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幸存者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幸存者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身上。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绝对是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

他无法徒手捕杀那只狗。尼奴克的凶悍有力远胜于他。此刻,他急需一件武器。

他脱下手套,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几个星期前,他伤了自己的腿,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

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细缝里,并且使劲地用另一片铁板在上面磨擦。

尼奴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诺尼仿佛能感觉到那炯炯的眼神正放出愈发炽烈的光芒。

他继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它的目的。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越磨越锋利。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

诺尼将那新磨的尖刀从冰地里拔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太阳光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到这儿来,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

狗疑惑地看着他。“过来,快!”他唤着。

尼奴克走近了一点。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两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

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他突然唾骂起那把尖刀,疯狂地把它往远处掷去。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

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

掷出那把刀子之后,他已没有任何防备。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力气反抗。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肉,而它的眼中充满了饥饿。

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现在听到那饥饿的喉咙发出咕噜咕噜的吞咽唾液的声音。

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渐热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然后,他感觉到一条热热的舌头在轻轻地舔着他。

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尼奴克。他伸出一只手臂把它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咽……

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视着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

那是阳光在某件物体上反射的光芒。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此时,他发现冰山的阴影之中一堆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来看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有时还分成两个。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只狗。那个男人已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

至于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动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情节设置颇具匠心,既有线索的设置,又有悬念的制造,故事情节紧凑,波澜起伏,情节在人和狗的命运悬念中发展,牢牢地抓往了读者,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B. 本文对狗的描写也十分细致,既有神态描写,也有动作描写,尤其是多次描写到狗的眼神,作者想借此来衬托出主人公无助、矛盾、内疚、感激的心理历程。

C. 本文将人和狗进行了对比,在同样饥饿的状态下,人总是想着杀狗自保,而狗却始终守护主人,表现了人性的肮脏与狗性的善良,突出了“人性本恶”的主题。

D. 本文结尾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雪地上挺直插着的尖刀,如同特写镜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撞击着人们的心扉,同时留下了艺术的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2.本文采用的叙述视角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3.主人公的武器“尖刀”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C 2.本文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作用:(1)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作者自由无碍地叙述故事。2)方便读者全面地了解故事,包括故事的背景全貌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3.(1)“尖刀”是小说的线索,串联起了小说的各主要情节,使故事更加紧凑连贯合理;(2)“尖刀”反映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磨制尖刀表现了主人公由于饥饿而动了杀狗求生的恶念,而唾骂抛弃尖刀又表现了其良知的觉醒,使得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满;(3)暗示了小说的主旨,最后主人公因尖刀反射光线而获救,尖刀由杀戮的工具转变为救人的工具,表达了对于人性善良的褒扬以及善心终有善报的美好愿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人总是想杀狗”错误,因为最后人的良心觉醒,并未杀狗。另外本文的主题是表现人性的善良以及善有善报的愿景,并非“人性本恶”。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叙述视角。本文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作用分析,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作用。如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读者全面地了解故事。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主人公的武器“尖刀”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从小说的情节发展、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如“尖刀”是小说的线索,串联起了小说的各主要情节,使故事更加紧凑连贯合理; “尖刀”反映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磨制尖刀表现了主人公由于饥饿而动了杀狗求生的恶念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历史学家的研究接近尾声之时,他将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你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你是否只是从自己的工作中找点乐子?你是否比一个很少读书的街头路人对人类本质的认识更深刻?你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规律,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而这些错误注定要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

我们不时会有这种感觉,而且还有许多疑虑冲击着我们的进取心。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过去,过去真的发生了什么吗?或者,过去只不过是一堆鲜有“定论”的“荒唐事”?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总是不完整的,很可能还是错误的,因为历史已经被相互矛盾的证据和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所遮掩蒙蔽,或者也可能被我们的爱国心或宗教偏见所曲解。“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在材料选择和遣词造句上的细微差别,都会暴露出他的私人偏好。其次,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未来,但是由于变化的加剧,导致这一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今天一些年轻的物理学博士甚至认为,他们所学习的学科近几十年的改变,超过了此前有历史记载的所有时期。每一年,甚至每一个月,都有一些新的发明、新的方法或者新的情况迫使人们对行为和观念做全新的调整。更有甚者,机遇的因素,或者说是自由的因素,似乎会进入到金属和人本身的活动运行中。我们再也不能确信,原子,更小的有机体,如我们所认为的在过去发生反应那样,将一如既往地会在未来发生相同的反应。电子,如同库柏的上帝一样,神秘莫测,其奇妙的运行以及一些怪癖的特点或情况,或许就能打乱国家之间的平衡。正如亚历山大,当他酗酒致死,导致了他的新帝国分崩离析;或者如腓特烈大帝,由于俄国继任沙皇醉心于普鲁士道路,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的灾难。

显而易见,历史编纂不能算是一门科学。它只能算是一个行业、一门艺术和一种哲学一个搜集史实的行业,一门通过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的艺术,一种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的哲学。“当下乃为成事而拾掇的往昔,往昔尤为解惑而展开之当下。”这大约是我们所相信的和所期望的。就哲学而言,我们试图通过整体来了解部分。就“历史哲学”而言,我们又试图通过过去来了解现在。我们知道,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总体性视野不过是一种错觉。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在苏美尔人或埃及人之前,很可能就已经存在过许许多多的文明。我们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进行发掘!我们必须从局部知识入手,而且必须暂时接受所有的可能性。就历史而言,和科学与政治学一样,相对性至上,一切公式皆应受到质疑。“历史嘲笑一切试图强迫将其纳入理论范式和逻辑规范的举动;历史是对我们概括化的大反动,它打破了全部的规则;历史是个怪胎。”或许,因为有这些限制,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学到足够多的东西,去耐心地承受现实,并尊重彼此间的歧见。

                              (节选自[美]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倪玉平等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

B. 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相互矛盾的证据或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已经遮掩蒙蔽了历史,我们也有可能曲解历史。

C. 由于变化的加剧,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未来的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更加不可确信。

D. 试图通过整体来了解部分,试图通过过去来了解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所以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历史学家并不确定自己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的历史规律。

B. 亚历山大新帝国的分崩离析和腓特烈大帝避免了一场大灾难,文章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国王的品行和思想对国家命运有重要作用。

C. “历史是个怪胎”,说的是历史和科学与政治学一样,一切公式皆应受到质疑。就历史而言,概括不出任何规则。

D. 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历史相对性至上,所以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学会耐心地承受现实,和尊重彼此间的歧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说明历史已经被蒙蔽或者曲解,我们很难知道真实的过去。

B. 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的私人偏好仍然会影响他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和表达。说明绝对真实地表述历史是不可能的。

C. 历史编纂搜集史实,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所以它和确定性至上的科学不同,相对性至上。

D.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我们很难知道真实的历史,很难概括出历史的规律。而这又让我们从历史中学到足够多的东西。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带着浓浓墨香的纸质书籍,曾经是我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然而数字化浪潮来袭,媒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阅读方式似乎在悄然转身。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光盘阅读、平板阅读……网络数字化阅读正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读书生活。日前发布的《2016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正向4亿迈进, 90后和00后已成为电子阅读的主力军。读屏还是读书?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阅读?

读了上面的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中国税收会议上的一个调查图表(2005-2015),本次会议的议题是“税收增收”。请结合图表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

GDP增速及税收增速调查表

(1)根据图表中税收增速和GDP增速的情况,简要说明调查结果。

(2)根据图表调查结果,写出关于税收增收的建议。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善美境界,_____:“强学力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走出个人的“兴除利害”的爱国为民精神。除此之外,____,古代的工匠们由于特殊的工作、学习方式,养成了他们“尊师”的美德。人们赞美工匠,总离不开一个“巧”字。那些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的熟练,_______。鲁班就因为发明不少木工工具器械而被奉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他端起酒杯说:“黄老,欣逢先生寿辰,恭祝您健康长寿!”

B. 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C. 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D. 护士拿着注射器说:“孩子,别哭,别哭,我这就给你扎出血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