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周汝昌:65载红楼情 京 梅 1918年,周汝昌降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周汝昌:65载红楼情

京 梅

1918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1947年,一次偶然的机遇,周汝昌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曹雪芹好友敦敏的诗集,并根据其中六首吟咏曹雪芹的诗,写下了第一篇红学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已是名家的胡适见到后,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从此,两人有了交往。1948年,周汝昌向胡适借阅他收藏的极为珍贵的“甲戌本”(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胡先生慨然允诺。当年暑假,周汝昌将这部书带回老家,花费两月时光,用墨笔和朱笔工楷把书抄录一遍,并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应当依据《甲戌本》,加上《庚辰本》以及有正书局的《戚序本》,整理核订出一部接近曹雪芹原著的版本,不要再宣扬、散布那种被伪续者大肆删改的《程乙本》了。见到周汝昌的信,胡先生当即回复说:“这是笨重的工作,故二十多年来无人敢做。你若肯做此事,我可以给你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

正是从那一天起,周汝昌开始了他长达60多年的“红楼”之旅,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历经种种曲折,直到2004年5月1日,一部10卷本的《石头记会真》(对 11种《红楼梦》古抄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才正式出版。一愿已酬,然此时距他当初慷慨激昂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已历56年矣!周汝昌百感交集赋诗道:“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

周汝昌出版的第一部红学专著,是40万字的《红楼梦新证》,其时(1953年)他正在四川大学任教,后来听说此书在当时的北京文代会上差不多人手一册。《红楼梦新证》后来也成为毛泽东的枕边书。毛在他自己的文章《评读五部经典小说》中,有两处提及该书。

周汝昌是一位博学、勤奋的真学者,其治学初以语言、诗词理论、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国学基础博厚,一生著作可谓等身,自1959年出版《范成大诗选》后 ,又连续出版《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诗词赏会》《岁华晴影》等古典文学和诗词的研究专著数种,而他自己也极善诗词,所作诗词曾得到著名学者钱钟书的赞叹。此外,周汝昌的书法也极有造诣,自谦“不是书法家”的他,自幼研习欧楷笔法,20岁后深研“兰亭”,所写瘦金体,刚风俊骨,墨采焕然。只是受视力所限,70岁后便极少动墨,这也是周汝昌书法作品存世稀少的原因。周先生还擅长京剧,据说当年燕大舞台上,“周氏小生”曾经倾倒过无数“粉丝”。

有人说,曹雪芹痴,写《红楼梦》用了10年;周汝昌更痴,研究《红楼梦》用了65年!从青年时起,周汝昌双耳便逐渐失聪,戴助听器还得别人在他耳边高喊。 1975年他的左眼又因视网膜脱落失明,右眼则需将两个高倍放大镜叠在一起才勉强可以看书写字。此后的岁月,他几乎每天就是趴在一张简易的旧折叠桌上,凭着仅存的一丝视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小纸片上,由他女儿将它们誊写在稿纸上、敲击到电脑中。近年,他的双目已完全失明,仅剩余些许听力,写作也只好改成了口述的方式……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老人才思泉涌,后又出版了《谁知脂砚是湘云》《红楼真本》等数部专著。

《红楼梦》对广大读者有着巨大的魅力。时至今日,这魅力之后则是无数巨大的商机。近年来,围绕《红楼梦》研究,不知不觉间已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商业产业链,从出版、影视、旅游,到各种文化活动、学术会议……据估算,一本《红楼梦》产值已达数十亿!《红楼梦》正迅速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楼梦”。而被公认为中国红学三泰斗(胡适、俞平伯、周汝昌)之一的周先生,却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在常人看起来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周先生只是很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他说:“我心中常有几段妙曲,几幅佳画,几声入耳之言,几处动人之色,又何须外求乎?”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1.周汝昌先生的博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2.文章最后说“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从文中看,周汝昌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请简要概括。

3.周汝昌先生身体不便,生活简朴,却“很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请根据文章内容,就“苦和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感想。

 

1.①治学初以语言,诗词理论,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②国学基础博厚,研究领域涉及古典文学和诗词等多个方面。③极善诗词。④擅长书法,极有造诣。⑤擅长京剧。 2.①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勤奋、刻苦精神,56年成一书。②身体多病却依然坚持研究与写作,执着于追求。③轻物质,重精神. 3.示例:耕耘的人生有一分苦,却能收获十分快乐。周汝昌先生身体多病失聪失明,生活俭朴不富裕,但他不以为苦,因为他有追求,有目标,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学问上并从中获得平常人体会不到的快乐。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正确看待苦与乐,坦然面对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困难,不要过多在意物质上的享受,努力追求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像感动中国人物赤脚医生赵春燕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首先确定答题区域,分点概括。本题可以从治学、国学、诗词、书法和戏剧五个方面来概括周汝昌先生的博学。例如,第六段,开头一句“周汝昌是一位博学、勤奋的真学者”表明下面是对它的具体阐述。以此类推即可。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传记人物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到重点描述周汝昌先生“最值得骄傲的精神”的相关语段,然后提炼或概括即可。例如,文本第三段到第六段重点写了周汝昌先生对学术的认真、勤奋、刻苦的精神,五十六年成一书。文本第七段突出些周汝昌先生身体多病,却依然坚持研究与写作,执着于追求。文本第八、九段表现了周汝昌先生俭朴、淡泊,轻物质,重精神。以此类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查看答案

玉露凋伤枫树,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凌余阵兮躐余行,_________________,援玉枹兮击鸣鼓。(屈原《国殇》)

 

查看答案

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查看答案

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