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新型列车具有再生制动功能,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新型列车具有再生制动功能,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以回馈电网或者被相近的车辆吸收,实现环保节能。

B. 2016“国际旅游互联网大会”在杭州开幕,会议围绕“新互联、新供给、新体验”的旅游热点话题为目标进行研讨,共谋行业发展新篇章。

C. 为充分发挥人民政府广纳群言、广集民智的作用,即日起,政府面向全市征集八届一次会议提案线索,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建言献策。

D. 他原本对本次画展充满期待,但发现大多数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一幅梅花还基本上差强人意。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 缺少宾语中心语 实现……的目标;B句式杂糅 围绕……进行研讨或以……为目标进行研讨;D 基本上差强人意 赘余。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座清末盐商以重金修建的园林,迄今保存完好,那雕梁画栋,错彩镂金,实在令人惊叹。

②CNN主播卡弗蒂在媒体上大放厥词,信口开河,违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

③该报消息比较灵通,常有一些独家新闻;大块文章较多,在中上层知识分子中颇有市场。

④他的儿子在华为担任高管,女儿是小有名气的记者,堪称椿萱并茂,做父母的还有什么奢望呢?

⑤以事论,则现在的教育界中实无豺虎,但有些城狐社鼠之流,那是当然不能免的。

⑥虽说佛门广开,但这座华严寺作为佛门净地,藏之名山不为人所知,还是自有它的道理的。

A. ②③⑤    B. ①②⑥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说明“逍遥”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能够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才能够“无所待”。

(2)《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居于陋室不受打扰的安静生活,从反面虚写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高雅情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的诗歌,完成第小题

千秋岁引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一般认为本词可能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退居金陵后所作。②指向皇帝进谏的奏章。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写砧上的捣衣之声及孤城号角之声,皆以典型秋声唤起了人们对空旷寥阔的异乡秋色的联想。

B. 燕子与大雁的迁徙为秋日常景,有久别思家的寓意,此处以景衬情,表现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

C. “楚台风,庾楼月”,指昔日游赏之乐,“宛如昨”蕴含着今昔对比,表达了美景依旧,人事已非的惆怅。

D. “可惜风流总闲却”写词人自负风流才名,可叹不能为朝廷重用,终遭闲置,表达了抑郁难舒的悲愤之情。

E. 本词上片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岑寂冷清的秋光图;下片即景抒怀,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词人独特的人生体悟。

2.就“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结合全词内容,说说词人梦阑酒醒后的“思量”蕴含着什么样的人生体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B.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C.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D.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嵇绍之父嵇康,和阮籍、山涛、向秀等七人被称为“建安七子”,他们崇尚老庄哲学,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派遣苦闷的心情。

B. 起家,谓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晋书·杜预传》:“文帝嗣立,预尚帝妹高陆公主,起家拜尚书郎。”“起家”一词,当属此意。

C. 谥号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给予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缪”属恶谥,有“奸诈”之意,如秦桧的谥号缪丑。

D. 唐是唐尧,这不是指后来的唐朝,而是尧帝的唐,因为尧帝叫陶唐氏;虞就是有虞氏,也就是舜;唐虞是指帝尧、帝舜这两位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嵇绍身世坎坷,颇有才能。他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涛选拔官员时向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明。

B. 嵇绍坚持原则,敢于直言。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因为嵇绍对太常所定谥号坚决不从,朝廷惧怕他而不得不改谥。

C. 嵇绍面对权势,刚直不屈。董艾怂恿齐王冏让嵇绍弹奏音乐,侍候的人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受,认为身居官位,身穿朝服,不可以做伶人之事。齐王冏非常惭愧。

D. 嵇绍忠心护主,皇帝感念。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后,皇帝交代衣服上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

(2)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后青山铁铸成

吴为山

中国画坛一代宗师潘天寿先生,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在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战争频发、文化冲突中度过一生。

适逾而立之年,潘天寿便对“书画同源”古训有着不同以往的理解并践行于创作中,形成极富个性张力的艺术风格。熊秉明先生将此风格称为“基于楷书的静态造型美学”。楷书可谓最具儒家气质的文化符号,其中刚毅之道德意味和执着之生命情态恰与儒家的人格精神同构。元代以降,主流绘画的审美品格一直属于道、禅一路,而潘天寿意在表达“道力苍茫”的美学特质,正应和了晚清以来中国画重拾儒家美学的文脉走向。儒家知识分子的自强、弘毅、历史感和使命担当,则成为他“强其骨”的精神支撑。

纵观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和实践,其儒家风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潘天寿从不认为绘画是闲暇的遣兴之举,而将其视为可比肩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事业。在潘天寿看来,中国画能够保存民族精神、体现爱国情绪、彰显国家实力,甚至发挥“救赎”功能。其次,潘天寿始终抱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自省意识。在上下求索的艺术征程中,潘天寿理性地审视着自己的探寻方向和方式,以对图式的极端性钻研考究,日益纯化绘画语言,使画面秩序丝丝入扣,图式与思想渐臻统一,在深刻的省思和勇猛的实验过程中形成独具一格的矜重超迈。最后,潘天寿笔下的花鸟草虫作为人格之投射,远远超出普通玩赏范畴的审美意蕴。他独辟蹊径,运用如椽之笔开启巨幅花鸟画创作的先河。可以想见,当画家面对擎天立地的画幅,屏息敛神,挥斥方遒,将不起眼的花鸟草虫放大到令人惊骇的地步,若非有雄视千古的大格局、海纳百川的大胸襟、俯仰天地的大观照、澄怀味象的大体悟、悲悯众生的大境界,绝不能为之也!

  他创造性地融合“奇美”与“壮美”两个审美范畴,既拓展了中国传统“阳刚之美”的内涵,也确立了中国审美文化史上的新视觉形式。潘天寿作品中的“奇美”,虽源于八大山人、石涛等前贤大师,却没有他们的悲情愤懑,而是充满了“思接旷古而入于恒久”的高华古意和“至大、至刚、至中、至正”的浩然之气。古意,是对时间的纵深度与秩序性的表现,或言对宇宙感和历史感的传达。浩然之气,则是由创作主体存、养、充、扩而直通于天地之间的凛然生命力。两者涵映生辉,与“壮美”共同玉成了人格符号的价值取向。

画品源于人品,技艺进于大“道”。潘天寿还从似断非断,似续非续,似曲非曲,似直非直的指画线条和斑驳烂漫、凝重浓郁的指画墨色中,窥见指画生拙的审美品格与自己朴崛的人生情调之间的深层对应。当艺术选择经由人生态度的萃沥,自然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哲性感悟。因此,潘天寿钟情于笔情指趣的相互参证,显然是其“运笔为常,运指为变”观点的外化,助他切身体会“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的辩证关系,进而将中国传统指画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透过一幅幅雄肆苍古的指画作品,我们看到画家“使墨如使指,使指如使意”,在身体直接面对纸墨并与之扑搏的过程中意参造化,左右逢源,通过积、泼、冲、破,点、涂、勾、勒,把本真自我最大限度地融化于无蔽的世界,更加直观地用生命去体悟大“道”的深湛节奏。

潘天寿的一生,凭悲悯之心参悟世相,借理性目光洞彻人间,恃非凡天赋铸就艺魂。面对来自西方、来自现代的冲击,他坚持发乎内心的真诚选择,坚信民族艺术的普遍意义,以对传统精华的自觉自给,对造化生活的拳拳之心,身体力行,守经达权,在集大成的基础上摧陷廓清,创造出极富生命意志的心灵图式,用匹配时代的陈述方式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化。如今,当我们再次面对他那些极具创造性和启示性的作品,必将重见澄澈的内心世界,又闻深沉的文化心语,复感刚健的人生意识,再品高蹈的人格理想,使生命退场之后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暌隔,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为我们回归精神家园指明方向!

                                        (选自2017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潘天寿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

                    (选自人民网评)

②潘先生始终置身于社会上的因循守旧和学院的西化倾向的双向涡流之中,感受中国画学传承与出新的重任。一方面,他研究历史后得出了对于外来文化结合的肯定;另一方面,他对中西混交的态度又逐步趋向审慎。他在对域外绘画流入中土分期考察之后指出:“原来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进而尖锐地指出:“若徒眩中西折中以为新奇;或西方之倾向东方,东方之倾向西方,以为荣幸;均足以损害两方之特点与艺术之本意。”在那样一个时代,处在艺专的氛围中,这种识见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选自许江《立最高峰 唱大江东》)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潘天寿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基于楷书的静态造型美学”,这体现了他对“书画同源”之古训的理解与实践。

B. 晚清以来,儒家美学成为中国画所追求的一种重要审美品格,潘天寿的创作正应和了这样的文脉走向。

C. 与八大山人、石涛等前贤大师不同,潘天寿的作品充满了宇宙感、历史感及通于天地之间的凛然生命力。

D. 潘天寿并不否认中西文化结合的意义,但他在创作中仍恪守中国画传统,对中西混交的态度逐步趋向审慎。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潘天寿从未把绘画当作遣兴之举,他的作品也远远超出玩赏范畴,笔下的花鸟草虫皆体现其爱国情绪,悲悯情怀,发挥着“救赎”功能。

B. 潘天寿作品中的高华古意与浩然正气涵映生辉,构成了其作品“壮美”的审美内涵,玉成了其人格符号的价值取向。

C. 指画的审美品格符合潘天寿的人生情调,这使他选择笔画指画相互参证,深谙其间的辩证关系,意参造化,左右逢源。

D. 面对来自西方和现代的冲击,潘天寿在集大成的基础上摧陷廓清,以极具创造性和启示性的作品完成了古典向现代的转化。

E. 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基础存在本质不同,中西融合会损害两方之特点与艺术之本意,因此潘天寿反对社会上的西化倾向。

3.在文化冲突的涡流中,潘天寿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请结合材料,谈谈他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在继承中创新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