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李商隐的一联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请根据诗意...

李商隐的一联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请根据诗意,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文字展现这联诗的意境。要求:100个字左右,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示例:连日阴霾,天上结着一层厚厚的云,如一片巨大的铁幕压人心头,又如心中浓浓愁思挥之不去。如此,想必寒霜也会下来得晚吧,才留下了这一池残荷供人欣赏。秋风萧瑟,曾经碧绿满眼的水面只剩下一枝枝枯黄黯然神伤地耷拉着,不正似寂寞憔悴的我么?一阵阵秋雨袭来,时而“沙沙”,时而“吧嗒”,敲打着人的耳朵,思绪就在这或轻或重的夭籁中如水墨弥漫,直至天外。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扩写语句的能力。题干要求扩写“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100个字左右,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内容适当展开想象,抓住诗句中关键意向“秋霜”“ 残荷”“ 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分别针对家长和学生,在画线处填写相关关内容,将通知补充完整。要求:每点不超过50个字。

[背景]近期,部分高校相继发生多起冒充学校老师打电话给学生家长诈骗钱财、要求汇款的案件。诈骗分子的基本作案方式是:打电话给学生家长,自称是学校老师,谎称其子女在学校受重伤,正在某医院抢救,要求汇款到所谓的医院指定账号,才能动手术抢救;尔后,犯罪分子又打电话给学生本人,自称是某公安局刑警队,正在侦查一起案件,该案件与学生手机有关,要求配合工作,立即关闭手机;当家长与学生中断联系后,犯罪分子轮番给学生家长告急催款。针对这一案情,某大学保卫处下发了紧急通知。

通知

院属各系:

因近期部分高校发生多起冒充学校老师打电话给学生家长诈骗钱财、要求汇款的案件,现发布以下紧急通知。

(1)主即向学生以及家长通报相关案情,做好相应防范措施。

(2)加强信息保管,不随便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父母手机号码登录上网或随意扩散,严防被犯罪分子利用。

(3)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

XX大学保卫处

2017年X月X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描绘出暴风骤雨式的反腐斗争,提示了党的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一宏大主题,将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B. 目前,国家应更多从供给侧加大力度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资金需求洼地,让更多资金流向发展前景好、投资回报佳的行业和产业。

C. 鲍勃·迪伦民谣的巨大力量不在于它是否有深刻的社会分析,而在于它是否抓到了那个时代空气中微微颤动的集体思绪,说出了许多年轻人面对时代的困惑。

D.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编纂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总体有了提升,但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仍然堪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诗人固穷’’和“诗人高贵”这两种观念都在唐宋时期绵延甚久、影响甚广。[乙]到底谁是“诗人’’呢?穷愁的寒士,还是高贵的艺术家?这个问题本无答案。对它的追问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唐宋士大夫精神生活史。[丙]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固穷”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永恒依赖:“诗人高贵”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自觉疏离。纯粹艺术气质的“诗人”形象在南宋诗歌中的普遍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士大夫精神生活的新动向一一他们不只追求官僚、学者、文人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士大夫气象,而是安然并合理地追求某一种身份,自觉地塑造某一类人格。这种新动向终究在明代蔚然成风,从而造就了一个“文人”与“官僚”分庭抗礼的文化时代。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绵延    B. 不只    C. 蔚然成风    D. 分庭抗礼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雾霾(mái)的出现是大自然给人类的警告,过度开发、超标排放,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水源、天空成为了垃圾桶;雾霾的加重,说明空气承载(zài)力已到了零界点。

B. 晚秋澄(dèng)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的棵棵高粱时时摇曳(yè)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树叶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

C. 《我爱我家》的一张旧剧照,葛优在沙发上那副慵懒的躺姿,走红网络,被网友戏称  为“葛优躺”,其背后所深藏着的某种职业倦怠(dài)和精神困顿,藉(jiè)一张图片淋漓 尽致地发泄了出来。

D.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zá)驿马,朗读,已经不再仅仅是朗读,它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bó)纱,提醒我儿思念那回不去的过去。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 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C.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D. 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2.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一碗羊肉汤”的作用。

3.文章的主人公刘乡长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典型,你对这一形象有何评价?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