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请老师吃顿饭 闫 岩 七中初二(7)班转来一名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请老师吃顿饭

 

七中初二(7)班转来一名叫薛小涛的学生。薛小涛身着崭新耐克装束出现,一副土豪姿态。经多名同学探究,涛父是位房地产大老板。

土豪只能代表身份,代表不了成绩。一周后单元摸底测试,薛小涛仅得了40分,是最后一名。考卷发下去,涛父一再打电话邀请蔡老师吃顿饭沟通沟通孩子的学习问题。蔡老师推脱不掉,答应薛父去家吃顿便饭,时间定在周五晚上。

周五说到就到,蔡老师与薛小涛一起来到薛家。薛家果然如蔡老师所料,奢侈豪华金碧辉煌。还好薛家夫妻淳朴自然,没有丝毫的土豪之气。这顿饭佳肴满桌,饭桌上薛家夫妻诚恳之至,一再强调他们忙着做生意顾不上孩子,希望蔡老师能多关照。蔡老师讲,教好班里的每位学生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顿饭后蔡老师发现他包里多了个大红包。说真的,眼下的这种风气,红包对老师来说也不算个大事儿,对土豪来说,1000块还不够一顿饭钱。蔡老师把它当作私房钱放在了办公室的抽屉里。

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吃了也拿了不能欠人家的。蔡老师开始给薛小涛补课。薛小涛聪明,一点就透,成绩上升迅速。期末薛小涛竟考了全班第20名。蔡老师欣慰,涛父涛母欣喜,又再三邀请蔡老师吃顿饭。蔡老师照样拒绝不掉赴了宴请。这次涛母回娘家,涛父约他去饭店,自然也是高级饭店。饭桌上蔡老师夸小涛是个好苗子,涛父对蔡老师感恩戴德。回来后蔡老师包里又冒出来一个大红包。

学期结束,期末薛小涛考了全班第五名。涛父涛母心花怒放再次请蔡老师吃顿饭,时间定在周日。结果,周日 还没到。薛小涛出了状况。薛小涛在周五放学时叫住了蔡老师说他有事儿,蔡老师把他带到办公室。薛小涛看起来有些怯惧.蔡老师很耐心地等他讲话。半晌他终于张口:“蔡老师.我想转学。”

蔡老师惊诧地问:“为什么?’’

薛小涛的头徐徐抬起,蔡老师看到他目光悲切却又洪亮持重地说:“我爸根本不是大老板,他其实只是一个卑微的农民工。他为了我能在城里上个好学校,找关系托门子花了很多钱;又怕同学老师看不起我,为我买名牌服装、蔡老师你还记得第一次到我家吃饭吗?那不是我家,那是我爸为了伪装借的包工头的家。那顿饭吃了我爸半个月的工资。后来我考了全班第五,他们又请你吃感恩饭。难道我的好成绩不是对老师的感恩吗?他们那么辛苦,节衣缩食却让我吃穿都是最好的,还要为我把大把大把的钱花在请客送礼上。我很迷茫,无论我学习退步还是进步,他们都有理由请客送礼。蔡老师.我想再回村里上学,因为那里更适合我这个农村孩子。”

薛小涛声泪俱下,蔡老师的愧疚之心已难以平复。他不露声色地拉过薛小涛的手说:“小涛,蔡老师一直都在等你敞开心扉诉说这一切,因为蔡老师相信你是有胆识有魄力的好学生,蔡老师也为你今天的勇气喝彩。”蔡老师拉开抽屉拿出两个红包:“小涛你看,红包都在这儿。作为人民教师,我必须有原则,我一直在等时机还给你们。小涛你说得对,你的成绩就是对老师对父母最大的感恩。小涛,今天你是蔡老师的骄傲,蔡老师相信将来你也会是我的骄傲。你已经用行动证买了自己是最棒的!”薛小涛一时难以自控泪水溢出,他坚定地说:“蔡老师,你也是我的骄傲,我一生的骄傲!”

蔡老师再次从抽屉拿出几张表格说:“今年的优秀贫困生补助马上开始申请,小涛你如果不够优秀,蔡老师不会给你开绿灯。”薛小涛自信地答道:“我不要蔡老师开绿灯,我会证明自己的优秀。”

次日,蔡老师偷偷从工资卡上取了该取的钱放进抽屉的红包里,放学后拿着红包跟小涛一起向他们租住的家走去。路上,蔡老师幽默地说:“小涛,你考了这么好的成绩,我也占一小部分功劳,你必须请我在你家吃顿家常便饭。”薛小涛说:“没问题,我妈做的玉米饼子特别好吃,还保证能让你减肥。”师生俩默契地笑起来。

至于钱的问题,老婆知道了会怎么样?蔡老师想,那只是内部矛盾.总有办法解决的。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薛小涛家庭条件的交代,用了“土豪姿态”“多名同学探究”等语言来表述,流露出明显的讽刺意味,褒贬尽在其中。

B. “薛家”的奢侈豪华金碧辉煌与薛家夫妻淳朴自然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出两人农民工的身份,为后文揭示真相作好了铺垫。

C. 薛小涛成绩迅速上升,完全是因为蔡老师的补课,也证明其父母两次给蔡老师红包、请吃饭、煞费苦心为孩子付出一切的正确性。

D. 小说结尾关于蔡老师如何回答老婆关于钱的询问的心理描写,表现出他性格中的弱项,不利于他的形象刻画,其实完全可以删去。

E.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一个师生之间的温情故事;在人物刻画方面,语言描写尤为成功,既符合人物身份又不失幽默风趣。

2.小说在刻画蔡老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薛小涛和蔡老师互相认为对方是自己的“骄傲”,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1.EA 2.①勤于职守,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他认为“教好班里的每位学生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的努力下,薛小涛成绩上升迅速。②处事灵活机智。在得知事情真相后他趁机提出对红包的处理意见。③为人正直,勇于自我批评。得知薛小涛家庭状况,他不但退还红包,还力所能及地帮助他。 3.①薛小涛了解了老师不因为学生家庭贫富而不同对待,认为蔡老师是一位正直可信的老师,对他充满尊敬感激之情。②蔡老师看到薛小涛有胆识有魄力,不愿让家里人用不正当的方式为自己谋求好处,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孩子。③作者以此来表达了对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的批判,对良好风气的呼唤和向往。④现实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应被金钱和世俗观念所扰,应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对比”不当;C项“完全是因为”,因果关系不当;D项“性格中的弱项,不利于他的形象刻画,其实完全可以删去”错误。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性格特征,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勤于职守,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处事灵活机智;为人正直,勇于自我批评。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小说中薛小涛和蔡老师互相认为对方是自己的“骄傲”,理解“骄傲”的具体内容,薛小涛了解了老师不因为学生家庭贫富而不同对待,对他充满尊敬感激之情。蔡老师看到薛小涛有胆识有魄力,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孩子。结合全文和现实,然后谈对自己的理解,以此来表达了对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的批判,对良好风气的呼唤和向往。 点睛: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现实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应被金钱和世俗观念所扰,应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任继愈:大师小事

对于把学术视为毕生追求的学者而言,著书立说乃安身立命之本。但任继愈晚年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古籍整理中去,而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与著述。在生命最后的20年里,他主持编订了总字数过亿的《中华大藏经》,编纂了总计近8亿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中华大典》,主持了国图镇馆之宝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参与了点校本《二十四史》《清史稿》的修订工作等。他皓首穷经,甘为幕后英雄。

其实,在繁重的古籍整理工作之余,任继愈并未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在他的家中,至今仍保存着大量零零碎碎写有心得体会和读书摘抄的纸片。“本来他是想把这些资料积累起来,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还想写一部有关教育的书,结果2009年就过世了。”

因为有行政职务,任继愈拒绝参与自己主编的这些著作的评奖。在编辑《中华大藏经》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办公室,他自己掏钱,每月400元租房子给编辑部用。他对中华古籍那是真爱,感情深极了。

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任继愈在馆内巡视,突然发现老朋友季羡林坐在古籍善本阅览室里,也没在看书,就在那儿坐着。任继愈很奇怪,就上前问为什么。季羡林说,你们国家图书馆不是有规定吗,看古籍善本达不到一定级别就没资格看,我学生需要看但没资格,我有资格。我替他借,他看,我坐着。任继愈太怒:“这些不合理的规矩必须改!”此后,古籍善本的借阅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困难了。

但是,任继愈也清醒地看到,古籍善本既有文献价值,也有文物价值。古籍善本是不可能像普通图书一样任人使用的。为解决使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他提出大力开展古籍影印出版的主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是承担了这项重任。时任国图出版社社长的郭又陵说:“我还记得当时任老对我说,不能什么书赚钱就出什么书,出版事业不能一切向钱看。古籍影印成本高、印数少、利润薄,但只要对读者有益,我们就要做下去。”出版社在影印《敦煌遗书》和《四库全书》时遇到了资金困难,是任继愈亲自给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写信要来了资金,使深藏于书库的古籍善本特别是重要而稀见的古籍化身千百,嘉惠学林。

1987年,国家图书馆一期工程竣工后,国图门前的那条中关村南大街也开始改造,但完工后的道路在国图这一段既没有过街天桥,也没有地下通道,甚至连个斑马线都没画。读者从路东到路西的国图正门需要绕很大一个弯。任继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国图和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协商一年多还是毫无进展。最后是任继愈亲自去找市长,才总算在门口给国图留了一条斑马线。

1988年,国家图书馆准备出访日本国会图书馆。时任办公室主任的黄润华按惯例给任继愈送去500元置装费。当时出国不像现在,大家工资也低,都没啥像样的衣服,所以出国都给发置装费,买身西装,但给任先生送去时,他坚决拒收。

在同事们印象里,任继愈和任何人说话都是商量的口吻,绝没有以上压下那种命令式的话。但有一次,任继愈把郭又陵叫到家里,说:“这本书你帮我出了。”口气很严肃,也很坚决。看着一脸疑惑的郭又陵,任继愈解释说,这部书是他的一个老学生写的。这位学生是60年代北大哲学系的高材生,本打算毕业后留校当老师的,但当时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学生在征求任继愈的意见时,任继愈鼓励他去边疆工作。结果去到边疆之后运动不断,学术研究被迫中断,直到80年代回到北京才恢复,成果就是这本薄薄的书稿。也不让你们亏本出书,这位学生拿了1.5万元,用做出书费。后来书出版了,郭又陵听说,这笔钱是任先生自己掏的。

任继愈不但是著名学者,也是享誉全国的书法大家,来求墨宝的人络绎不绝。但只要对方是学校、研究机构、博物馆等,他分文不取;如果对方是商业机构,对不起,不写。有一次,一所新成立的学校请任继愈题写校名,他在了解了学校的教学宗旨后欣然提笔。不久秘书科就收到该校送来的一笔现金,行政处长知道任先生会拒收,到他家里扔下钱就跑。没几天,这所学校的校长收到了“母亲水窖”的捐献证书。

任先生家里没什么东西,有的只是书,但这批书最后也都捐给了他老家的图书馆。

                    (摘编自《人民日报》,作者张贺,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任继愈在国图担任行政职务,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尤其是古籍的整理和编纂出版,也因此而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与著述。

B. 季羡林借书自己却不看的细节,一方面表现了任继愈善于听从建议的态度,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对于国图僵化的制度的不满。

C. 任继愈先生出面命令郭又陵为自己的学生出书,是因为他觉得当年鼓励学生去边疆工作是自己的失误,现在只能用这一方式来弥补。

D. 这篇传记不是重点介绍任继愈先生在学术方面作为大师的成就和贡献,而是选择了生活、工作中的几件小事来表 现他为人处世的特点。

2.任继愈任职国家图书馆期间,为国图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任继愈先生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文明起源的研究中,社会复杂化常常被提及。早期复杂社会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类社会群体内部出现了制度化的不平等.二是社会群体之间有了等级分化、主从关系。仰韶文化历时约两千年,其社会形态也经历了从简单的平等社会到复杂社会的转变。

作为仰韶文化早期的遗址.半坡村的发掘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村庄。考古发掘表明.仰韶早期半坡文化的聚落形态表现出氏族社会的特征,迄今已知所有的居址和墓地都显示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较为平等的简单社会形态。社会并没有出现明显分化。到了仰韶中期的庙底沟类型.社会分化逐渐凸显,聚落社会内部越来越分化,与其他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融合也越来越密切。大聚落、大型公共建筑、缺少奢侈品的大墓,构成了庙底沟社会复杂化过程的显著特点,也体现了与中国其他主要史前文化区的不同。仰韶文化后期,在经历了庙底沟时期强劲的发展之后,仰韶文化出现了衰落迹象,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和东方的大汶口文化从两个方向分别进入中原腹地,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呈现出一种衰落趋势。由于受环境限制和文化中保守因素的束缚。当太湖地区已经进入古国文明阶段时。仰韶文化分布区仍处于文明前夜·成为被周边文化影响的区域。

从社会复杂化的角度看。从距今6000年开始,仰韶文化图内的社会分化日渐明显,即从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型的过渡时期。数次重大遗址的发掘证实.这一时期大小聚落内基本的社会组织单元都逐步向小型化分解。由从前规模较大的氏族等大集体转变为家族或大家庭等较小群体。半坡类型时期.无论是西安半坡遗址,还是宝鸡北首岭聚落遗址.都表现出向心的凝聚式的聚落形态.反映的是平等的社会形态:而到了庙底沟类型时期,聚落中出现了建筑工艺很高的特大型房址,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出现了分化。西坡遗址考古发现。大墓和中小墓交织在一起,同时,在西坡墓地中发现了玉钺,这在以前的仰韶中期文化中没有发现过。一般而言,玉钺象征着武力和权力。这些都表明当时的社会分化达到了相当程度。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这一时期是该区从氏族到国家发展的转折点,从那时起,生产技术有很多新突破,社会出现了真正的分工,氏族社会发展至鼎盛,由此进入解体时期,同时随着文明因素的出现,开始了文明、国家起源的新历程。

近年来,伴随考古领域的一批重大发现,人们对仰韶文化又产生了许多新认识。西坡遗址大型房址和墓地的发现、杨官寨遗址大型环壕的发现,为在仰韶文化中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仰韶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制度等有望得到全面揭示。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早期复杂社会一是指群体内部制度化的不平等,二是社会群体之间的等级分化和主从关系,仰韶文化中后期可以称作复杂社会。

B. 半坡文化时期聚落形态为氏族社会,迄今已知所有的居址和墓地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社会形态较为平等简单,没有明显分化。

C. 庙底沟文化遗址为仰韶文化中期,社会分化逐渐凸显,聚落社会内部越来越分化,与其他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更密切。

D. 以屈家岭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后期仰韶文化出现了衰落迹象,他们进入中原,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呈现出一种衰落趋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考古发掘表明,距今6000年前出现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转化约两千年。其社会形态经历了从简单的平等社会到复杂社会的转变。

B. 庙底沟遗址存在的大聚落、大型公共建筑、缺少奢侈品的大墓等现象,体现出社会复杂化的显著特征,其特点非常独特而鲜明。

C. 考古发掘证实,仰韶文化从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型过渡时期,规模较大的氏族等大集体,逐渐转变为家族或大家庭等较小群体。

D. 墓地开始分大中小不同类型、象征着武力和权力的玉钺在西坡墓地中被发现,这些现象表明当时的社会分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仰韶文化发展环境受到诸多限制,文化相对保守,因此其他地区更早进入古国文明阶段,而仰韶文化成为被周边文化影响的区域。

B. 半坡类型仰韶文化表现出向心的凝聚式的聚落形态,反映的是平等的社会形态;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聚落社会已经出现了分化。

C. 社会分化成为从氏族到国家发展的转折点,社会出现了真正的分工,氏族社会由此解体,文明、国家起源的新历程也由此开启。

D. 考古领域的发现为在仰韶文化中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未来仰韶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制度等将会全面揭示。

 

查看答案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在《麦浪,麦浪》一文中,少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麦田里的秘密,由此引发了对生命的一些思考。类似的情景在生活中也许还有,请以“偶然发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某大学教授,用手机只接打电话、发短信,没有QQ,不发微博,不用微信。有的人很欣赏他,也有的人看不起他,……,对此你怎么看?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现在一些中小学纷纷组建话剧社团,排演各种剧本,举办话剧节,兴起了一股热潮,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看法。

②请从下列诗句中选取一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其画面。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③请以“起风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查看答案

四、本大题共5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麦浪,麦浪

①给你讲一讲麦浪的故事吧。麦浪其实是没有故事的,我只记得有两句诗歌,“三月轻风麦浪生,黄河岸上晚歌平”。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诗人的诗,他们写过不少关于麦浪的诗句。有一个现代诗人写过大量与麦子、麦穗、麦浪有关的诗,有人戏称他为麦子诗人,可惜后来他卧轨自杀了。如今,村庄和麦香、黄金与白马的诗歌时代也已过去,所以就不打算和你谈关于麦子的诗歌了。      

②可是关于麦浪我又能编造出什么故事来?你知道我是个拙劣的故事家,连个笑话也讲不好,可是在你告诉我你没见过麦浪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便蠢蠢欲动,想给你讲个故事。你没见过麦浪,不等于没见过麦苗,没见过麦苗,可总见过麦子吧,没见过麦子也没关系,我可以告诉你,你吃的面粉做成的食物就来源于麦子——关于麦子我只能告诉你这些了。但是麦浪的秘密你是不知道的,这让我有些神气起来,对于一个在麦田里举过镰刀的人来说,编造一点和麦浪有关的故事还是有生活基础的。      

③麦浪我也仅仅见过一次。在我十几岁的一个清晨,天还没亮我就在屋内听到院子里奶奶寻找镰刀的声音。奶奶那时候老了,变得啰嗦和唠叨,她出入于东屋、锅屋、偏房、走廊,踮着小脚搬来椅子踩着够到门楼上,那些散落在各处的镰刀被她叮叮当当地扔到院子中央。院子里的自来水管响了一会儿,然后响起磨镰刀的声音,奶奶一边磨镰刀,一边埋怨镰刀锈了,才一年没用,怎么就锈得这么厉害。她还埋怨我和妹妹,这么晚了,怎么还不起床。麦子该割了,雨水刚下过,太阳太毒,再不割麦子就熟掉头了。      

④我和妹妹、奶奶三个人站在了清晨的麦田边,太阳在背后大大的,还是蛋黄的颜色。大片大片的麦田中寂寥无人,奶奶开始埋怨天气,凭借她的记忆,她很有把握地认为已经到了收割麦子的好时候。可是到了麦田边,还是发现我们来早了,很多麦穗还是青色的,很多麦叶也是青色的,我想那在穗子里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麦粒,也是青色的……奶奶说,怎么办,来都来了,把麦子割了吧,麦粒已经灌完浆了,割下来放在田里晒一天,麦粒就熟了,再也不能等了,等到下一场大雨,刮一场大风,麦子就全烂在田地里了。      

⑤在我弯下腰左手刚刚握住几棵茎叶冰凉的麦子时,一阵风从背后凉凉地爬了过来,紧接着像有人在背后推了我一把,我不禁站起身挺直腰来抵抗风力。我目光所及之处看到的景象让我惊呆了:整块麦田像海浪那样波动起来,整块麦田成了一块巨大的绿色绸子,像是有人在远处不停地用手抖动着它,而且抖这块绸子的人不止站在一个方向,东南西北都有,因为我看到麦浪在随时变换着方向,像是有个顽皮的巫婆穿着她那巨大的斗篷在麦田里左冲右突……      

⑥风揭穿了麦田内部的秘密,麦浪起伏处,隐约可见各类瓢虫从麦体的中间展翅飞起,把蛋生在了麦子深处的鸟惊厥地射向了高空,在天上盘旋鸣叫,我还记得那鸟鸣叫的声音,“布谷,布谷,不哭,不哭”——这是一些更小的孩子的说法。当然,在麦子根处,也是偶尔可以见到田鼠和蛇的,这个时候就要握紧镰刀,防备它们从你的脚下窜过去。麦子本来就是有香气的,你没到过麦田,相信你也能通过想象有所了解。单纯的麦田,香气是潮湿的、浓郁的、带着一点点青草的腥气,可麦浪荡起时味道就不一样了,这香味里掺杂了一点点泥土的味道和各类虫子飞起时带来的虫体味……      

⑦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麦浪的话,也许我只能用“狂野”了。你能了解一个少年站在田野中间,站在天与地中间被风吹荡着的感觉吗?那一瞬间整个世界没了别的人,也没了别的植物,他的眼睛里是大片大片的麦子在舞蹈,千千万万株麦子。它们有的粗壮,有的细弱,可在风来时它们都仿佛一下子鼓足了勇气,尽管是倒下的姿态,可仍然能令人震惊地看到它们想拔地而起的愿望。风是它们的摇滚乐呐。麦子也有疯狂的时候,那一刻它们大概忘记了自己是人们的食物,那一刻它们身上具备了某种灵性,但我相信它们不是出于即将被收割的恐惧,而是在生命最辉煌时集体参与的一次朝拜。      

⑧麦浪起伏,一个少年的懵懂被惊醒,在这“狂野”的麦浪前,我觉得自己渺小得像只七星瓢虫,我摘掉了黑框的眼镜,麦田在我眼里清晰无比。麦子对我敞开了怀抱,让我看到了它们打开的内心——麦子像我一样几乎具备了脆弱和坚强两种性格,这种心灵深处的认同感,让我举着闪亮的镰刀向麦田深处走去。麦叶划动着我的裤管,纠缠着我的双腿让我行走艰难,可这阻止不了我试图在麦田里奔跑的想法,只有奔跑,才能让我感觉自己也是一株麦子。沉睡过一个冬天,被雪覆盖了一个冬天,等到春天来临,雪像眼泪一样渗到土地深处,那眼泪带来营养,麦子遇到温暖的风就会疯长起来。如果五月、六月的时候,经过风吹日晒,用手指测量,你会发现,几乎每天麦子都会以一个指头那样的速度生长,等它生长得足够高,经历过几场大风大浪之后,也就到了它生命的尽头……      

⑨也许我这么说是错的,麦子的生命是没有尽头的,它在我们的身体里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我怀疑这些年吃的麦子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因为我再没从中尝出风暴的味道。随着麦浪起伏过的麦子,它的内心会更成熟和沧桑些吧……

⑩这就是我给你讲的麦浪的故事,它其实不算一个故事,因为连我都忘记了麦子什么时候成熟,什么时候收割,我们住的城市里看不到一株麦子,那些麦子在遥远的地方……

(取材于韩浩月的同名散文)

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拙劣:读作“zhuō lüè”,笨拙而低劣。

B. 蠢蠢欲动:这里可以换成“跃跃欲试”。

C. 寂寥:寂静空旷。“寥”第4笔是“”。

D. 懵懂:形容年少无知,不懂事的样子。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作者因为一个诗人自杀导致他不得不放弃谈诗的打算转而去编故事。

B. 第②段,务农的经历既是作者傲视他人的资本,也是他从事创作的生活基础。

C. 第④段,奶奶因为记忆力衰退,所以误判了收割麦子的时间,令人十分气愤。

D. 第⑨段,历经风暴洗礼后故乡的麦子更成熟,以另一种方式活在我的生命里。

3.动词在描摹事物方面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从文章⑤⑥两段中任选两个动词分别加以赏析。

4.在第⑦段中,作者用“狂野”一词形容麦浪,请依据⑤-⑦段的内容,解释“狂野”的含义。

5.文中说“麦子像我一样几乎具备了脆弱和坚强两种性格”,既脆弱又坚强,是许多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人物的经历加以分析。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