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同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同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联,生活圈子的宽窄有时会影响心灵空间的大小;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同外在生活空间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只要我们心怀阔远,我们的生活天地依旧会无限宽广。

你是如何理解心灵空间和生活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略。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给出的材料谈的是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和生活空间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充满了辩证内容。材料中两种人的观点似乎是互相对立的,但实质相互关联。立意时切不可偏执,不可武断,最好能兼顾二者。选取的切入角度宜小,但议论的眼光宜开放,立足点宜高远。比如可从身边人和事谈起,然后纵论古今中外;也可从当前社会热点下笔,然后结合哲学道理论述。选取的事例要新颖典型,富于代表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⑴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⑵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⑶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

⑷白露横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⑸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予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1.请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2.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二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②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③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韩驹(?~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曾从师于苏辙。徽宗政和初,因献颂得官,任秘书省正字,后因从学苏辙(元祐党人)而被贬官分宁县,此诗作于此时。

上舍:宋神宗时把大学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级,以上舍为最高。

②摩:接近,碰到。③顾藉:顾惜。

1.首联哪个字用得最生动?请结合首联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2.请指出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赏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尚节亭记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②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③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岂苟然哉 ?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瞒,通“樠”,流出的样子。③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   特:只    B.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的确

C.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 备:准备    D. 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游:交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婉婉焉不为风雨摧折者     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B. 节立身者鲜矣           而彭祖久特闻

C. 人道有变,其节见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 夫竹为物,柔体而虚中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作者以此来说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是节操,不要去追名逐利,力求贤达。

B. 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C. 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D. 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有未雨绸缪,从平时闲居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一旦遇到事,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4.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⑵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5.断句

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将军印

刘建超

两军对峙。

相距数里,看得见旌旗猎猎,听得见战马嘶鸣、鼓乐号角。

将军以两万壮士对阵敌方十万大军。

大帐外,两方叫阵的吼声排山倒海般雄壮;朔风劲吹,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帐内,残烛下,将军屏气凝神,专心致志伏案涂墨,仿佛近在咫尺的恶战与己无关。

士兵来报——敌军距我五里路遥!

士兵又报——敌军距我两里路遥!

将军从容点完最后一笔,落下款,按上自己的玉印:“两军交战,总要有个见面礼。替我送与对方元帅。”

黑脸卫士绝尘而去,直奔对方大营。

元帅接过士兵呈上的“战书”,展开观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是一幅画。画面上是两匹鬃毛挺立、四蹄腾空、呼啸而至的骏马。那骏马露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咄咄逼人的霸气。画面上墨迹已干,唯战马的双眼墨迹如珠、晶莹剔透,在烛光下熠熠发光,寒气逼人。大战之前,能心神不乱画出如此气势的骏马的将军绝非等闲之辈,此将军手下的壮士定是视死如归、以一当十的精卒骁将。元帅收起画,下令撤兵。

将军一画退十万敌兵,传为佳话。将军的画身价陡增,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将军作画,总是在战前之时,在刀戟闪亮、战马嘶鸣中完成,画面永远是千姿百态的骏马。南征北战,转战千里,将军的画散留在大江南北。

一日,搏杀阵中,将军被冷箭射中左眼,跌下马来。将军的黑脸卫士拼死厮杀,从刀口下救出将军,自己失去一条臂膀。将军抚着卫士空空的袖管,说:“你可以提出任何要求。”黑脸卫士说:“跟随将军征战十年,战役上千,只求将军伤愈后,能给我画一幅骏马图。”

将军说:“我会送你一幅最好的。”

将军伤愈,战事平息,将军解甲归田,过着乡野隐士的生活。没有了战火硝烟,将军再也画不出骏马了,索性封笔。

数年后,将军旧疾复发,双目失明。

将军的画作价格猛涨。而伪作也趁机泛滥,鱼目混珠。将军当年战场作画,大多都没有盖印。有得到将军画作的人,就登门请将军辨别真赝。将军虽然双目失明,却能凭双手摸出画的真伪。尤其是骏马的眼睛,将军只一搭手就能验出真假。真的,补盖上自己的一方玉印;假的,便付入灶膛。得将军印者乃真迹。一时间,能得一枚将军印成了收藏者梦寐以求的事。

一日,一后生求见,拿出一幅骏马图请将军鉴别。病榻上的将军只搭手一摸,便递于身边仆人,仆人接过画就要往灶膛里放,后生急呼:“且慢,且慢。将军可知请求鉴画者是何方人士?”

将军说:“何方人士与我鉴画真假有何关系?”

后生说:“我父亲就是曾伴随将军征战的黑脸卫士。”

将军身子一颤:“你父亲现在可好?”

后生哭道:“我父现已重病在身,可他念念不忘将军。他说将军曾答应赠他一幅骏马图。我知道将军早已封笔多年,已不能再作画了。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我只得购此赝品,只求将军能网开一面,盖上将军印,我也好回去告慰父亲。”

将军长叹一声:“也罢,你三天后来取此画。”

将军喝退家人,三日不食不寐,闭紧屋门。

三日过后,后生上门,将军将一画轴递于后生,说:“一定要带给你父亲。”

后生接过画轴,叩首拜谢,告别将军。走在集市上,后生好生纳闷,难道将军真的为父亲画了一幅骏马图不成?难道将军双目失明也能作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后生忍不住打开了画轴,他吃了一惊:还是自己拿去的那张画,画的上方被写了个大大的“赝”字,旁边还盖有一枚铜钱大的红印。书生顿觉眼前一黑,忍不住放声痛哭。

一富商经过,见后生,问起缘故,看了后生手中之画,愿出50两白银购之。后生欣喜,接过白银忍不住问:“一幅赝品,先生何以出50两白银?”

富商说道:“此画是赝品,但上面所题的‘赝’字确是将军真迹啊。看旁边这枚将军印,定是将军新刻无疑,而印上还有人体纹络,据我判断,这枚印是将军在自己的左手大拇指甲盖上镌刻而成,所用印油是将军指上之血。真赝相对,浑然一体,此画价值连城啊!”

后生方才醒悟,急匆匆赶往将军家中。

将军已气绝身亡。

(选自《课外阅读》,有删改)

1.说说第四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章情节波澜起伏,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故事情节。

3.文中“将军身子一颤”和“将军长叹一声”两个语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写道:“将军已气绝身亡。”将军为何突然死亡?请联系全文,概括将军的性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