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实用类文本阅读 白纸上作戏,世故里写真 ——记连环画家贺友直 舒靓芫 2016年...

实用类文本阅读

白纸上作戏,世故里写真

——记连环画家贺友直

舒靓芫

    2016年3月16日晚20时30分,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4岁。

    说起“泰斗”一词,先生生前特地翻过《辞海》:“哪里是泰山北斗啊,看了心就慌了,哪能敢当啊?画画的,够得上‘画家’已经蛮吃力了,更勿要讲是‘大师’来。”他认为自己只是画家,而且不敢是“专家”,只是在连环画方面的“内行”。

    有人曾形容,写老上海没人写得过张爱玲,拍老上海没人拍得过王家卫,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先生说:“我不敢当。我是从社会底层出来的人,有直接的感受,所以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

    1938年先生初到上海,他先在亲戚开的小工厂做工,后在印刷厂学徒,各行各色人等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那个年代的生活艰辛,工作乏味,他的乐趣是“一个月发一次零用钱,除去剃头洗澡,佘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

    先生说过:“我来自民间,所以我懂得斗升小民关心啥。”所以,他把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变成了连环画——《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展示了20世纪上海各行业人物的典型形态和表情,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华君武先生称先生“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冯其庸先生则称先生的“画笔实亦史笔”。

    抗战时期,先生印象中的上海是一席“畸形的”盛宴:穷人、富人、外国人,混在一起避难;戏院、餐馆、舞厅、妓院,各种纸醉金迷的行当争先恐后地兴起。

    如今再没了那畸形的繁华,先生感慨道:“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做饭碗的。1996年我的一个连环画展名字叫《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的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如果说画里的作戏,是老先生独立于大众而创造,那么画外,先生则过着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从不作戏给任何人看。

    任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时,先生原来住于一个“容纳了108将的大办公室”。他不爱去那种划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新式办公室,他比喻说“把人放进冰箱格子”一样,还为此画了一张《最没有人性的格局》。

    1955年,先生一家搬进巨鹿路一间30平米的一居室。画画、见客、饮食、起居都在这里,真是“一室四厅”。屋子不大,打扫起来也不麻烦,家里不用保姆,先生吃的是老伴为他烧的饭,两老一个月退休金加起来,总也花不完。先生拍拍胸口,笑称虽然“买不起房”,但生活上“不差钱”,“天地之大,全在心中”。

    先生的生活中,自有一件顽皮可爱的事——爱喝老酒。每天中午和傍晚两个时段,他定会“呡几口老酒”。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老酒,是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每每有熟络的学生去家中做客,总能看到这个老人惬意地呡酒,就像《乘风凉画》里的那位老爷们儿一样,“快活赛过神仙”。

    人世间到处都是歌哭与悲欢的交替。在先生真性情的生活中,除了乐得自在,也有另一面。

    先生的画传《贺友直自说自画》,就说到过一些关于特殊期间的事情。两年都待在牛棚中,先生始终惦记着家人和孩子们。一次,妻子给他带来一罐辣酱,怕别人看出里面放了肉,就把肉丁切成了肉末。先生看着这些为他精心准备的食物,想着自己无法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们,他忍不住地嚎啕大哭。

    从牛棚出来以后,先生回家头一桩事就是坐在家中餐桌上,喝老伴为他温的酒。三个幼小的女儿就围在桌边看他吮酒。画到这幅画面,先生忍不住泪如雨下。家庭圆满,儿孙绕膝,有如此的温情,只怕每一个尝过人情冷暖,看过事态炎凉的人都会情难自禁。

    饶是到了作戏之外的地方,至于世故已淡的时刻,先生依然有牵挂的事情——连环画。他是谦和的,会非常认真地说自己“思维枯竭了,最近画不出了”。在说这话时,他已经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但他依然走在“让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为精进”的道路上。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连环画由盛转衰,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热度。随着国画、油画等画种的价格节节攀升,甚至有“画面以尺定价”的,不少连环画家纷纷转向那些领域。先生却始终坚持自己,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我们知道,他的傲气不那么锋芒毕露了,但风骨犹存。

    他一生为人正直,率真而达观,冷眼给了是是非非,豁达给了坎坎坷坷,固执给了画画描描。对大众他从来都说自己只是“一个画匠”——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的顶峰。

    (摘编自《传记文学》2016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画除了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宝”,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

B. 贺友直在小工厂做工,在印刷厂做学徒时生活艰辛,工作乏味,唯一的乐趣是当每个月发零用钱时,除去剃头洗澡,用余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

C. 贺友直先生对连环画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愫,不仅把1996年的连环画展命名为“谈情说爱”,而且即使在连环画渐趋衰落的时候也始终画画描描。

D. 酒是贺友直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他每天都要喝几口酒,以此激发自己源源不断的创作欲望,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生动逼真的连环画。

2.为什么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贺友直先生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阐释。

 

1.C 2.①贺友直先生从小在小工厂做工,见过各行各色人等,对这种底层生活有直接的感受; ②他目光如炬,善于对身边人群、事态进行认真观察,这些观察成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 ③他关心斗升小民的生活,钟爱连环画,画什么像什么。 3.①在艺术上求真。他“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画笔亦史笔”。 ②对人对事率真。他不以“大师”“专家”自居,自认是画画内行;直斥当今“艺术浮躁得很”。 ③在生活中有真性情。生活中乐得自在,因思念亲人而忍不住嚎啕大哭流露真情。 【解析】 1.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B项“唯一”有些绝对,A项“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有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有人曾形容,写老上海没人写得过张爱玲,拍老上海没人拍得过王家卫,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可见这只是“有人”的观点,E项夸大了“酒”在贺友直画连环画中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类文本阅读

在甲板的天篷下面

杰克·伦敦

  卡鲁塞尔斯小姐简直是美得惊人,她迷住了周围的每一个男人。她又是一个骄傲的女人。种族的骄傲,门第的骄傲,性别的骄傲,权利的骄傲——她都占全了,这是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

  在科伦坡的一天早上,在甲板的天蓬下面,卡鲁赛尔斯小姐召来船长本特利,叫那群给游客表演泅水的当地小孩都到上层甲板上来比赛。她把我们的零钱全收罗过去,亲自把它们一个一个或者一把一把地扔下海,并且规定捞不着的要挨骂,捞得巧妙的会得到额外赏赐。

  有个小家伙最出色,他对天鹅入水式非常在行,我从没见过比他跳得更美的人。这个孩子一次次地这样跳,我们都很喜欢看,特别是卡鲁赛尔斯小姐。他至多不过十二三岁,是一个美丽的孩子,好像一个身体柔软的少年神仙的青铜塑像,几乎全身都射出了生命的光辉。他的皮肤闪烁着生命,眼睛里充满了炽热的生命,我几乎听到了生命从他身体里爆裂的声音。一瞧见他,就像闻到一股臭氧的气味——他就是这样新鲜,这样身体健康、精神焕发,这样粗野奔放。

  突然这些孩子拼命奔向舷门,用他们最快的姿势游水,乱糟糟地、手脚不停地打得水花四溅,脸上充满了恐怖,一蹿一跳地爬出水面。

  “怎么回事?”卡鲁赛尔斯小姐问道。

  “大概是鲨鱼。”船长本特利回答道。

  “他们怕鲨鱼吗?”她问道。

  “难道你不怕吗?”他反问道。

  她耸耸肩膀,噘了一下嘴。“无论给我什么,我也不敢到可能有鲨鱼的地方去冒险,”她说完又耸了下肩,“它们太可怕了!”

这时,那些小孩全走上了甲板,表演结束了,船长本特利就叫他们下船。可是,她拦住了他,“等一会儿,船长。我一向听说这儿的土人不怕鲨鱼。”

  她把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喊到身边,要他再跳水。他摇摇头,那群孩子笑了起来,觉得好像是在开玩笑。

  “有鲨鱼。”他指着水面说。

  “不,”她说,“没有鲨鱼。”

  可是,他肯定地点着头,站在他后面的那些小孩子也同样肯定地点着头。

  “没有,没有,没有。”她叫道。接着她就对我们说,“谁愿意借给我半个克朗和一个金镑?”

  我们立刻掏出了许多克朗和金镑,她从邓尼森手里接过了两个硬币。

  她举起那个半克朗给孩子们瞧。可是谁也没有准备跳下去。她把这个半克朗扔下了海。他们望着这个银币飞下去,脸上都带着惋惜渴望的神气,不过谁也没有跟着一块下去。

  “千万别用那个金镑来引诱他们。”邓尼森低声对她说。

  她一点也不理睬,反而用这个金币在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子眼前晃来晃去。

  “不能这样。”船长本特利说道。可是她却笑了起来,仍然引诱着那个孩子。

  “别引诱他。”邓尼森坚决地劝她,“这对于他是一笔大钱,他可能跳下去的。”

  她转过身来对着那个孩子,又把那枚金镑举到他眼前。接着,她做了一个要扔出去的样子,这时,那个孩子好像不由自主似地向栏杆跑去,可是伙伴们的大声责备又把他拦住了,他们的声音还带着愤怒。

  “我知道你不过是在逗着玩,”邓尼森说道,“你愿意怎么逗他就怎么逗他好了,不过,看在老天面上,千万别扔出去。”

  话音未落,那个金币一下就从天篷的影子下飞到了耀眼的太阳光里,在半空中划了一道亮晶晶的弧形。大家还没来得及把那个小孩抓住,他就翻过了栏杆,非常美妙地弯着身体随着那个钱下去了。两个同时都在半空里,很好看。金镑破水而入,那个小孩子也在同一个地方,而且几乎在同一刹那,几乎连声音都没有地钻到水里。

  水很清,从上面望下去,什么都清清楚楚。那条鲨鱼很大,一下子就把那孩子咬成了两半。

  第一个开口的是卡鲁塞尔斯小姐。她的脸白得跟死人一样。

“我……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她一面说,一面发出一种短促的、神经质的笑声。

  她的全部骄傲都在勉力使她能克制自己。她有气无力地瞧着邓尼森,她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可怕的难过神色,她的嘴唇一直在哆嗦着。

  “邓尼森先生,”她说道,“你愿意扶我下去吗?”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凝神注视的方向,他连眼皮也没有动一动。  船上一片沉默。

  她转过身子,打算镇静地走下甲板。走了不过二十尺,她就摇晃起来,用手扶着墙以免栽倒。后来,她就这样走下去,用手扶着舱板,慢腾腾地走开了。

(节选自《世界十大中短篇小说家——杰克·伦敦》,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卡鲁塞尔斯小姐有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暗示我们她后来引诱孩子跳水导致其死亡的行为,就是因为她这种古怪的任性。

B. 表演跳水的小孩全身焕发着生命的光辉,作者对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喜爱和赞美。

C. 小说对那群表演泅水的小孩的神态描写非常细致,既有对金钱的渴望,也有对鲨鱼的惧怕,还有对卡鲁塞尔斯小姐的愤怒,非常生动真实。

D. 小孩被鲨鱼咬死后,卡鲁塞尔斯小姐脸色苍白,身体摇晃,显出难过的神色,这说明她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悔恨和痛苦,是个良知未泯的人。

E. 小说中把跳水的小孩充满生命力的形象与其被鲨鱼吞噬的悲惨遭遇作对比,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也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2.作品中的卡鲁塞尔斯小姐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人性的丑陋,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揭露金钱的罪恶。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中国的大学制度其实是从西方引进的。大学在西方中世纪是指研究事物本质或“事物的一般概念”的机构,最初由教会掌握,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只有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也才配叫做“大学”。但教会机构在学术方面要听神学学者和教授们的,所以大学对于教会和世俗政权逐渐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了自治的传统。

传统的大学课程是语法、逻辑、修辞,法律、医学和神学。前三门是基础课,都与上帝的“道(Logos)”有关;后三门,法律相当于社会科学,医学相当于自然科学,最高则统摄于神学。由于大学与神圣的学问有关,因而超越于世俗生活之外,所以最初大学生可以免交赋税、不服兵役,甚至不受民法制约。但因此他们经常闹事,甚至可以从一个学校集体迁移到另一个学校(如剑桥大学就是这样从牛津大学分出来的),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建立了集体宿舍,规定了严厉的校规,有的甚至与市民社会隔离开来,形成“大学城”。

现代类型的大学最早是德国的哈勒大学(1694),那时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都还只是学院,相当于高中。后来各国都仿效哈勒大学建立现代大学体制,如185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颁布的大学宗旨中要求其所有学院都要与德国古典中学的课程相一致,并宣称一个学校“如果不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学到他所喜欢学的东西,达到他所愿意学到的程度,就不配称为一个大学”。

这种观念使西方大学的课程逐渐以自由选修为主体,并随着知识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社会需要而大大扩充了大学课程的科目。大学之大,不仅仅是有“大师”之谓,而是以个人自由兴趣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为前提的(最初则是以上帝智慧的无限性为前提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大学”条说:(即使在日益功利化的现在)“大学基本的传统职能仍保持不变,也就是仍要使学生能够从文化遗产中求得知识,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智的和创造的能力,鼓励他们成为讲人道的、富有责任感的人。大学扩大了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使人们更加懂得生活,更会享受生活。”我还想加上一句,更会创造生活。

西方大学制度引入中国后,也将这一套大学理念带进来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官方社会教育理念是读书做官,此外就只有私人专门的谋生技术的传授。蔡元培接办北京大学,首次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认为培养官僚不是大学的目的,甚至科学知识、实用技术、职业培训也不是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的目的必须提升到与终极价值体系有关的“世界观教育”。这种世界观教育不再是儒家以天命自居来弘道的政治教育,而是“超越政治之教育”,它以“发展个性的自由”为目的。他给教育下了个定义:“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大学则是“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这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大相径庭。中国官方的社会教育思想、科举制度是为了统治者“得民心”,培养官僚,目标单一,不可能考虑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而是要把千差万别的人纳入到同一个模子里面来成型,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片面化。

(节选自邓晓芒《在大学中成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现今的大学制度其实是从西方引进的,它从教育理念、学习方式、课程科目等多角度借鉴了西方现代类型的大学。

B. 由于宗教的信仰,西方的大学在中世纪是一个研究事物的本质或“事物的一般概念”的机构,它最初是由教会掌握的。

C. 在西方,评价一所学校是否配被称为“大学”,唯一的标准是它是否是一所研究上帝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

D. 西方大学自治传统的形成,有赖于大学神学学者和教授们在学术领域的权威性,教会机构在学术方面是以他们为权威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传统大学课程里的语法、修辞、逻辑是与上帝的“道(Logos)”有关的基础课,而神学相对于法律和医学处于统摄地位。

B. 大学与神圣的学问有关,由此产生的一个不良后果是学生经常闹事,剑桥大学从牛津大学分离出来则是出于管理的需要。

C. 德国的哈勒大学创建现代大学体制要早于后来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世界 级名校,它是最早的现代类型的大学。

D. 大学之大的重要条件,一是要有“大师”,二是学校要以个人自由兴趣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为前提,本文更强调后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大学应该保持传统职能,包括使学生成为讲人道、富有责任感、懂生活、会享受生活的人。

B. 教育观念的改变使西方大学的课程逐渐以自由选修为主体,并随着知识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社会需要扩充了课程科目。

C. 新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建立始于蔡元培,他的观点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他认为大学的目的最终应该是“世界观教育”。

D.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读书做官、学习谋生,没考虑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这相对于西方的教育来说有较大的片面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飞信微信;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

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起我们许多联想和感慨。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戏剧外,其它文体不限。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请选好角度评价下面的一则新闻,要求观点鲜明,不超过60字。

南京交管首曝醉驾者

扬子晚报11月6日报道  从今天开始,南京正式通过媒体曝光醉酒驾车者,首批公布的名单共有106人,都是在7月份被警方查获并实施拘留的。交管部门介绍,曝光还将不定期发布。有人提出,醉驾者拘留后还要被曝光是不是过于严厉。交管部门认为,曝光可以使醉驾者得到震撼,以后不敢再有类似行为,同时给其他司机以警示。被曝光者感到“很震惊”,认为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社会各界对此事反应不一,而交管则认为曝光不侵权。

 

查看答案

“梦想”在困难时分显得更加可贵。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不同,梦想的内容也不大相径庭。请在下列所给的人物中任选两个,仿照画线语句续写两句话,与原句构成排比。

①里约奥运率女排夺冠的郎平

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③勇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张丽莉

④成功研发青蒿素的屠呦呦

亲历种族歧视的痛苦,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让黑人拥有自由,渴盼不同的种族能平等相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