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春节前,中央电视台莅潮拍摄了《千年古邑·潮阳...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春节前,中央电视台莅潮拍摄了《千年古邑·潮阳人文》专题片,于春节后在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首播,向全国人民展示潮阳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故事。

B. 近日,市区海滨路上出现了一道道彩色斑马线,这些由红色和白色相间的斑马线颜色更加鲜艳,十分醒目,更容易引起交通参与者的注意。

C. 根据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对全球1920万成年人历时40年的健康调查显示,在全球肥胖人口升至6.41亿的时候,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D.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尤其在当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为特征的新经济模式,已经把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D 【解析】试题分析:A结构混乱,“于春节后”前面暗换主语;B结构混乱,“由红色和白色相间”句式杂糅;C结构混乱,“根据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对全球1920万成年人历时40年的健康调查显示”句式杂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欧盟其他成员国最为担心的是,英国退欧也许会引发“退欧”的连锁效应,欧盟可能因此而土崩瓦解

B. 古法琉璃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功败垂成,加上琉璃不可回收再利用,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C. 被誉为“太行山深处的香格里拉”的阜平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峰峦叠翠,苍山如海,一沟九瀑,白水鉴心

D. 新闻采访和写作是新闻记者的天职,但是要写出精品,记者们必须对政治有极高的敏感度,练就一身倚马可待的真本领。

E. 《人民的名义》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以反腐为题材,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彰显了正义的力量,为社会传播了更多的正能量。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登飞来峰》诗中揭示“站得高、看得远”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

(3)《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莎衣

(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睛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犹纵使,即使。④紫绶金章:绶,系印环的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软绿柔蓝”是写出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软”“柔”点明质地轻柔。

B. “倚船吟钓正相宜”,作者认为在船上,一边吟诗一边钓鱼,这是最合适的搭配,塑造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渔翁形象。

C. 颔联中“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D.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E. 颈联写渔人赏景饮酒,洒脱豪放,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

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诗句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振,字伯起,饶州乐平人。少有轶材,入太学,一时名辈多从之游。徽宗幸学,以诸生右职除官。提举京西常平,入为膳部员外郎、监察御史、辟雍国子司业、左司员外郎兼太子舍人。始至,即言:“古者大祭礼登俊受爵,必以上嗣,既《礼经》所载,且元丰彝典具存。昨天子展事明堂,而殿下不预,非所以尊宗庙、重社稷也。”太子矍然日:“宫僚初无及此者。”由是特加奖异。方腊起,振谓王黼宜乘此时建革天下弊事,以上当天意,下顺人心。黼不怿,曰:“上且疑黼挟寇,奈何?”振知黼忌其言,趋而出,然太子荐之甚力,遂擢给事中。黼白振资浅,且雅长书命,请以为中书舍人。侍郎冯熙载出知亳州黼怨熙载欲振诋以丑语振不肯黼使言者劾为党罢提举冲佑观居三年复还故官靖康元年,进吏部侍郎。时金兵至河北,振请纠诸道兵掎角击之,曰:“彼猖獗如此,陛下尚欲守和议,而不使之少有惩艾乎?”上嗟味其言,而牵于外廷,不能用。拜开封尹。故时,大辟有情可矜,多奏取原贷;崇宁以来,议者谓辇毂先弹压,率便文杀之。振请复旧制。诏捕亡命卒,得数千人,振请以隶步军而除其罪。步军司欲论如法,振曰:“方多事之际,而一日杀数千人,必大骇观听。”乃尽释之。改刑部侍郎。金骑在郊,邀车驾出城,振为何栗言:“宜思所以折之之策。”栗不从。未几,及于难,年五十七。金人去,从子庭访得其首归葬之。高宗即位,进秩七等,仍官其子及亲属三人,又赠端明殿学士。端平初,曾孙东请谥,赐刚愍。

(节选自《宋史·程振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侍郎冯熙载出知亳州/黼怨熙载/欲振诋以丑语/振不肯/黼使言者劾为党/罢提举/冲佑观居三年,复还故官/

B. 侍郎冯熙载出知亳州/黼怨熙载/欲振诋以丑语/振不肯/黼使言者劾为党/罢提举冲佑观/居三年,复还故官/

C. 侍郎冯熙载出知亳州/黼怨/熙载欲振诋以丑语/振不肯/黼使言者劾为党/罢提举/冲佑观居三年,复还故官/

D. 侍郎冯熙载出知亳州/黼怨/熙载欲振诋以丑语/振不肯/黼使言者劾为党/罢提举冲佑观/居三年,复还故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任务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B. “太子舍人”是古代官名,多选用德行高尚之人,目的是让其陪伴在太子身边,以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

C. “大辟”,古代五刑之一,最初指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朝之后泛指一切死刑。

D. “谥”即“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诸侯、臣僚等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的一个称号,只褒不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程振年少时就才能出众,他在太学中时,许多名流主动和他交往,徽宗亲临太学时,让他担任了太学生中的高职。

B. 程振大胆敢言,他建议王黼说应该趁着方腊起义的时候改革天下的弊端,结果得罪了王黼,在王黼的奏请下,他由给事中改任中书舍人。

C. 程振为官崇尚宽赦,对于诏命追捕到的数千逃跑兵卒,他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把他们整编到步兵中而解除他们的罪名,最后这些逃兵被全部释放。

D. 程振为人深谋远虑,金兵邀请皇帝车驾出城,程振建议何栗要想出对付金兵的计策,何栗不听,不久,程振遭难,时年五十七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天子展事明堂,而殿下不预,非所以尊宗庙、重社稷也。

(2)彼猖獗如此,陛下尚欲守和议,而不使之少有惩艾乎?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夏普公司根据周有光提出的“从拼音到汉字自动变换不用编码”的设想,研制出中西文电子打字机,并送给周有光试用。那个时候,85岁的周有光刚刚离休,他回到家中,开始“弃笔”写作,写文章、写信、编辑书稿都用这种打字机完成,他说“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

周有光很早就接触了打字机,对语言文字也早有研究兴趣。他回忆说,上世纪20年代初,“那时在圣约翰大学,都是用英文,用打字机,太方便了,这给我印象太深刻了。我也学了一点语言课程,后来在外国,特别到英国,我买到许多字母学的书。字母学在中国没有人研究的,我看了觉得很有趣味。那时候我们的银行在美国经常跟英国联络,因为业务的关系,我要到英国去,那时候是业余的爱好,想不到后来会用上。”

金融危机爆发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再次风行,不少人认为,随着美国经济衰退,西方文明已开始走下坡路,中国崛起象征着东方文化将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在周有光看来,这也是一种中国人惯有的自欺罢了,“文化的流动哪里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呢?

文化的发展是高处流向低处,落后追赶先进。”他再次向记者强调了自己的“双层文化”论,“现在已经形成一种国际现代文化,这个文化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大家共同的现代文化,一个是各国的传统文化。现代人是同时在这双层文化中生活的,每个国家的透明性都更强了。”在他的朋友陈章太眼中,周有光是真正的现代学者,“从不与世界为敌”。

材料二:

眼前的小书桌,黄色的漆掉了大半,露出木头纹理,但磨得久了,也不觉得粗糙。眉毛已经全然没有,两道眉骨泛着红润的光,105岁的周有光老人端端正正坐在椅子上讲笑话,他说:“很有趣味。”一笑就用手挡在嘴前,好像不该笑得这么开心似的。“人老了,牙不大好。”他调皮地说,“我不讲究吃,可是有好东西我要吃。”

“资本主义是腐朽的,我这种从外国回来的人腐朽思想是很多的,你们听我讲话要小心了。”待在桌前坐定,他摘下哏镜,合上书,将台灯推开些,戴上助听器,手不抖,气不喘。”我们要讲老实话,你们记录的时候,有些话少记录一点好了。

“我计算过,用电脑写文章之后,我的收入增加5倍。”他举着一只手,手指揸开,很认真。

105岁的周有光,完全跟得上时代脚步。他知道“谷歌”的纠纷,还差点去看了《阿凡达》;我们用惯电脑,“提笔忘字”,他也会忘;当年他推行简体字,现在却经常忘记简体字怎么写,记得英文怎么说,却记不得中文怎么说。他完全有资格跟记者讲古:“我看着私塾变成了洋学堂,从留辫子到剪发;看着家里面从原来点洋灯变成点电灯,用上了电脑;还有手机,万里之外的人跑到耳朵旁边了。不是过上神仙生活了吗?”

1956年,周有光刚从上海来到北京,住在沙滩,外面大雨里面小雨,他自己写了个《新陋室铭》,“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

材料三:

2013年4月28日下午,我们走进了周老的书房。眼前这位著名的长者,正坐在蒙上蓝布的沙发上,后背有点佝偻,看上去行动不便,但眼睛依然很有神采。当我们说话时,他会专注地倾听,等到他开口说话,却屡屡使人吃惊,缓过神来却觉得大有深意。

谈到这个国家,周先生很认真地说,“我对中国是抱有希望的,只是不能急,要慢慢来”。他说别人不懂,以为美国只有二百年历史,这是不对的,美国继承了欧洲的思想传统——尤其是在英国的政治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说来,中国有五千年历史,美国是五千二百年历史。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未来要有耐心,中国的进步也是明显的。只是别的国家可能三十年就能达到的目标,我们或许需要五十年、一百年或更久才能达到。

《周有光文集》责任编辑曾拜访周老,周老说自己年老了,记忆力衰退了,但思维还没有衰退。如果思维衰退就会得老年痴呆,那生活质量就很差了。“不过老年痴呆者大概最后都不会承认自己是痴呆症患者,我也认为自己不是,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也痴呆了?”一席话说的大家都笑了——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啊!这就是周有光式自嘲。自嘲,乃最高之幽默,往往代表着智慧、勇气和深刻的内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有光对语言文字很感兴趣,并提出了“从拼音到汉字自动变换不用编码”设想,使得中西文电子打字机得以研发成功。

B. 不少人认为,随着美国经济衰退,西方文明已开始走下坡路,中国崛起象征着东方文化将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周有光对此看法持反对的态度。

C. 文中引用了周有光写的《新陋室铭》,表明周有光是一个热情好客、简朴大方、放浪不羁的学者。

D. 周有光认为应该用长远的目光看待世界各国的历史,应放眼看到其他国家的发展基础,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中周有光先生使用打字机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与材料二中写周有光先生“用电脑写文章之后,我的收入增加5倍”这两个内容都说明了周有光做事讲究效率,接受新事物,走在时代的前沿。

B. 材料二开篇两段对周有光描写细致入微,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突出周有光老态龙钟、幽默风趣又谨慎。

C. 材料一与材料三中关于周有光对中国与美国发展的看法的叙述,表明周有光看问题客观公正,同时也体现他的爱国情怀。

D. 周有光式的自嘲,恰恰是他智慧的象征,思想的呈现,是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在。

E. 三则材料虽然取材不一.详略处理各有所特点,但表达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3.我国近代哲学家李石岑在周有光的大学毕业证书上写着一句话:“为人格而战,为真理而战。”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阐述这句话的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