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精神家园,承载...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精神家园,承载着年轻人的精神文化诉求。  ①  是分享生活点滴,  ②  发表观点,  ③  进行人际交往,  ④  年轻人更希望从微信中得到尊重、信任、认同等愉悦的心理体验,而不是担心、压力  ⑤  批评质疑等负面情绪。说到底,  ⑥  是父母和子女这样的亲密关系,保持适当的距离、尊重彼此的隐私、包容彼此的“第三空间”,都是必要的。

 

A

不仅

还是

/

尽管

B

/

也是

或者

虽然

C

不管

/

以及

作为

D

不论

还是

抑或

/

甚至

即使

 

 

A. A    B. B    C. C    D. D

 

D 【解析】试题分析:①②③是递进的关系,⑥前后是让步关系,用“即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 中文之美,不仅美在风骨,更美在形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增之则长,减之则短,真是巧夺天工。

C. 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二号自发射入轨以来与神舟飞船开展的首次交会对接。

D. 2016年9月,中国杭州迎来第十一次G20峰会,这次峰会的主题被确定为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查看答案

下列备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点开广东省编办官方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公开”专栏,48家省直机关及其下设机构的名称、5000多名公务员姓名等信息昭然若揭

②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添枝加叶,才能早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中央巡视组在各地巡视时发现,许多政府部门人浮于事,一些公务员在完成工作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人以为自己很忙。

④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写作仍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

⑤这款使用自身掌握的核心技术的产品能得到消费者青睐,与企业大刀阔斧洗心革面的供给侧改革是密切相关的。

⑥一般说来,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而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揠苗助长

A. ③④⑥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                      ”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男子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

(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表达观点的诗句。如《荀子·劝学》中用“                     ”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警告当朝统治者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很有可能会导致“        ”的后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彭门用兵后经汴路(其二)

吴融

隋堤风物已凄凉,堤下仍多旧战场。金镞有苔人拾得,芦花无主鸟衔将。

秋声暗促河声急,野色遥连日色黄。独上寒城正愁绝,成鼙惊起雁行行。

注:晚唐文德元年,朝延派韦昭度招讨西蜀,昭度辟作者为掌书记同赴任。韦昭度讨蜀无功,复受王建胁追而返京,作者亦出川,并沿隋修建的汴河回浙江绍兴家园。诗人目睹西川兵灾,一

路东来,又见中原一带惨状,感慨万端,写下一组七律,本诗为第二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起句中的“风物”指隋堤这个地方特有的风俗,而“凄凉”一词则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领起全篇。

B. “堤下仍多旧战场”承首句而来,写堤下,以“旧战场”点出了“凄凉”之状。

C. “金镞有苔人拾得”写在昔日的战场上,人们还能拾到已生锈长了青苔的箭头,暗扣“旧战场”。

D. 颈联两句通过秋声、河声等听觉和野色、日色等视觉的描写,充分展现了隋堤四周荒凉的景象。

E. “戍鼙惊起雁行行”一句直抒胸臆,暗示今日烽火又起,并点出诗人“愁绝”的原因。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姚晓丹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这个豁达从容、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从不向命运低头,一生颠簸辗转,而这一次终于没能抵过时间的催促,飘然而去白云之外,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

很难用学界的单一范畴去定义这位老书生。文学家,红学家,书法家,画家,戏曲学家,考古学家?冯老自称“其庸”,然而他的学术涉猎,已然大大超出常人的范围,实在“不庸”。他致力于文化和学术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也是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书破万卷 路行万里

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他还曾写过《冯其庸传》,为先生整理年谱。“冯先生一生是为了学术而生的,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阅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他一生的巨大成就和他过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书破万卷,路行万里。“冯先生在读《史记》的时候,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的时候,先生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他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告诫学生的。”叶君远说。

至情至性 方正不阿

在对待学术方面,冯其庸至情至性,方正不阿。叶君远回忆:“他编辑《历代文选》的时候,有一些助手做注释工作。一位年轻的助手由于感情生活起了波澜,注释有些草率。冯先生审校之后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帮助他改正问题。对于领导干部,他也没有网开一面。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作为系主任,他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冯先生就是不签。后来人事部门领导亲自和他谈话,劝他宽限,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补签一句‘我不同意’。”

对于学界后辈,他关怀备至,尤其是来自贫寒家庭的学子。

著名作家二月河,以前曾是红学爱好者,他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了《康熙大帝》,并第一时间寄给冯其庸先生。“冯其庸先生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联系出版社出版小说。”叶君远说,“知名工笔画家谭凤嬛、雕塑家纪峰等,都出自冯先生门下,受冯先生教益。”

国学知音 后辈知音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国学院的课程体系来自冯先生的建议,在此之前,学校多次邀请专家研讨,一直莫衷一是。原因很简单,专家自己就没有受过国学教育,完全没有经验。现在看冯先生的课程设置,其实是他当年在无锡国专经历的活用,‘国学概论’‘文字学’‘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版本目录学’‘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很多都出现在国学院的课程之中。冯先生当初倡导三个办学特色,至今都在国学院施行,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说。

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

冯其庸曾赠给友人一首诗,讲他和《红楼梦》的缘分:“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但是他的学生认为,红楼知音显然不能概括他的学术成就。“他还是国学的知音人、后辈的知音人、学术的知音人。”叶君远说。

(选自《光明日报》______年01月23日 05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其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阅读书籍时对玄奘归国路径心存怀疑,于是重走故地,终于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成功推翻了书本的说法。

B. 冯其庸审校助手的注释稿件后,发现助手注释草率就立刻把助手批评教育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冯其庸对年轻人、对感情生活的态度。

C. 冯其庸曾用一首诗来讲述他和《红楼梦》的缘分,但他的学生认为,他不是红学知音,而是国学知音、后辈知音、学术知音。

D.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设立之初,由于许多专家没有受过国学教育,完全没有经验,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就根据冯其庸先生的意见来完成。

2.文章开头引用冯其庸先生的话:“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有何作用?试分析。

3.冯其庸“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简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