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张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旬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动儿啊!”说这话时,售票员姑娘连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车去。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话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姑娘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姑娘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姑娘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蛆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您瞧大蛆拙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千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小姐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筒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

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按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子,和她计较什么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转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说设计了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等人物,充分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在短小的篇幅里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B. 小说段落短小,这种写法不仅可使叙事节奏加快,而且有利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人物的描写需要。

C. “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可是“我”自己也说出了不冷静不得体的最后一句话,并因此而受了伤,说明“我”也是个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人。

D. 小说以沉重的语调叙述,文字间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使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自觉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我。

2.小说中“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多余一句话”是指什么样的话?请简要说说出现“多余一句话”的原因。

 

1.CE 2.①在每次冲突趋于化解之时,横生枝节,引起新的矛盾。②人们心里容不下、自己嘴上憋不住,有害无益却冲口而出,伤人害己。③有害公共文明建设,破坏和谐环境。 3.①社会成员个人修养不足,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攻击性言行。②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互相歧视(互存偏见),缺乏理解和包容。③公共文明系统缺乏有效制约(化解矛盾)机制,小不慎容易酿成大摩擦。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小说中心理、动作描写不充分,除语言描写外,还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C项,小说的主题是要强调公共文明很重要,“我”最后说出多余的一句是要表现不好的语言和习惯会互相影响文学类文本阅读 多余一句话佚名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文学类文本阅读 多余一句话佚名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D项,“沉重的语调”有误,此文的语言特点是轻松俏皮、诙谐幽默的。 2.试题分析:注意从情节的推进、主旨和情感的表达以及和其它人物的关系和第一人称的通用作用的角度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

(2)《诗经·氓》中,用禽鸟作比,劝说女子不要沉溺爱情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 ”。

(3)韩愈在《师说》中把士大夫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了对比,然后指明导致的后果并批评这种做法。指明并批评的两句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二十余岁以门荫入仕,但应试进士不第,仅任过主簿、知县等职。②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③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开头四句描写春草嫩绿无边、春意蓬勃,只是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 “窣地春袍”描写宦游少年身着拂地的青色官服,不言“青袍”而言“春袍”,更让读者联想到少年的风华正茂、前程美好。

C. “堪怨王孙”是谁存怨呢?词人没有明言,既可能是王孙自怨,也可能是运用拟人手法,草在怨。

D. “翠色和烟老”写词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E. “嫩色宜相照”与“翠色和烟老”遥遥相对,明写草色,暗寓人生遭际,情郁于中。词人构思巧妙,词意隽永。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甍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进士,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后数年,亲继亡。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历三司户部判官,为京东转运使,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站、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B.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C.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沦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D.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包拯,名拯,字希仁。他的名与字关系密切,协同表意,寄托着父辈希望他追求仁,以仁救治天下的美好愿望。

B. “举、除、迁”都是指授予官职;“出”是指出京到外地做地方官,“入”是指地方官员回朝中任职。

C. “龟鉴”.即“龟镜”。龟可以占卜吉凶,镜可以辨别美丑,所以“龟鉴”用来比喻借鉴前事。

D. 礼部对内掌管国家庆典活动,主管教育、主持科举考试;对外主要负责外交,负责接待外国使节或者出 使国外等事项,礼部侍郎,就是礼部副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包拯孝顺父母。由于父母年老,他考中进士后,没有离家上任,父母去世很久后,才接受朝廷的任命。

B. 包拯执法明敏。在任天长县令时,他让被人偷割了牛舌的主人擅杀耕牛,引得小偷告状,破获了案件。

C. 包拯仁厚爱民,不畏权贵。他奏请朝廷。免除了百姓因河桥竹索而需交纳的巨额赋税;后来,对侵犯民利、阻塞河道的宦官权贵的园榭,包拯全数拆除。

D. 包拯严于律己。他书写了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放在自己座位右侧作为借鉴,以此来激励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人之说,凡七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儒学的困境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在西方势力冲击之下开始了一个长期而全面的解体过程。由于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儒学所面临的困境也是空前的。

为什么儒学的困境和社会解体的程度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呢?这首先要从儒学的性质说起。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畴之内。在两千多年中,通过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种种制度的建立,儒学已一步步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每一角落。儒学决不能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的教义,而必须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19世纪中叶以来,传统的制度开始崩溃。在全面社会解体的过程中,政治制度是最早崩溃的一角,紧接着便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全面动摇。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但这二十年间中国传统制度全面瓦解已表面化。从家族婚姻、乡里、学校各种制度到风俗习惯,其中已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可以站得住的了。“五四”全面反传统的运动便是在这种形势下逼出来的。“五四”又号称“新文化运动”,其实所谓“新文化”即是西方文化,而以“民主”与“科学”为其主要内容。儒学则在这一运动中首当其冲,成为反传统的最主要对象。

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制度化的儒学已经死亡了。儒学将从此成为“游魂”呢,还是要“借尸还魂”?

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化才能落实。没有社会实践的儒学似乎是难以想象的。即使在道德领域内,儒学的真正试金石也只能是在实践中所造就的人格,即古人所说的“气象”或“风范”。如果儒学仅仅是发展出一套崭新而有说服力的道德推理,足以与西方最高明的道德哲学抗衡,然而这套推理并不能造就一个活生生的人格典范。那么这套东西究竟还算不算儒学恐怕总不能说不是一个问题。

在传统时代,到处都可以是儒家“讲学”之地,不必限于书院、私塾、明伦堂之类地方,连朝廷之上都可能有经筵讲座。今天的儒学似乎只能在大学哲学系中存身,而且也不是每一个哲学系中都有儒学。此外当然还可能有一些零星的儒学社群,但也往往要依附在大学制度之中,那么是不是儒学的前途即寄托在大学讲堂和少数学人的讲论之间?这样的儒学其可能的最高成就是什么?是不是即在于通过西方的思辨方式而最后可取得与西方的哲学界、宗教界平等对话的资格?在学术上,传统的儒学是博雅与通识兼顾而尤其重视会通,今天面对西方学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儒学是不是还能保持这个理想?或者必须有所选择甚至竞走专业化的道路?如果走选择的路,取舍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儒学不甘仅为“游魂”而仍想“借尸还魂”,那么何处去找这个“尸”呢?以“家”为“尸”吗?今天是小家庭制度,孝悌将如何安顿?更如何应付愈来愈显著的个人主义的趋势?以“国”为“尸”吗?今天中国人所追的是“民主”,这恰恰不是儒学最见精彩之所在。

我希望这篇急就章能够激起大家严肃讨论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思考。思考是脱出困境的始点。

(选自余英时文集《中国情怀》,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儒学之所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是因为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

B. 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从政治制度到一切社会制度,都逐渐瓦解,且呈表面化。

C. 道德推理即使崭新且具有说服力,但若不能造就活生生的人格典范,也难以算是真正的儒学。

D. 儒学不只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还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即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现代儒学的困境”之表现的一项是(    )

A. 儒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息息相关,而现代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已中断,失去了立足和发展的土壤。

B. 传统儒学兼顾博雅和通识,尤其重视会通,面对西方学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发展方向迷茫。

C. 即使只凭借大学讲堂和零星的儒学社群,现代儒学也可以通过西方的思辨方式取得与西方哲学界和宗教界平等对话的资格。

D. 在小家庭制度盛行、个人主义趋势越来越显著、中国人追求民主的现代,现代儒学难以安顿和发挥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文化运动”是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全面反传统的运动。因为传统即儒学,所以儒学在这次运动中首当其冲。

B. 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所以,如果不通过制度化,儒学就无法得到落实。

C. 和传统儒学“讲学”之地广阔多样相比,现代儒学相对狭窄单一。于是,作者对现代儒学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

D. 文末交代了创作目的,即想激发大家严肃讨论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有可能让现代儒学摆脱困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没有人能否认直播在2016年的大热,无论国内国外。一部手机,一个麦克风,人人都能当主播。

全民直播热,为了什么?有人当直播是生活的一剂调味;有人把直播当作盈利的手段;有人视直播为一次玩票;有人因为直播,迎来了一次人生的彻底反转,金钱和名声如浪潮般涌来,不由分说地被裹挟着向前奔流……

对于全民直播,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