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

比尔·盖茨说:“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

读了这两位名人关于自尊的议论,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 800 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尊严 生活如学者,如老师,在人间的大街小巷中散播着真理的种子。有人说,生活就是平静似镜的湖面,平淡乏味。而我认为,生活就是璀璨的星空,处处都蕴藏着照亮一生的哲理。不是生活没有哲理,而是你没带上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去感悟人生的心。而我,就在那个傍晚,体会到了生活中的哲理,体会到了一个人的尊严。 夕阳的余晖洒下大地,这条通往佳世客的小路仿佛镀了一层金。我与妈妈手挽手,在落日的轻风中有说有笑地走着。即将迎接的,是一顿美味可口的晚饭。 渐渐地,路上人流如潮。随着匆匆的脚步传来的,还有一阵悠扬的二胡声。我循声望去,只见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拉着二胡。 这位老人约五、六十岁了,脸上早已爬满了皱纹。他用一双黝黑的手,不停地拨动琴弦,引来大批路人驻足观看。我和妈妈也暂缓了脚步,欣赏老人的倾情演奏。 与之相对的,是一个衣着凌乱的妇人。妇人始终紧握一个破损的小碗,嘴中念念有词地向人们乞讨。她,也和老人是一样的身世吧!我默默心想。 一浪又一浪的人潮涌来,老人面前有了不少一元与五元的纸币。而一旁的妇人则没有老人那样硕果累累。她用凄凉的眼神望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仿佛还想再乞求几张纸币。我于心不忍,分别向老人和妇人都捐了五元钱。 之后,我疑惑地问妈妈:“同样是乞丐,为什么老人可以多挣一些钱呢?妇人多可怜呀!” 妈妈笑着摇了摇头。 吃饭时,我的头脑中充斥着老人和妇人的一幕幕,不断地想着那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在这时,我猛然想到,那个人世间最沉重的词语:尊严。 是的,老人与妇人,同样的身世,同样的厄运。面对生活的黑暗,老人使出了自己的本领,以自己唯一的才艺向捐钱的人道了最动听的一声谢谢。而妇人痛楚地一声道谢,恰恰比老人少了一份重量。现在,我不再把老人看作一个卑微的乞丐,而是一位凭着自己的付出,得到“工钱”的打工者。他,是有尊严的。他没有用自己的身世、遭遇换取人们的同情,不甘得到这些“没有底气”的钱币。老人只用一把二胡,就推开了一切怜悯与同情,拿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尊严。 我再次回想那位老人,一股敬意油然而生。我从生活中学到了人生最应该做的一件事,抓牢自己的尊严,别让它溜走。 【解析】试题分析:1.苏霍姆林斯基是站在人类的品格角度强调自尊的重要性,比尔·盖茨则是站在对人的评价的角度谈没有成就以前,不要过分强调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在比较中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尊;比尔·盖茨认为自尊是建立在成就上的,没有成就(或者成功)而过度强调自尊是没有意义的,讲自尊是需要条件的。2. 顺着材料的指向,还可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当世界不在意你的自尊时,你还在意自尊吗?成就和自尊是什么关系?在没有成就的情况下,什么是不过分强调自尊?那些在追求成就途中的失败者,他们有无自尊?对这些问题,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如当世界抛弃了我,我也不能抛弃自己;没有实际成就的自尊是孤单脆弱的;过分自尊是一种自卑;成功让你更有自尊;我的自尊与成功失败无关等等。 点睛:参考立意如下:①无论成功失败,自尊是排在第一位的。②成就不是尊严的尺子。③人最高贵的品格是尊严。④在没有成就以前,我们更应该讲自尊。也可立意:①没有实际成就的自尊是脆弱的。②一味讲自尊是一种自卑。或两者结合:自尊是有条件的,成功让你更有自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子日:“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2)齐人未尝赂秦,_______,何哉?_________。(苏洵《六围论》)

(3)_______,扶摇可接;东隅已逝,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4)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渲染出刘裕当年勇战强敌的如虎气势。

(5)柳永的《雨霖铃》以人物特有的动作、神态写离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材料二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论语》)

材料三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

[注]①适:往,追求。②立:坚持道而不变。③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1.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体现了怎样的仁爱观?

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进行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中秋月

晏 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阳关曲·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素娥:嫦娥。②该词作于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苏东坡与弟弟苏辙相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 。

1.两首诗均用了“转”字,请作赏析。

2.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医  原

【明】方孝孺

    医之为术,其说之至粹而出于古者,莫过《素问》《难经》,述阴阳气运之理,辨形体荣卫之,以明养生治疾之道。其精微之要得诸心而见于效者,固有不可以言传者矣,书岂足以尽其意乎?后之学者,不能求其为书之意,而泥其说。甚者弃书不,而惟攻乎浅陋拘阂之方书。   

    人之耳目、手足均也,脉络、血气、筋骨均也,而其变之乖殊若此,医岂易言乎?药岂易用乎?其病在乎心也,而药其肺;在乎寒也,而以为热;病乎实也,而以为虚。病不能自言,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

    昔者贵人有疾,而天方不雨,医来治者十数,皆莫效。最后一人至,脉已,以指计甲子,曰:“某夕天必雨。”出,不言治疾之方。贵人疑之,曰:“岂谓吾疾不可为邪,何言雨而不及药我也?”已而,夕果雨,贵人喜,起而行庭。达旦,疾若脱去。明日,后至之医来谒,贵人喜,且问曰:“先生前日脉疾而言雨,今得雨而果,何也?”医对曰:“君侯之疾以忧得之然私计君侯忠且仁所忧者民耳以旱而忧以雨而瘳理固然也何待药而愈邪”若是医者,可谓得其道矣。方书之所具,成说之所有,夫人皆能用也。求之于言语之外,而得其所不言之意,非奇士孰能之?

    始余闻四明有世医邵君真斋,善为方,视人疾以为不可治者必不治,而所治必取奇效,心窃识之。今年,真斋过余,坐而与之语,畏慎恭悫,不妄有所称引,而于察脉用药,信乎无所苟,余益信服之。生民之疾多矣,不度可否,以身试之,而无所成相踵。其有如真斋之不苟用而必成功者乎?苟难乎其人,则余于真斋不宜无说也,作《医原》以赠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辨形体荣卫之    原:探究。

B. 甚者弃书不       省:省察。

C. 今得雨而果,何也?    瘳:痊愈。

D. 出,不言治疾之方    竟:完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医来治者十数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 以指计甲子           告诉不许

C. 起而行庭             浩浩如冯虚御风

D. 非奇士孰能之         可忽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推究医道,阐明“书不尽意”,故不可拘泥成说,而应默会于心,根据实情,严肃认真,灵活制变的道理。

B. 文章肯定古代医书的作用,认为那是古代医学智慧的结晶,对不研究医学理论只关注浅陋偏僻的药方汤剂的现象表示否定。

C. 本文是写给四明名医邵真斋的。作者与之相见,恭敬有加,十分诚实,不敢随便引经据典,表现出对邵真斋高超医术钦佩有加。

D. 文中引述“贵人有疾”的传奇故事,旨在具体说明得道之医,神乎其技,贵在求乎言语之外而得不言之意。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病不能自言,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

(2) 生民之疾多矣,不度可否,以身试之,而无所成相踵。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 侯 之 疾 以 忧 得 之 然 私 计 君 侯 忠 且 仁 所 忧 者 民 耳 以 旱 而 忧 以雨 而 瘳 理 固 然 也 何 待 药 而 愈 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竹  刀

陆蠡

    ①假如在这平野中有一座遮断视线的孤山,这对于永久囿于地的平面上的人们是多么兴奋啊。方朝日初上或夕阳西坠,有巨大的山影横过田野,替没有陪衬没有光影的画面上添上一笔淡墨,一笔浓濡;多雾或微雨的天,山顶上浮起一缕白烟,一抹烟霭,间或有一道彩色的长虹,从地平尽处一脚跨到山后,于是这山便成了居民憧憬的景物。

  ②有从远僻的山乡来的人望见了这名胜的小山,便呵呵大笑道:“这也算是‘山’么?这,我们只叫作‘鸡头山’,因为只有鸡头大小。”双手叉住腰笑弯到地。

  ③好奇的听客便会从他夸张的口里听到他所见的是如何绵亘数百里的大山。摩天的高岭终年住宿着白云,深谷中连飞鸟都会惊坠!嶙峋的怪石像巨灵起卧。

  ④“我不欢喜这揣测的臆谈,谁能够相信这桃源的故事?”

  ⑤于是他描说那跨悬在山腰间的羊肠路。那是只有两尺多宽,是细密的整齐的梯级。一边靠山,一边靠削壁千仞的深壑。望下去黑魆魆的,迷眩的,这深涧底下隐伏着为蛟,为龙,或其他神怪的水族,不得而知。总之万一踹了下去,则会跌得像一个烂柿子,有渣无骨头。但是居住山里的人挑了一二百斤的干柴,往来这山道,耳朵沿搁着一朵兰花,一朵山茶,百人中之一二会放上半截纸烟。他们挑着走着谈笑着,如履平地,如行坦途,有时还开个玩笑,在别人的腰边拧一把。

  ⑥他又说到山间头上簪花的少女,她在每天早晨携了竹筐到松林里去扫夜风摇落的松针,装满一筐便背了回来,沿途采些草实,在溪边洗洗手,一天也不曾间断。她有一天,正背了满筐的松针回来的时候,觉得竹筐异常的沉重,便想暂时憩憩罢,就靠着竹筐坐下,却永久地坐在那儿了。山间人都说是因为她生得太美丽,被什么山灵或河伯娶去了……

    ⑦那让我选一个实际的故事说给你,只可惜有一个悲惨的收场。你知道山居的人是如何获得每天的粮食和日用品么?狩猎是不行的,鸟兽乐生,不可杀尽;农稼也不行的,团团簇簇的高山遮住了阳光。他们大都靠打柴锯木为生,换取一把盐、几枚针、一片鲞、一包白糖……

  ⑧冬天,他们砍下合抱的大树,截成栋梁楹柱的尺寸,等到明春山洪暴发的时候,顺水流到港口,结成木筏,用竹篙撑着,撑到城市的近郊,售给木商运销外埠。山势陡峻的所在,木材无法输运,他们砍取寸许大小的坚木,放在泥土筑成的窑里烧成木炭,这样重量便减轻了四分之三,容易挑到外面来,木炭的销场是很好的。

  ⑨“你说得又远了。没有指示给我故事的连索。”

  ⑩是哟!他们是靠打柴烧炭为生。但是你知道城市里的商人的阴恶和狠心么?他们想尽种种方法,把炭和木板的买价压低,卖价抬高。他们都成了巨富了,还要想出更好的方法,各行家联合起来,霸住板炭的行市。他们不买,让木筏和装炭的竹簰搁在水里,不准他们上岸,说销场坏了,除非你们完全让步。

  ⑾山民空着手在城里徜来徜去, 竟想不出办法。他们的幸福的幻梦是被打碎了……

  一天,一位年青的人随着大家撑着木筏到城里去,正在禁止上岸的当儿。大家议论纷纷想不出主意。这位年青的人一声不响地在一只角落里用竹片削成一把尺来长的小刀,揣在怀里,跑上岸去,揪住一位大肚皮的木行老板,毫不费力的用竹刀刺进他的肚皮里,听说像刺豆腐一样的爽利,刺进去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血溅出来,抽回来的时候,满手都是粘腻的了。他跑出城来,在溪边洗手的时候被警吏捉去。

  ⑿“你说了可怕的故事了。我没有想到你会说出这样吓人的语句,我懊悔听这故事,但是请你说完。”

  ⒀官厅在检验凶器的时候颇怀疑竹刀的能力。传犯人来问:

  ⒁你是持这凶器杀人么?

  ⒂是的。

  ⒃这怎么成?

  ⒄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

  ⒅大家脸都发青了。当时便没有继续讯问。各木板行老板也似乎怵于竹刀的威力,自动派人和他们商订条件,见了他们也不如先前的骄傲。

  ⒆“这位青年结果如何呢!”

  ⒇听说刺断动脉后流血过多死了。……否则,他将在暗黑肮脏的牢屋里过他壮健的一生。

                                                             (1938年,有删改)

1.第⒄段中“便是这样”一句可看出这位青年怎样的心理?

2.赏析第⑦段画波浪线的部分。

3.作者用对话展开文章,又不交代听话者的性别和身份,请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

4.作者自评本文“故事中拉出枝枝节节来,有如一篇没有结构的文章”。这些“枝枝节节”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