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把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处,使之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___...

把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处,使之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①《离骚》抒写理想

②抒写先民的喜怒哀乐

③富于写实精神

④抒写爱国激情

⑤《诗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

⑥富于浪漫气息

A. ⑤②③①④⑥    B. ⑤③②①⑥④

C. ①④⑥⑤②③    D. ①⑥④⑤③②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标点符号、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本题由分号可知这六句可分为两组,⑤②③和①④⑥,再与后文的“《诗经》和《离骚》”相照应,应先说《诗经》,再说《离骚》。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倩(qiān)影  媛(yuàn)女  鹢(yì)首  袅娜(nuó)

B. 羞涩(sè)  蟋蟀(shuai)  啼(tí)唱  婆娑(shuō)

C. 陪衬(chèn)  瞥(piē)见  肋(lèi )骨  澄(dēng)清

D. 宛(wǎn)然  颤(zhàn)栗  氛(fēn)围  创(chuāng)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老    家

孙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对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  “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  “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1.(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梦境中回家有哪些“困扰”?试分条概述。

(2)描写这些梦境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文章中多次写到老屋,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3.综观全文,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氓》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一文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一文中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表现诗人希望广泛收揽人才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十九首(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试分析诗歌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

2.这首诗歌在抒情方面使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②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③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1.选文第①段运用民歌常用的一种什么样的手法来营造悲剧氛围

A. 赋的写法    B. 比兴写法    C. 动作描写    D. 景物描写

2.第②段着力铺陈兰芝精心打扮的情况,下列分析不属于“起严妆”作用的

A. 表明兰芝对焦仲卿的恋恋不舍,写出了她欲去而不忍离去的微妙心理。

B. 表明兰芝不甘示弱,其严妆是对焦母无声的抗议与示威。

C. 写出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

D. 预示兰芝已经做好了“举身赴清池”的准备。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其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

C. “何乃太区区”和“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二字意义不同,前者为“愚拙、凡庸”之意,后者应理解为“真情挚意”。

D.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这句中的“便利”是一个古今义不同的词语,“六合”与《过秦论》中的“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义不同。

4.把《离骚》中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