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造林绿化,既能保持水土增加空气湿...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造林绿化,既能保持水土增加空气湿度,又能降低雾霾发生率, 是一举两得的事。

②到了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于三江心劳日拙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③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④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⑤近年来,在灾难来临时,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⑥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A. ①②⑤    B. ①②④    C. ①③⑥    D. . ②④⑤

 

C 【解析】试题分析:①一举两得:指做一件事,得到两种收获。②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③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④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作自谦,用来说别人不恰当。⑤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此处灾害已经发生。⑥少不更事:少:年少。更:经历。指年纪轻,阅历不多。形容缺乏经验或不懂人情世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声声慢》中,表现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表达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龙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以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

(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通过描写人们在祠庙前频繁迎神赛社慨宋人早已忘却战败历史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小题。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衹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①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的景物描写,虚实相生、视听结合、以动衬静,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无论虚实景物其描写都富含情感。

B. “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去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C. “眉来眼去”的是眼前山水的美好,词人把无生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以乐写哀,表达了浓重的离别愁绪。

D. 诗歌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在叙事时使用了抒情手法,有时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诗歌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别分析。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

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襆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稿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门人石光霁,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选自《明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 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B.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C.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D.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2.下列对文中有关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是儒家典籍“五经”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B. “三年丧”是古代丧服中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C. 玺即印,古时尊卑通用,秦汉以后唯皇帝印称玺;“玺书”是指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 “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为“有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以宁颇富才能,名声传扬一时。他八岁时为伯父之事进县衙,奉县尹之命赋《琴堂诗》救伯父而出名;元顺帝时因有杰出之才,博学强记,而在当时享有盛名。

B. 张以宁历经两代,官场几番变动。他在元朝考取进士,担任过黄岩判官、六合县县尹,因事免官后再任国子监助教和翰林院侍读学士;明朝时又被任命为侍讲学士。

C. 张以宁奉命出使,深受天子赏识。刚到安南国边境,该国就发生了不测之事,他因处事得体而受到天子嘉奖;他在返途中不幸去世,天子下诏让有司将他的灵柩运回。

D. 张以宁廉洁清正,学问研究专一。他为官不谋求财物,出使往来只携带简单的生活用品;在学说上只专攻《春秋》,并写下《胡传辨疑》和《春王正月考》两部研究专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与现代汉语。

(1)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

(2)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癞马传奇

申平

王成准备救那匹马的时候,南宋的天空残阳如血。

这时他的战友祝星对他喊:“你不要命了!金兵就在后面……”

王成往前走了几步,他似乎听见那马低低地悲鸣了一声,他就停下来说:“不行,还是救救它吧,咋能见死不救呢!”

这马,已经不像一匹马了。它瘦骨嶙峋,全身长癞,屁股上血肉翻出,正有几只乌鸦在上面啄食。看样子,它就要站不住了。

祝星瞪了王成一眼:“救这么一匹癞马,值吗?要救你救,我先走了!”

半年以后,王成所在部队多了一匹人见人夸的战马。但是它的名字却很怪:癞马。和它的名字一样怪的还有它的性格:它不肯和其他马匹在一起吃草,下河洗澡,别的战马都由主人骑着下水,只有它要自己下水。

又要和金兵开仗了。王成骑着癞马随部队再次来到边关,再次看到了金人的旗帜。王成的鼻孔里,似乎已经嗅到了一丝死亡的气息。

鼓声震天,杀声遍地,两边的马队开始冲锋了。癞马驮着王成,一马当先冲在前面。王成挥舞长枪,一连刺翻了几个金兵。可是很不幸,他们冲得太靠前了,几个金兵围上来,将王成也刺于马下。这一仗,宋军再次败退。

金兵打扫战场的时候,看到了感人的一幕:宋军的一匹战马守着一个战死的士兵刨地悲鸣。金兵在啧啧称赞之余,把它拉回了军营。但是它不吃不喝,更不让人骑。消息传到金兵主帅哈日胡那里,他亲自过来察看。一见那马,他立即喊了一声:“好马啊!”他屏退左右,走上前对马说:“我知道你是一匹宝马,非常忠于主人。可是你的主人已经战死了。你如果肯为我服务,我就厚葬你的主人,给你最好的待遇……”

说也奇怪,癞马听了哈日胡这番话,仔细看了他几眼,竟然安静下来,而且俯首帖耳地被哈日胡牵走了。哈日胡作战胜利,又得良驹,高兴得手舞足蹈,放言数月之内灭掉宋军。

哈日胡果然说话算数,他厚葬了王成,又把癞马养在最好的马厩里,经常骑着它外出视察,前进、倒退、转弯,那马对他的口令心领神会。营中有宋军俘虏,认得这是王成的癞马,纷纷叹息:“畜生就是畜生,哪里有半点儿良心啊!”

却说宋军失利,挫了锐气,便在山上扎营,多日不敢应战。这天哈日胡骑着他的宝马,耀武扬威来到军前骂阵。

就在这时,谁也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突听哈日胡所骑的癞马一声长嘶,它奋起四蹄,直朝宋军营寨冲来。它迅疾如风,宛如一道黑色的闪电,就那么驮着金兵主帅冲向宋军鹿砦。哈日胡反应过来后,在马上拼命喊叫勒缰,可是那马越跑越快,根本就不理他。哈日胡只好抽出弯刀往马脖子和马头上乱砍,霎时血流如注。但是癞马并不停留,只管向前冲着、冲着……

宋军赶快移开鹿砦,将这一人一骑放了进来,祝星等人一拥而上,硬是活捉了金兵主帅。宋军主帅立即下令:“全线出击!”失去主帅的金兵乱作一团,大败而逃……

却说癞马进了宋营,便一头栽倒,奄奄一息。但是它却总有一口气不肯咽下。直到祝星上前说:“癞马,你放心去吧。你死后,我会把你和王成合葬在一起的。”癞马这才停止了呼吸。

战后,宋军从主帅到士兵多人受到嘉奖,祝星更是因活捉金兵主帅而连升三级。可是癞马却无人提起,它默默地被人掩埋了。

南宋的天空残阳如血。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王成的鼻孔里,似乎已经嗅到了一丝死亡的气息”表明王成对战争有着清醒的认识,也体现了王成对战争和死亡的恐惧。

B. 王成初次看到癞马时癞马的悲惨情形以及癞马在宋营的奇怪性格等都表现了它与其他战马的不同,癞马是一匹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马。

C. “它迅疾如风,宛如一道黑色的闪电”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癞马奔跑速度之快,主要表现作者对癞马壮美的身姿和高速奔跑的赞美之情。

D. 哈日胡被宋营官兵斩杀的原因是他的傲慢和对宋军的轻视,连续的胜利让哈日胡得意忘形,特别是宋军安营扎寨后不敢应战,哈日胡更加嚣张。

E. 哈日胡安慰癞马后,癞马特别“依赖”哈日胡,这是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下文写癞马驮着哈日胡到宋营做铺垫的。

2.请简要赏析“南宋的天空残阳如血”在环境描写和主题呈现方面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

黄薇

1928年,杨绛17岁,考入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初,杨绛去了清华当借读生,因此结识钱锺书。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结婚。随后钱锺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地中断了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1937年,上海沦陷,第二年,两人携女回国。钱锺书在清华谋得一教职,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上课,而杨绛留在上海,任了一年振华女中上海分校的校长。

钱锺书从昆明回上海后想写《围城》,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搞创作,闲时尝试写了部四幕剧《称心如意》,第二年《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时引来阵阵喝彩声,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

新中国成立后,杨绛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中国的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新中国成立后至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锺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系,因为钱锺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锺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家有贤妻,无疑是钱锺书成就事业的最有力支持。1946年,钱锺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锺书为妻子写下了这样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的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并畅销。1978年6月,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这本翻译书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贵宾。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以表彰她的贡献。

1989年,《围城》将要搬上荧屏前,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人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钱锺书说,“实获我心”。

从1994年开始,钱锺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锺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2001年,杨绛参加了清华大学“好读书奖捐赠仪式”。这是她和钱锺书在病榻前商量好的,将二人全部作品著作权中因作品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母校,以资助那些爱好读书的贫寒子弟。奖学金不用他们个人的名字。镜头前,90岁的杨绛站起来,用清脆明亮的声音讲述自己对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解。

2003年,《我们仨》一书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杨绛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时隔四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勇,唯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锺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

2016年5月25日,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杨绛早已成为一道文化景观,然而景观往往遮蔽真义。如果粗暴地将杨绛简化成一个标签、一个传奇,那是对知识尊严的亵渎。(《纪念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钱锺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后,杨绛中断了在清华大学的学习,陪丈夫到英国、法国游学,这为她后来熟练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B. 钱锺书认为杨绛是自己的“妻子、情人、朋友”,评价十分高,就如夏志清所言,二人是一对才华高、作品精并在晚年同享盛名的夫妻,关键就在于杨绛的这种身份定位。

C. 在钱锺书、钱瑗住院期间,杨绛要走大半个北京城分别照顾他们,在他们去世后,杨绛用《我们仨》表达了对他们的怀念之情,由此可见杨绛坚定的性格和内心的强大。

D. 杨绛的《堂吉诃德》译稿历经“文化大革命”的摧残,最后“九死一生”,逃过了劫难。

2.杨绛被称为“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除了她是钱锺书的爱人外,一定还有其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