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冰心的文学之路 阎纯德 1919年,摧枯拉巧的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冰心的文学之路

阎纯德

1919年,摧枯拉巧的暴风骤雨洗刷着中国的河山,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冰心,就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之一。女作家中同期的如庐隐、冯沅君和苏雪林虽曾有与冰心齐名之誉,但终没有她那样的名气,稍晚一些的凌叔华、沉樱、白薇、陈学昭等人也不能相比。

1918年秋,她从贝满女中毕业后即考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学习。冰心说:“我是从入了正式的学校起,就选了医生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母亲体弱多病,我和医生接触较多。后来请到了西医,我就更感兴趣了,他用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我觉得这些器械是很科学的,而我的母亲偏偏对听胸、听背等诊病方法,很不习惯,那时的女医生又极少,我就决定长大了要学医,好为我母亲看病。”冰心的父亲也鼓励她说:“‘东亚病夫’的中国,是很需要良医的,你就学医吧!”冰心从小立志学医,所以尽管爱好文学,但对于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以至于天文、地质等科都特别用功,她都争取学好考好。

冰心在协和女子大学预科一年级时,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年。后来女大并入燕京大学,称燕大女校。“五四”运动的第二天,冰心就被女校的学生会叫来当文书,投入爱国运动的行列。同时又被选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的成员。白天,她跟着当代表的大姐姐们上街宣传,去大会旁听,募捐,晚上就写反帝反封建的各种文章。群众游行示威、演说、火烧赵家楼……使这位刚跨入青年行列的文静女子感奋不已。冰心说:“从写宣传文章,发表宣传文章开始,这奔腾澎湃的划时代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个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有压迫和呼喊……都会引起我的许多感喟。”

那时,联合会除了会刊登他们的宣传文字,还要他们再找报纸去发表。冰心找到《晨报副刊》,因为她的表兄刘放园先生是《晨报》的编辑。那时她才正式用白话写作,用的是她的学名谢婉莹,发表的是职务内应作的宣传文字。冰心说:“放园表兄觉得我还能写,便不断寄《新潮》《新青年》《改造》等新出的杂志给我看。我从书报上,知道了杜威和罗素,也知道了托尔斯泰和泰戈尔。这时我才懂得小说里有哲学的,我的爱小说的心情,又显著地浮现了。我酝酿了些时,写了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很羞怯地交给放园表兄。用冰心为笔名,一来是因为‘冰心’两字,笔划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意;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三天之后,小说居然发表了。刘放园抓住冰心毫不放松,竭力鼓励她再写。当时,发表的喜悦也使她无法放下那支已经“写得滑了手”的笔,一口气做下去,几乎每星期都有出品,多半是“问题小说”,如《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雨秋风愁煞人》《庄鸿的姊姊》等等。这时冰心,几乎完全陷入了创作的冲动之中。由于社会宣传活动和写作,她的理科功课落后了很多,对于学习的前途,冰心有不少焦虑。在她左顾右盼之时,周围的人都劝说她弃理学文。朋友的意见终于使她改变了初衷,于1921年理预科毕业后,就改入了文本科,而且还跳了一级。从此,她立志要走文学这条道路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下了学,便把书本丢开,一心只想做小说,眼前的问题做完了,搜索枯肠的时候,一切回忆中的事物,都活跃了起来。快乐的童年,大海,荷枪的兵士,供给了我许多的单调的材料。回忆中又渗入了一知半解,肤浅零碎的哲理。

(选自《冰心自述》)

②她以为“文艺好像射猎的女神”而她是“勇猛的狮子”,在她“逾山越岭,寻觅前途的时候”,受了文艺的“当胸一箭”,于是便从“万丈的悬崖上,倏然奔坠于”文艺的“光华轻软的罗网之中”。

(选自茅盾《冰心论》)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冰心为能在报纸上发表宣传文字,才用白话写作并署学名,但在发表小说时心中有顾虑,就用“冰心”作为笔名。

B. 由于社会宣传活动和写作,导致理科功课落后,这使冰心很焦虑,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她改变了学医的初衷,弃理从文。

C. 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在与她同期和稍晚的一些女作家当中,她应是最为有名的一位。

D. 冰心立志学医,除了对学医有兴趣外,也因她对母亲的孝心,她要为母亲治病,同时父亲也鼓励她为救国学医。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开头通过冰心与同期和稍晚的一些女作家在名气上的对比,表现出冰心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为下文写冰心最终弃理从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B. “五四”运动爆发后,冰心做了燕大女校学生会的文书,又被北京女学界联合会选为宣传股成员,这是因为冰心名气很大,成绩优异,写宣传文章很积极。

C. 冰心受到表兄刘放园的鼓励和新出版的杂志书报的影响,对小说有了更深的认识,懂得了小说中是有哲学的,也从回忆中汲取素材,写出了不少“问题小说”。

D. 文中叙写冰心的人生经历,表现冰心的思想变化,突出冰心的文学追求,多次借用冰心的原话,有利于凸显内容的真实性,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E. 冰心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指出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她认为自己被文艺俘获,在文艺的影响下,原本狮子般勇猛的她变得柔软文静了。

3.冰心曾说,是“五四”运动的惊雷把她“震”上创作道路的。请结合材料,就作家与时代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1.A 2.CD 3.①时代产生作家(作家随时代产生),冰心就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或:冰心受到“五四”文化革新运动的时代潮流影响,从写宣传文章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②时代影响作家的创作,冰心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都促使冰心的创作关注社会生活。 ③作家创作反映时代,冰心创作的“问题小说”反映了当时自己的经历和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A项“在报纸上发表宣传文字”不当,结合原文内容“写了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很羞怯地交给放园表兄”。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冰心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错误。B项“因为冰心名气很大,成绩优异”,因果关系不当。E项是矛盾的评价。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谈谈作家与时代的关系,时代产生作家(作家随时代产生),时代影响作家的创作, 作家创作反映时代。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找回遗失的翅膀

一评《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

16至18世纪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一部分。但从总体上看,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在海内外均偏重于西学东渐一脉,其主流并不体现为中西文化双向互动的多层次探索。相比西学东渐领域已取得的成果,中外学者仍然缺乏针对中学西传的系统研究。

为了打破此种单向的趋势,张西平教授二十余载孜孜不倦,以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为首要前提,致力于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下全方位研究海外汉学。他遍访欧洲、追踪整理失落的欧藏中国文献,其新作《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集合了作者的学术导向与研究成果,对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为人类文明史找回了中学西传这只“遗失的翅膀”。

20世纪有关近代中西关系的著作中有相当数量的论述,隐藏着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的情感预设,这导致人们更倾向于关注西方文明怎样参与对近现代中国的改造。张教授在《导论》中批评了中西文化交流史单向化、片面化的研究现状,提出应该把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导论》开拓性地从中国典籍翻译的角度展开中学西传研究,张教授认为,“对于中国古代文献的西译,传教士的‘西学汉籍’和中国历史的西语文献报告和著作的研究,是改写目前世界史和中国史研究的关键。对于它们的细致研究,将是解开全球化秘码的关键所在。唯有此,历史的真相才会呈现出来。”

《导论》还对西方文化自我成圣观提出了批评。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西方中心主义话语权力被解构和祛魅以后的故事,着力重现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文化通过怎样的路径流传到西方,又对西方世界产生过何种影响,展现中国文化在塑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西方文明完全依靠自身发展的线性历史观被破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调的历史观念,即西方文明的演变进步并不是地域性的单向因果递进关系,而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交互关系。通过学习、吸纳及改造其他文化的资源,创造了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所谓“西方的胜利”。

与此同时.该论著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导论》凭借翔实的史料,通过法国重农学派与孔子学说之关联、莱布尼茨对宋明理学的学习、伏尔泰对儒家思想的推崇等,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拔擢至启蒙运动与中国文化之深刻渊源这一思想层面。在中学西传的进程中,中国文化尽管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但因其具有的人类共同价值与进步因素,为启蒙运动所借鉴吸收。该论著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限制,以公正开放的态度解构了“五四”以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通过挖掘、理解启蒙运动的发生、衍变,重现中国文化如何成为启蒙运动的思想源泉。当被忽视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曾在某种程度上孕育了启蒙思想的事实浮出历史地表时,让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所具有的现代思想内涵,经过改造也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资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外学者对西学东渐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中学西传却没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张西平教授的研究填补了这个空白。

B. 张西平教授致力于海外汉学研究,他追踪整理失落的欧藏中国文献,注重从中国典籍翻译的角度展开中学西传的研究。

C. 16世纪到18世纪间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它们既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对西方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中国文化虽然是一种地域性文化,但有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进步因素,具有世界性意义,因而孕育了西方的启蒙思想。

2.下列对《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导论》体现了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没有传统的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的情感预设,因而能客观地研究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B. 《导论》对西译的中国古代文献、西学汉籍及有关中国历史的西语文献、著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解开了全球化密码的关键所在。

C. 《导论》打破学术传统,反思并批评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史单向化、片面化的研究现状,主张将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D. 《导论》既批评了西方文化的自我成圣观,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话语权力,但也不受民族主义限制,态度公正开放,还原了历史真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当时人们推崇儒家学说,这与此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很相似,其实,文化上互相学习是常态,完全不存在所谓的“西方胜利”。

B. 张教授对“五四”以来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现代思想内涵,东方文化也参与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形成。

C.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对西方启蒙运动曾产生过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它们经过改造,相信也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资源。

D. 西方文明的演变进步,不局限于本地域的单向因果递进,也不是纯粹依靠自身的线性发展,而是学习和吸收了其他的文化资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0月,广西南宁的一位男子,在失恋后录制的一段视频中表示“难受,想哭”。因为他的地方口音,“难受,想哭”听起来像“蓝瘦,香菇”。而后,“蓝瘦,香菇”在网络走红,甚至有商家迅速抢注这四个字。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告诉我们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虚拟的网络世界打破了很多现实社会的规则、藩篱、禁忌和约束,且有着病毒式传播的便利。“蓝瘦,香菇”的流行,无异于一场滑稽戏。

对于上述材料的内容,你有什么样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发表你的见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报名流程示意图,请把该示意图用文字表述出来。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雾霾天最简单的防护手段就是戴口罩,____,因为在我国首个民用防护口罩国家标准下,儿童口罩标准仍存空白,并且市场上大部分的儿童口罩只是成人口罩的“缩小”版,而且口罩的防霾效果与其透气性是密切相关的。儿童的肺部力量往往要比成人弱,所以一旦家长看护不当,____,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与其让儿童戴着口罩出门,____,这样才是行之有效的避免吸入雾霾的方法。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名字,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是一个社会群体中辨认个人的主要标志。从古至今,________很多中国人都相信姓名会对个人命运产生微妙的影响,________在取名上慎之又慎。另一方面,名字________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一个人的姓名________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中世纪的欧洲人也不例外。中世纪欧洲人的名字________随着时代的浪潮而变化,________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自我的期许。

 

A

因为

/

不仅

或者

B

并且

因此

/

或者

就会

甚至

C

/

甚至

或者

因此

D

一方面

因而

往往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