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

现代文阅读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这个力大约7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1.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1.A 2.B 3.D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重要概念指的是说明对象或对说明的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要理解它就要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前后勾联(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起来理解概念)、表里参验(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进而领会它的深刻含义)、以文解文(根据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述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 “触幻觉”是本文说明的“下一代触屏手机”的原理。A项夸大其词,文本的第一段末一句“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文本第七段“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也未提及嗅觉“闻”。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将文章的整个内容和文章的主旨、思想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一般的解题思路是,整体阅读,感知原文;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对该段落或区域的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和分析;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这些概括和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到答案。B项因果颠倒,文本第三段末一句“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滑在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皮肤的感觉是原因,大脑的解释是结果。ACD分别在文本第一、四、五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毫无差别”过于绝对,原文是“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B项张冠李戴,末句中“水平方向”应为“垂直方向”;C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共享单车以“共享”理念风靡全国各大城市,这种用车模式便捷、绿色、健康。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停放随意的混乱、无视安全的骑行,以及租金退换不及时、单车定位不精准等。这引起人们对“共享”的诸多议论,你对“共享”有怎样的思考呢?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从后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一位初学汉语的外国朋友有兴趣了解汉字,请写一段文字向他介绍汉字的特点。

要求:内容明确具体,语言简洁。

②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中学生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班级将组织“中学生微信朋友圈该不该屏蔽父母”的辩论赛,请你以正方或反方辩手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看法。

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乡村:民族的记忆和想象

雷雁抒

①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手工刻制的木版文字,在薄薄的宣纸上印满了炊烟、古屋、插秧、刈麦,印满了拱桥、溪流、杏花、荠菜;平平仄仄的一些低吟浅唱,长长短短的一些唐诗宋词,都写在卷卷线装书的册页里。

  ②当然,还有滚滚的征尘,有“苛捐猛于虎”的悲号,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有“田园荒芜胡不归”的呼唤……

  ③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起根发苗,发展壮大就在农村;农村,刻写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想象。

  ④权力和商品造就了城市。古老的城市控制和剥夺着乡村,如果说城市是一座座砖砌的奶桶,乡村只是一头头散落田野的奶牛。乡村喂养着城市。衣衫褴褛的乡村父母,吃糠咽菜送儿子走进学堂,开始了逃离农村,逃离劳动,逃离贫困与低贱的第一步。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就是教育农村人离开农村,然后用权力和金钱来控制农村。

  ⑤思念乡村的人也有,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商战中的败北者,战场上的伤残者,是激烈的争斗之后寻找宁静地方的疗伤者。乡村以善意的同情接纳了他们,用源源不断的温情和取之不尽的中草药为他们医治创伤。而这些受伤者往往如受伤的鸟,强健之后,又挣脱农人的双手飞进城市。所谓“世外桃源”,只是都市受伤者的幻觉和梦呓。农村依然清静而贫苦,美丽却落后。他们远在都市的子女,西装革履、粉面彩裙,记忆里只是星星点点的乡情和偶尔由芭蕉暮雨生发出的淡淡乡愁。

  ⑥没有谁想去写一部乡村史,像写一部王朝史那样,写乡村的发生、发展和变迁,写农人的劳作、灾难和贡献。充满想象和幽默的乡村版文学,也只在口头上流传,随风起落;充满真诚和情感的乡村版歌谣,偶尔为都市人采集,一唱竟成明星。

  ⑦广大的乡村,散乱的乡村,到处都闪烁着星星点点金沙的乡村,如今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它将把落后变为先进,把贫困变为富庶;卫生与文明将取代肮脏与粗野。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变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对乡村的亲情反哺。

  ⑧可是,我还是有一点杞忧。既往的每一次变革,哪怕是最小的,都伤害过乡村的美丽与个性。这一次,会不会也有一些难免的伤损?美丽的村舍被单一的水泥楼房代替,宁静的生活被喧嚣的市声淹没,一卷古朴柔软的线装书被生生地改造成硬壳子西装书,让我们的子孙永远失去了印证唐诗宋词意境的物证,使我们民族丰富的人文想象只留下冷冰冰的经济。

⑨乡村,是我们最后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乡村以其古老的存在,成为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古老村落历经数千年,保留着深厚的为正史所缺失的宝贵记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力的物证。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在第①段中通过选取乡村的“拱桥”、“溪流”、“杏花”“荠菜”等富有典型性的物象,描绘出一幅优美、温馨的田园图景。

B. 第②段笔锋一转,引用诗文反映农村生活的悲苦与劳作的艰辛,既与第①段美丽恬适相映衬,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C. 文章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通过赞美传统乡村留给人的美好印象,来表达自己对现代乡村异化的悲哀。

D. 第⑦段结尾处“反哺”在文中的意思是发达的城市回报乡村,犹如长大的孩子奉养父母。

E. 全文结尾处用“保留着深厚的为正史所缺失的宝贵记忆”来表达作者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点明文章主旨。

2.作者说“乡村喂养着城市”有哪些表现?请分点概括。

3.第⑧段中作者如何表现“杞忧”的,请结合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

4.联系全文,理解“乡村,是我们最后一片诗意的栖居地”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权字诚恳。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穆宗政,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侍书中禁。

文宗思之,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曰:“此浣濯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帝谓之曰:“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卿言事有诤臣风采,却授卿谏议大夫。”翌日降制,谏议知制诰,学士如故。公权忠言益,皆此类也。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公权手笔,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帝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公权续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丁、袁五学士皆继,帝独讽公权两句,曰:“辞清意足,不可多得。”乃令公权题殿壁,字方圆五寸,帝视之叹曰:“钟、王复生,无以加焉!”

公权志耽书学,不能治生,勋戚家碑板,问遗岁时钜万,多主藏竖海鸥、龙安所窃。别贮酒器杯盂一笥,缄如故,其器皆亡。讯海鸥,乃曰:“不测其亡。”公权哂曰:“银杯羽化耳。”不复更言。所宝唯笔砚图画,自扃鐍之。性晓音律,不好奏乐。常云:“闻乐令人骄怠故也。”

(取材于《旧唐书》)

注:①问遗:慰劳馈赠          ②竖:家童,童仆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穆宗政                 僻:荒僻

B. 公权忠言益             匡:纠正

C. 时丁、袁五学士皆继     属:接连

D. 如故                 縢:绳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佛寺见卿笔迹         乃令公权题殿壁

B. 此浣濯三矣             不得公权手笔

C. 卿言事有诤臣风采       谏议知制诰

D. 勋戚家碑板             多主藏竖海鸥、龙安所窃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

   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

B. 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

都专门封上货币,上面注明这是购买柳公权书法作品的专款

C. 帝独讽公权两句

文宗只讽谏柳公权的两句诗

D. 所宝唯笔砚图画,自扃鐍之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柳公权为人正直敢言,趁皇帝向他请教书法时加以讽谏,穆宗因此改过。

B. 柳公权书法自成一家,声名远播,达官贵人甚至外夷都热衷于求得其作品。

C. 文宗喜爱柳公权的人品、文采,更欣赏他的书法造诣,叹其可与书圣媲美。

D. 柳公权醉心于书法,不看重财物珍宝得失,对家奴的盗窃行为也并不深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既有室内生活,也有室外的生活;既写躬耕的辛劳,又写赋诗言笑的畅快。

B. 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移居农村的自由自在。

C. 从全诗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明白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对农村生活比原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D. 诗人强调“衣食当须纪”,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说明了在他所希望的农村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还是躬耕陇亩的一面。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