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正是为了

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他还是平静下,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也许世界上从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意在表明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

D.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E.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4.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1. E 3分 B 2分 A 1分 2.①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个老实人的象征,他普普通通、本本分分。②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③有利于凸显主题——在荒诞的社会中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 3.①小说中阿庆基开始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内心是平静的。②对工人的罢工游行他有些理解,但更乐于作一个观望者。③警察的枪声让老人惊呆,他觉得这不应该。④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他感到愤怒和困惑。⑤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老人终于觉醒,生活中不应做一个旁观者。 4.观点参考:①最后一句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不能做旁观者。②启示: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③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结果却被稀里糊涂地当作参与造反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原文无依据。C项批判的并非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D项没有对主人公的语言描写。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C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选项D则为文章特色概括不当,没有对主人公的语言描写。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 试题分析:真实一道小说内容的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此题的语段“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分析时注意和标题文章的开头,文章的主旨的联系。内容上,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个老实人的象征,他普普通通、本本分分。结构上,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主旨上,有利于凸显主题——在荒诞的社会中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结构上,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归纳、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小说中阿庆基开始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对工人的罢工游行;警察的枪声;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时的内容,分别概括。 抓住这几处重点信息,便可以得出答案要点。分条理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的体现,应该是做事反映出的。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小说中阿庆基开始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内心是平静的。对工人的罢工游行他有些理解,但更乐于作一个观望者。警察的枪声让老人惊呆,他觉得这不应该。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他感到愤怒和困惑。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老人终于觉醒,生活中不应做一个旁观者。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是简单的引用材料,一定要整合,分条理概括。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找到“也许世界上从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的内涵,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不能做旁观者。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然后说明“也许世界上从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的内涵,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不能做旁观者。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结果却被稀里糊涂地当作参与造反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晨 雨

杜 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尾联“亭午未全分”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___;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氓》)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人,此亡秦之耳。窃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且为所虏      属:下属

B. 尽裂                  眦:眼眶

C. 斗卮酒                与:给

D. 此亡秦之              续:后继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项王

B. 常以身蔽沛公

C. 霸上 

D. 沛公欲关中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并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向他示意目的是向项羽表明忠心。

B. 范增老谋深算富有远见认为如果不趁机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

C. 项伯同项庄舞剑并借机掩护刘邦项羽对此不加制止失去了一次杀死刘邦的良机。

D. 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樊哙闯帐”这一情节表现樊哙勇猛豪壮而粗中有细的特点。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鲁迅先生指出,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但是承载着国民精神的文艺不是无本之木,而是耕耘于生活的田野。生活是文艺的土壤,文艺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创作的源泉来自我们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来自人民砥砺前行的脚步,来自大千世界里活色生香的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深入生活,文艺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扎根人民,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只有在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现实碰撞,与人心激荡,才能生发最动人的力量。也正是这种艺术的力量,才能让人得以面对外在强大力量挑战时作出自觉的回应,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卑微感和恐惧感。

文艺根植于生活,不是被动反映生活,不是机械复制生活。它源于生活而又必须高于生活,艺术家不但要练就感受体悟生活的本领,还要练就提炼升华生活的能力。面对生活原野,艺术家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又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这就要求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重建现实主义精神,通过文艺创作观照现实、挖掘价值、守望理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作品。

如果说生活是文艺的土壤,那么文化就是文艺的家园。中华民族能在历尽磨难后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拥有5 000多年的悠久辉煌的历史积淀,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孕育滋养了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华艺术和中华美学。古雅清新是其精神气质,自由自然是其精神价值,和而不同是其精神结构。中华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中国人的最高生命理想是通过融入自然万物而实现伟大、自由、永恒和超越。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已经在艺术领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发挥,已经生成独具特色、光辉灿烂的中华美学。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奠定了中国艺术坚定的自信、自立和自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人类精神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乌,然而没有一双坚强的理论翅膀,小鸟就不能飞得高远。哲学家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文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支撑和评论引导。当今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体制深刻转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激荡,文艺正发生着重大变革。由于文艺理论体系、文艺价值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新的文艺类型、文艺群体和文艺组织的不断涌现,文艺评论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于是推动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加强文艺评论学的学科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

(节选自庞井君《燃起照亮固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止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承载着国民精神,其创作源泉来自我们脚下的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来自广大人民砥砺前行的脚步,来自大千世界里的活色生香的生活。

B. 文艺既不被动反映生活又不机械复制生活,源于生活却又必须高于生活,艺术家不但要练就感受体悟生活的本领,还要练就提炼升华生活的能力。

C. 如果说生活是文艺的土壤,那么文化就是文艺的家园,中华文化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辉煌的历史积淀,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

D. 优秀文艺作品的小鸟若没有一般坚强的理论翅膀就不能飞得高远,于是推动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加强文艺评论学的学科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只有如此文艺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才能生发出最动人的力量。

B. 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重建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创作观照现实、挖掘价值、守望理想,就可能创作山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作品。

C. 中华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国人的最高生命理想是融入自然万物,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已在艺术领域得剑淋漓尽致的表现利发挥。

D. 一个民族登上科学高峰需要理论思维,理论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文艺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支撑和评论引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意识到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然而即便如此文艺的土壤也是生活,文艺只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

B. 艺术只有来源于生活,其力量才能让人得以面对外在强大力量挑战时作山自觉的同回应,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卑微感等。

C. 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强有力支撑,中华文化代表着人类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具有独特气质、价值利结构,孕育滋养了充满生机的中华艺术美学。

D. 当今中国文艺正发生着重大变革,文艺理论体系、文艺价值观念和文艺实践正深刻变化,新的文艺类型、群体和组织不断涌现,文艺评论面临着许多崭新课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在公交车上,杨女士给一对母女让座,下车后发现手机落在座位上,打电话确认时手机已关机。经查监控发现,当时小女孩捡到手机后想叫住杨女士并归还,却被其母亲制止并让她压在屁股下,等杨女士下车后便据为己有。报道播出后,有人大骂那位母亲忘恩负义,有人叹息做好事不得好报,有人感慨小女孩的向善之心被毁灭……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