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的道路有多条:有的是符合众人期望的,有的是...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的道路有多条:有的是符合众人期望的,有的是顺应自己内心的。前者或许能获得许多掌声,不过可能没有自己的笑声;后者或许无人为你喝彩,但可能你会为自己骄傲。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活出自己的精彩 登不到顶峰的是书山,游不到岸边的是学海。 打点起求知的行囊,迈动着青春的节拍,作别那家乡的云彩,进入到高中的校园,我的心中有一片喧腾的海:活出自己的精彩! 历史如烟,风吹留痕。 荼炭生灵的烽火狼烟与黎民百姓的幸福平安,搭建起一个展示精彩人生的大舞台。孔子,开馆授徒,弟子三千,被尊万世师表;杏坛讲经,仁和治世,成为思想统帅。烛之武,以七旬而不朽之躯,摒弃前嫌,担一身道义,赴虎狼秦营,游刃于强强结盟的两霸主之间,化腐朽为神奇,挽狂澜于即倒。勾践,甘为犬马,卧薪尝胆,挥戈一击,雪耻复国……李时珍,躬行求真,悬壶济世,拯生灵于疾痛之中……仁与和,道与义,卧薪尝胆与悬壶济世,就是他们心中那片喧腾的海:活出自己的精彩! 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谓千古一问,响遏行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真乃激昂作答,掷地有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犹如一声春雷,震动寰宇。鲜活的知识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青春的脚步促使他们绝不彷徨,他们燎原的思想给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盖上红红的印章。历史的使命,就是毛泽东、周恩来心中那片喧腾的海:活出自己的精彩! 真知如琴,弹奏出声。 我深知,求取真知是一个逆流而上的过程,所谓的源头并不一定真正是终点。求取真知需要拔开沙滩上表层的沙子,去追寻下面闪光的金子与美丽的贝壳。面对着“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等于成功”这道加法算式,我明白寓含其中的治学道理,我清楚行动是每个学子身上最不可缺少的东西。 “没有流血的手指,弹不出世间的绝唱”。霍金坐在轮椅上仰望宇宙,思维穿越时空,与爱因斯坦齐名。袁隆平,出入于风雨中,行走在田地间,硕果泽被全人类,被世界公认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们的人生书册上闪耀着成功的光环,他们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海纳百川,以成其大;山岳藏疾,以就其高。挽起高山的臂膀,踏着大海的潮浪,不去奢求华丽的服装,不去享受树下的阴凉,高唱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爽,把背影留给别人,把真知当作前方神圣的殿堂,因为,我心中有一片喧腾的海: 活出自己的精彩!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关于人生选择的作文题。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做选择的纠结:是听从别人,符合众人的期望呢,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需求?不同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你要走的人生路。尤其对于刚迈入成人行列的同学们来说,由于独立意识的显现和长期听从父母的安排的矛盾,对这样的话题有话要说。 点睛:审题难度并不大,就立意而言:1、 我的人生我做主;听从自己内心的需求的选择才是最真实的人生;听从自己内心的 需求,才能创造个人的精彩,每个人精彩聚合现代社会这个多彩的世界等。2、选择符合众人意愿的人生路会更容易被人接受;选择符合众人意愿的人生路会更容易成功;选择符合众人意愿的人生路会更有社会价值等。3、 如果选择的人生路既能遵守众人的意愿又能合乎自己内心的需求,有所兼顾,那当然是幸福的,成功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学校要求同学们阅读以下名著:

《平凡的世界》《边城》《红楼梦》《雷雨》《老人与海》以上作品中,哪一个人物形象最能触动你?请结合相关情节谈谈理由。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冯骥才

你一听到青春少女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想到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你对青春的印象只是一种未做深入体验的大略的概念而已。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是她外在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绝不相同;就像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

你能从自己对春天的记忆里找出三个画面吗?

我有这三个画面。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土,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在那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憾力的画面。

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我到城市远郊的山顶上游玩,当晚被山上热情的朋友留下,住在一间简朴的乡村木屋里,窗子也是厚厚的木板。睡觉前我故意不关严窗子。好闻到外边森林的气味,这样一整夜就像睡在大森林里。转天醒来时,屋内竟大亮,谁打开的窗子?正诧异着,忽见窗前一束艳红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枝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憾人心?

那么,三月的维也纳呢?

这季节的维也纳一片空濛。阳光还没有除净残雪,绿色显得分外吝啬。我在多瑙河边散步,从河口那边吹来凉丝丝的风。偶尔会感到一点春的气息。此时的季节,就凭着这些许的春的泄露,让人产生无限期望。我无意中扭头一瞥,看见一个无论多么富于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想象得出的画面——几个姑娘站在岸边,她们站在一起向着河口那边伸长脖颈,眯缝着眼,撅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春天的风!她们做得那么投入、倾心、陶醉、神圣。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的衣裙吹向斜后方,波浪似的飘动着,远看就像一件伟大的雕塑。这简直就是那些为人们带来春天的仙女们啊!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你说,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比这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

我心中的画廊里,已挂着维也纳三月和五月两幅春天的图画。这次恰好在四月里再访维也纳,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属于四月这个季节的同样强烈动人的春天杰作。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

    “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

“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

“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的毛毛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去,推开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居然有些气魄!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感到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色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被我找到了。

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一般人眼中的春天具有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的特点,作者却赋予了春天更多的内涵。

B. 本文开头从第一人称写起,后面转换为第二、三人称,这种方式使文章表达更灵活自然。

C. 将青春少女的不同阶段与春天的三月、四月和五月进行对比,衬托出春天的独特魅力。

D. 作者将三月的维也纳描写得美丽动人,调动了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感受。

E. 春天在作者的眼中虽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都给了作者同样的震动,留下深刻的印象。

2.作者为什么说维也纳五月春天的画面能使人感到震撼?

3.作者在描写四月维也纳春天之前,多次表达了自己对四月春天的失望之情,联系下文考虑,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懂得了春天怎样的品格。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限选其中6道题,共12分。)

①窦娥面对现实,无力申诉,只得指天斥地,“地也,____________!天也,____________!”

②苏轼笔下既有“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的雄壮,也有“人生如梦,____________”的慨叹。

③苏轼在《定风波》中将景和情有机融合,抒发内心感受,“____________,归去,____________。”

④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伤今,面对祖国河山,回忆往昔:“四十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李清照在《声声慢》中以声音和叠词渲染愁绪,“____________,到黄昏、____________,”

⑥杜甫在《蜀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表达了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敬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⑦陆游在《书愤》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慨叹事业未成,镜中人却已经衰老,鬓发斑白。

⑧《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想象瑰丽,色彩斑斓,“洞天石扉,訇然中开。___________。”

⑨李煜在《虞美人》中开篇即问:“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景即情,为下文抒发亡国之痛奠定了感情基调。

⑩杜甫在《旅夜书怀》中首先描写“细草微风”“星垂平野”的自然景物,最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现实处境:“____________________。”

《国殇》直接描绘战争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查看答案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元杂剧体例精严,在结构上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和话剧 一样,都是舞台艺术,依据剧本进行表演;代表作家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

B. 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兴盛于宋代,又称“曲子词”“长短句”,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音乐性;按内容长短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按风格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C.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二百多年的历史;作者班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D.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创作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被称为“四大悲剧”,达到其艺术创作的顶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满   江   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荼蘼:落叶小灌木,春末夏初开白花。②龙孙:竹笋的俗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开篇即描绘了“樱桃、荼蘼、龙孙、乳燕、流莺”等景物,赞美春天之美,表达了自己的爱春之情。

B.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的诗句,写诗人由春天的盛景表现出伤春之情,表达春天不久即将归去的愁闷。

C. 词的下片开篇承接“肠千结”,具体而细致地抒发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是因为“层楼、 春山”阻隔了春天的信息。

D. “蝴蝶”与“子规”二句,化用前人诗句,将诗人的哀愁引入更为深广的境界,思家念国之悲真挚哀婉。

2.下面词句风格与本词不同的一项是

A.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

B.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C.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扁,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D.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声声慢》)

3.这首词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从炼字、修辞或表现手法等方面,选取一例,结合诗句内容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