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

慈善事业,重心在于如何真正帮助陷入困境的人们,而非宣扬行善者。因此,①_____________,而非陈光标式的“高调”。帮助他人,并非施舍,更不能“嗟!来食”。 ②_____________,是所有慈善活动的底线。避免公开的“施”与“受”,是把行善者与受助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而非一高一低;把受助者展示在公众面前,甚至追求镜头前的感恩戴德,这样的行善观念难免被称为“暴力慈善”。在慈善事业更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往往讲求专业化和长效性,这样的慈善方式,③___________,而且更具有人文关怀,更关照受助者的尊严和感情。

 

①更多人选择“低调行善” ② 尊重受助者的人格尊严 ③不仅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意思对即可。写出一句,给一分,写出两句,给两分,写出三句,给5分) 【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时要把握好整个语段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理清层次关系;同时还要观察所要求填写的句子前后句的句式特点。本语段谈论的是关于“慈善事业”的热门话题,根据语境可知,①应填与陈光标式的“高调”相反的做法; ②应承接上文,填对受助者的尊重; ③由后文的“而且”可知,应填语句应与“而”构成递进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起( 

A. 《红楼梦》是清代乾隆时期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作者是曹雪芹。小说共120回,一般认为,其中的后40回是一个叫高鹗的人续作的。

B.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荣禧堂”对联。由此联可见贾府的豪华显贵确实到了顶点。这副对联就是对这个“钟鸣鼎食”之家最为生动形象的描绘,这是紧扣着《红楼梦》对贾府的显赫荣耀的社会地位所设置的艺术妙笔。

C. 宝钗是宝玉的姨表妹,出身于书香门第,聪明贤惠,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博得贾府上下的一致赞誉。

D. 林黛玉《咏白海棠》中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家境的败落使曹雪芹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对社会与人生的认识也随之加深,从而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艰苦环境下,创作了《红楼梦》。

B. 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讲话精神。

C. 这次学分认定考试全班能取得好成绩,是由于同学们平时学习刻苦、考前复习认真的结果。

D. 对于那些在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中,情节严重的犯了罪的有关人员,我们必须依法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       了,但仍能听到它的声音,可不一会连声音都没有了。

②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一切的鱼,尽管那些鱼游得那么快,战斗的武器那么好,      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

③现在已经天黑了,        天边还没有红光,         看不见灯火,有的只是风,只是扯得紧紧的帆,他觉得大概自己已经死了。

A. 消逝  以致  可是/也    B. 消失  以致  因为/所以

C. 消失  以至  可是/也    D. 消逝  以至  可是/而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隐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林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林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选自2014年第3期《北京文学》)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孝心,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风尚。

B. 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C. 说“真作假时假作真”这句话,是因为“我”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包含着“我”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

D. 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

E. “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2.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4.本文标题为“隐瞒”,有人认为也能以“真相大白”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日暮途穷”大概是人生的大悲,很多诗人也会在不得志时痛苦、悲叹,李白《行

路难》中便展现了这种无法前行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秦的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

揭露和控诉了秦这种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