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由青岛交响乐团演奏的《英雄...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由青岛交响乐团演奏的《英雄》序曲音调抑扬宛转、高亢激昂,听者击节叹赏,一曲终了,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向乐团致敬。

B. 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所揭露的官场腐败与现实中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交相辉映,直击社会痛点、敏感点。

C. 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D. 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种流金铄石的力量。

E.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正因为有丰富的古典文化积淀,16岁的才女武亦姝才能在中华诗词大赛中过关斩将,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夺冠。

 

BD 【解析】17. A项击节叹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符合语境,使用准确。B项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此处属于感情色彩用错、对象用错。C项亦庄亦谐:(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既庄重,又风趣。符合语境,使用准确。D项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极热。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E项探囊取物:伸手到袋子里取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此处符合语意,使用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辨析。一般答题的经验:1、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要准备作答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搞清成语意思(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前提,考察语境是基本切入点。在具体作答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这些重点:1、注意易望文生义的成语。2、注意有两个意义的成语。3、注意含有相同语素的成语是否混用。4、注意成语潜在的褒贬色彩。5、注意成语的固定陈述对象。6、注意谦敬成语是否误用。7、注意只用于否定句的成语。8、考虑成语的语法特点(词性,搭配以及和前后语境是否重复或矛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篇首即对师者的职能作用做出明确界定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潼关地势险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②吹:通“炊”。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B. 颔联中的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山村图。

C. 颈联的“当树直”描写从树顶升起的炊烟的笔直之状,让人深感其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如出一辙。

D. 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

E. 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露出了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2.有评论家认为本诗颔联写雾写山非常巧妙。诗人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影子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父号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岂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阙,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次年冬至,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徒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盘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毫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需,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B.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C.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D.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洗马,也叫洗马,是太子的侍从官。李密《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洗马”,和这里的是同一个官职。

B.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按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顺序排列,“冬至”前为“大寒”节气。

C. 庐于墓所,是古代的一种丧葬礼制。父母去世后,儿子在父母墓旁搭棚而居,守丧三年。这期间,为官者须回家守丧,谢绝一切应酬和娱乐活动等。

D. 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河东”“范阳”均为地名,古人在称呼别人时往往会在名字前加上出生地名或供职地名,甚至直接用这些地名来指称人,如韩昌黎(韩愈)、柳柳州(柳宗元)、贾长沙(贾谊)等。

3.下列有关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劢为子至孝,守丧尽礼。母亲去世后,他很悲伤,一想到母亲,就会徒步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萧景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并与亲友们隔绝。

B. 萧劢为政有方,深受爱戴。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理的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官民皆倾情相送。

C. 萧劢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积弊,使得外国商船频繁到来;他征讨做海盗的俚族人,并把战利品全部向朝廷进奉,以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 萧劢为人大度,博闻强识。随从曾经不慎将羹洒到他身上,他脸无异色,慢声叫人助其更衣;他读书不倦,刘显曾经拿着书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叔父县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放吏,莫能识之。

  (2)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于高凉郡立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裹着灰色呢子大衣,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

焊接馆里,“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不过,对很多普通公众来说,这个名字很陌生。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已经被写进教科书。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程的焊接顾问。当我们乘坐着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已和这位被誉为“高铁功臣”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潘老先生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岁了。

不过,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比他小好几轮的同事郑军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他们有的被家属挟着,还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他环顾四周,看到眼泪顺着很多张布满沟壑的脸,往下淌着。

20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这个西南联大44级校友说,“那时候读书,纯粹求学问,不想功名和前途。”

1980年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潘际銮说。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

材料二:

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当时有人笑话我:“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实际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一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兴趣”。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

(节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年第22期)

材料三: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1955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60年代,他率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1987年至1991年,潘际銮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谈到这些荣誉,他说:“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的真正幸福。

(节选自《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报》2014年4月4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都涉及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第三则材料概括得最充分,第二则材料中只是略微提及。

B. 材料一从如今清华园里的潘际銮先生写起,在记述潘老先生人生片段的同时,侧重表现年过八旬的他老而弥坚的精神。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回顾了潘际銮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的经历,再现了联大师生治学环境的艰难以及联大严谨的教学风格。

D. 材料三侧重记述潘际銮先生研究焊接技术以及创建我国高校焊接专业的艰难历程,同时表现了潘老先生面对荣誉时的态度。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 潘际銮先生的“年轻”主要表现在:他虽为耄耋老人却骑电动自行车穿行校园,还玩微信、QQ等,并且行动自如、记忆力好。

B. 西南联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对学生要求严格。潘际銮先生和他的同学在联大求学期间学业大进,以致几十年后老人们唱起校歌时仍然激动不已。

C. 潘际銮先生当年选择焊接专业时,有人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但潘先生义无反顾地将它作为终身的职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D. 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潘际銮先生谈到荣誉时说法有所不同,但是部体现了潘先生在奋斗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荣誉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

E. 潘际銮先生的事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对焊接科学的兴趣,第二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在焊接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感。

3.材料三的原文标题是“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像飞一样

立夏

    “对了,岛上有汽车吗?”说这话的时候,我和阿龙正坐在一艘晃晃悠悠的小木船上。去蜈蚣岛的客船每周仅一班,我等不及,让阿龙花钱雇了一条小船。

    “哪有!”阿龙哈哈笑了,“本来就没有,现在更不会有了。”

  毕业后这些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从学生时代就无比向往的海岛。公司欲开发大型荒岛求生项目,需要一个岛,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老同学阿龙。

    阿龙来自舟山群岛,是我们班唯一来自海边的同学。在他的描述中,大大小小的岛屿像玉米粒似的随意撒在大海上,而他小时候居住的蜈蚣岛,有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类、固定在礁石上的贝类、沙滩上爬得飞快的螃蟹、滩涂泥洞里探头探脑的跳跳鱼,还有岛上高高低低的石屋,渔船拢洋时码头上遍地白花花的鱼……这些场景从善于讲故事的阿龙口中讲出来,在我的脑中构筑了一个如梦境一般神奇的世界。

    阿龙接到我的电话就说:“你们可以去蜈蚣岛啊。”

    “拜托,我找的是荒岛,蜈蚣岛人丁兴旺,放百八十个人进去活100年都不成问题,还搞什么求生训练啊。”我笑着说。

    阿龙说:“唉,如今的蜈蚣岛,就一荒岛,你去了就知道了。”

    船一靠岸,果然看到一片错落有致的石屋建在山上,却不见人烟。阿龙说,岛上的人基本上都迁到陆地或者大岛上去了,现在只剩下几个老人不愿离开,还住在老屋里,他们的家人每周用客船送些吃的用的过来。

    环岛一周,我欣喜异常,这正是我想要的岛。可是走得人都快虚脱了。阿龙说,我带你找个地方喝口茶坐一会儿。就这样,我见到了阿优婆,老人70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我夸她屋子里的那些旧家具、院子里的大瓦缸……我确实从内心里喜欢这些老东西,怀旧又精致。她很健谈。一只小黑狗乖巧地伏在她脚边打瞌睡。阿龙告诉我,阿优婆的儿子在大岛上买了房子,但她死活不肯搬。阿龙指了指脑袋,说阿婆一辈子没出过岛,有点固执,是个老脑筋。儿子带来的新玩意儿全被她扔在一边,媳妇有一次烫了头发来看她,

也被她狠狠骂了一顿。所以现在儿子媳妇也不大愿意来了。我很惊讶,一辈子没出过岛,是我无法想象。是的,虽然阿优婆颇为热情,但我感觉得到,她不喜欢我的时装,我的卷发,我的眼影,我的口红。我也不喜欢她,不喜欢她的封闭,以及言语中对岛外世界的抵触。

    紧张的汇报考察之后,老板最后拍了板,我们的荒岛求生营地终于可以规划建设了,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联系好登陆艇运了一辆越野车和一辆卡车到岛上。

    我驾驶越野车在海边疾驶,突然发现前面有个蹒跚的背影,是阿优婆。我下车,让她坐上我的车,想送她回家,然而她并不搭理我,漠然地转头便走。我开车继续前行,突然有个小黑点从路边冲出来,我一个急刹,吓出了一身冷汗。是阿优婆的小黑狗,冲着汽车吠叫。

    我从梦中惊醒了。没有海,没有阿优婆,我躺在宾馆的床上,远处传采几声狗叫。我再也无法入睡,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做那样的梦,但那个蹒跚的背影让我久久难忘。我想,若我带着一大帮时尚的男男女女,打破这个岛的平静,对于阿优婆这样的老人会意味着什么?

    第二天,我和阿龙来到阿优婆家,把我们在这个岛上想做的事,说给阿优婆听。我想,即使阿优婆不能理解,让她狠狠地骂我一顿,也能让我的心里好受一些。

    然而,阿优婆对我们说的似乎挺有兴趣。她说,这个活动好啊,海里全是宝,以前最苦的时候,我们岛上也没饿死过人。海里可以钓鱼,海边可以捡海螺,泥涂里有跳跳鱼、小螃蟹。人是饿不死的,就怕你们城里人吃不起苦。我得寸进尺,邀请阿优婆坐车去参观我们的求生基地,阿龙在一旁摇着头说,阿优婆从来没出过岛,也没见过汽车,她不敢坐的吧。但是阿优婆竟然同意了。她走到汽车前,小心地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车身,脸上带着孩童般的好奇。

    我驾驶越野车在海边疾驶,放下车窗,打开音乐,海风扑面而来。副驾驶座坐着阿优婆,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她说:“真的很快啊,像飞一样。”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喜欢现代又时尚的东西,也喜欢阿优婆的那些怀旧又精致的老东西,但“我”却不喜欢她的封闭和对外界的抵触,由此可见,在现代与传统中“我”显得很迷茫。

B. 阿龙在小说中不可或缺,起着推动情节的作用。没有他,“我”找不到蜈蚣岛:没有他,“我”不会想到把荒岛求生的项目建在该岛上:没有他,“我”也见不到阿优婆。

C. “我”梦到自己邀请阿优婆坐车回家,但她漠然地离开了,就连她家的小狗也不友好,冲着“我”的汽车吠叫。这一梦境主要反映了“我”对开发“荒岛求生营”可能带来对岛上生态坏境的破坏的担忧。

D. 文中最后写阿优婆坐上了“我”的车,并开心地说“真的很快啊,像飞一样”,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下变化是趋势,谁都要坦然面对经济开发的浪潮。

2.小说的第四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结合文本,试分析阿优婆认可我们的“荒岛求生营”项目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