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周有光先生原名周耀平,1906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周有光先生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常州,早年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做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在他主导下,中国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百岁过后,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

错位的人生

十岁时,周有光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1918年,入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立第五中学)预科,一年后升入中学,与后来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年,周有光中学毕业,尽管成绩优异,但其时已家道中落,本只能选择免交学费的师范学校,但无意中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得亲友资助,为周有光凑齐了200元学费,遂入学。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因仰慕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周有光离开原本就读的东京大学,转考入京都大学。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

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向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周有光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却研究了大半生“现代”的知识。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走过那样一个充满动荡与不安的世纪的人生路,得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提起那些往事,老人总是感慨连连。

在50岁的时候,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曾称,“这真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

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这个‘安’不是安静的意思,是要认认真真工作。改行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汉语拼音方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在不断完善,目前依然有机构和学者在对方案进行探索和研究。

新潮不落伍

周有光的的朋友很多,年龄大的有八九十岁,小的只有七八岁,青年人也爱找他聊天,因为他是个“新潮老头”。物质上的“新潮”表现在喝“星巴克”咖啡,看《特洛伊》大片,时尚不落当代青年;而思想上,周有光也很先进。凡是新鲜的事物,他都接受的很快,而且跨界发展,“别人说我是‘新潮老头’,因为我主张的观点,在人家看来太新潮。我比较早地提倡在电脑上写文章,不要爬格子,如今我在电脑上写了十几个年头了。”1988年4月,周有光83岁时,他有了一台中英文文字处理机。从此,周有光便用它写文章、写信。高龄“换笔”之后,他开始关注汉字在计算机中的输入和输出问题。在他看来,汉语拼音输入法,不用编码,就可以输入汉字,值得大力推广。

心宽室自大

有一次,他去医院做检查,要填一个表,他在年龄一栏写上97岁,可是医生说什么也不相信,于是给他改成了79岁。医生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健康,他告诉医生,最重要的就是放宽度量。他讲过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他有很多年的失眠症史,“文革”时期被下放到农村,那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却将他的失眠症治好了。所以,他相信那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他总是提醒自己放宽肚量。

“文革”中,他屡遭批斗,饱受迫害,几次濒临绝境。但他内心充满生命的活力。1956年到北京工作时,他被安排在一间小房子里居住,为此他写了一篇《新陋室铭》:“房间阴暗,更显的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的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的文章,使尽吃奶气力,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房子虽小,但他却过得开开心心,因为他一直以“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自勉。

相关连接:

五十岁前的周有光是金融专家和经济学教授;五十岁到八十岁他是优秀的语言文学家,主持拟定的《汉语拼音方案》家喻户晓;八十五岁之后又是出色的作家和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种活到老学到老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韧精神,百岁之上还有新作源源出版。他仍在思考,仍在著书立说,仍在清清醒醒地观察着这个风云变幻的多彩世界。

他的目光盯着书本,也盯着现实;他的目光在中国,也在中国之外。所以,他有学问,也有思想,他的思想未必有体系,但肯定充满智慧。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关先生与世长辞,但他的学人精神永存,万古不朽。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对语言学和文字学是外行的周有光,最终阴差阳错地成了这一行的大专家。

B. 周有光的《汉字改革概论》1961年出版,标志着我国汉语拼音方案工作完成。

C. 周有光有学问,也有思想,他的思想未必自成体系,但充满智慧。

D. 因为周有光一直以“心宽室自大,不室小心乃宽”自勉。所以1956年到北京工作时被安排在一间小房子住,他却过得开开心心。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周有光十岁时,进入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就读。他与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是同学。

B. 大学毕业后,他本来想当外交官,却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京都大学,向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成为经济学教授。

C. 晚年的周有光,仍笔耕不辍,勤于思考,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撰写了大量既有学术性又具通俗性的作品。

D. 周有光对新奇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是个“新潮老头”,凡是新鲜的事物,他都接受的很快,而且跨界发展.

E. 周有光相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文革”时期下放到农村,特殊的生活环境治好了他的失眠症。

3.有的媒体和网友曾经说,周有光最受关注的有两点:一是他的人生经历,二是他的思想,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B 2.BE 3.同意。原因可以参考相关链接部分.人生经历,强调他一生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思想,强调思考, 他的目光盯着书本,也盯着现实;他的目光在中国,也在中国之外。所以,他有学问,也有思想,他的思想未必有体系,但肯定充满智慧。 【解析】 1.试题分析:汉语拼音方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在不断完善,目前依然有机构和学者在对方案进行探索和研究。所以并不是 标志着我国汉语拼音方案工作完成。 2.试题分析:B.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向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并不是向河上肇学经济成为经济学教授;E因果颠倒。 3.试题分析:本题要结合文章后面的注释从其人生经历和思想两个方面解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析】
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 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 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 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B. 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 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 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 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 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 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查看答案

作文

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流水、起伏的山峦、寂静的森林、广袤的天空、浩瀚的大海……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美丽的图画,你曾置身于哪一幅画面中?试选取一片最美的风景写成文字。

要求1、题目自拟。2、字数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题材,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查看答案

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你度过淇水,到达顿丘。

B.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来你不要生气,把秋天作为婚期。

C.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并不是织得慢,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

D.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过去的深潭。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耽:耽误

B. 女也不爽,士贰其德   爽:过错

C. 固时俗之工巧兮       固:本来

D. 忧心疚,我行不来    孔: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