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美俄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具有重要国际...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美俄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双方发展健康稳定的双边关系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各种全球性挑战。

B. 早在2009年,浙江有几位较真的语文老师就对《爱迪生救妈妈》一文的真伪提出了疑问,后来经过多方考证,这是一篇杜撰的假课文。

C. 2015年8月,上海打捞局企业联合体与韩国海洋水产部签署了“岁月”号打捞合同,赴韩国实施“岁月”号打捞工程,目前对沉船事故的打捞工作已经完成。

D. 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政府法治形象,体现着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影响着国家法治建设进程。

 

D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分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成分残缺,在“各种全球性挑战”前加上“应对”;B.不合逻辑,“杜撰的假课文”应删去“杜撰”或改为“杜撰的课文”;C.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去掉“事故”。 点睛:做该题时,要关注是否有容易出现语病的一些标志,比如,介词开头的句子要留心后一分句是否有主语;谓语词由“是”充当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搭配是否恰当;主谓宾任何一个位置由并列短语充当时要考虑是否存在搭配不当;句中出现成套使用的关联词时,要关注主语是一个还是两个,主语的位置是否恰当,如果是表递进关系的,前后分句语序是否恰当;出现两面词时考虑是否存在两面对一面;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出现了“的”字的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语意重复;出现了固定结构,可能是结构混乱;出现了反问句、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后面分句缺少主语,可能是偷换主语,造成主语省略不当;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使用代词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在数量短语上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产生歧义、位置不当、倍数用错、表约数的词语重复。修饰成分多易出现的病点是多层定语或状语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多余。紧缩句子主干是解题的第二步。句子主干上易出现的病点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当句中出现一些可以作几种意思理解的多义词或多义短语时,要特别注意是否有歧义的毛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日本经济新闻》12月5日报道,科技立国的日本在世界上的存在感下降。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国科技飞速发展令日本难望其项背

B. 他在能源经济形势发布会上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尤其是对今年的能源经济形势所作的分析,使媒体记者一目了然,非常佩服。

C. 上世纪末退休的太老师住着祖上留下的三间草屋,一生诲人不倦,把青春献给了村子里的孩子们,他虽然两袖清风,却怡然自得,悠游书海。

D. 缺乏人文主义情怀和学识基础的官僚法学固然不足为训,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和经验支持的士大夫法学也同样落伍于时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⑵《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⑶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印证了这一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注】①词人罢职闲居上饶,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②椒盘: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③彩胜:即幡胜。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以为戏。④整整:词人家中婢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蝶恋花”是词牌,“戊申”是干支纪年,“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席间作”指在宴席中写了这首词。

B. “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景象,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

C. 这首词的上片通过节日里众人的欢乐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描写,反衬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

D. “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的意思是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

E. 这首词写了作者从节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问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风雨无定的愁的复杂心理变化。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仇钺,字廷威,镇原人。初以庸卒给事宁夏总兵府,大见信爱。会都指挥佥事仇理卒,无嗣,遂令钺世职正德二年,用总制杨一清荐,擢宁夏游击将军。五年,安化王寘鐇及都指挥何锦、周昂、指挥丁广反。钺时驻城外玉泉营闻变欲遁去顾念妻子在城中恐为所屠灭遂引兵入城解甲觐寘鐇归卧家称病以所将兵分隶贼营。锦等信之,时时就问计。钺亦谬输心腹。而阴结壮士,遣人潜出城,令还报官军旦夕至。钺因绐锦、广,宜急出兵守渡口,遏东岸兵,勿使渡河。锦、广果倾营出,而昂独守城。寘鐇以祃牙召钺,钺称病亟。昂来视,钺方坚卧呻吟。伏卒猝起,捶杀昂。钺乃提其首,跃马大呼,壮士皆集,径驰诣寘鐇第,缚之,众遂大溃。举事凡十八日而败。先是,中朝闻变,议以神英为总兵官,而命钺为副。俄传钺降贼,欲追敕还。大学士杨廷和曰:“钺必不从贼,令知朝廷擢用,志当益坚。不然,弃良将资敌人耳。”乃不追。事果定。而刘瑾暱陕西总兵官曹雄,尽以钺功归之,钺竟无殊擢。瑾诛,始进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寻论功,封咸宁伯,岁禄千石,予世券。八年,大同有警,命充总兵官,统京军御之。钺上五事,中请遣还京操边军,停京军出征,以省公私之扰。尤切时弊,时不能用。钺既至,值寇犯万全沙河。击之,斩首三级,而军士亡者二十余人,寇亦引去。奏捷蒙赉,朝论耻之。十年冬,称疾解营务。卒年五十七,谥武襄。

(节选自《明史·仇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钺时驻城外/玉泉营闻变欲遁去/顾念妻子/在城中恐为所屠灭/遂引兵入城/解甲觐/寘鐇归卧家称病/以所将兵分隶贼营

B. 钺时驻城外玉泉营/闻变欲遁去/顾念妻子在城中/恐为所屠灭/遂引兵入城解甲觐/寘鐇归/卧家称病/以所将兵分隶贼营

C. 钺时驻城外/玉泉营闻变欲遁去/顾念妻子/在城中恐为所屠灭/遂引兵入城解甲/觐寘鐇/归卧家称病以所/将兵分隶贼营

D. 钺时驻城外玉泉营/闻变欲遁去/顾念妻子在城中/恐为所屠灭/遂引兵入城/解甲觐寘鐇/归卧家称病/以所将兵分隶贼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袭世职”指继承世代承袭的官职,是世袭制中官职方面的一种传承。

B. “正德”,皇帝年号,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 “千石”,古代官品的高低常以俸禄的多少计算,年俸一千石以上的官员品级较高。

D. “世券”,又称铁券,形制如瓦。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仇钺出身低微,但受命运眷顾。他开始是宁夏总兵府的雇佣兵,大受信任和偏爱,继承了仇理职位,后由于总制杨一清的推荐,被提升为宁夏游击将军。

B. 仇钺机智有谋,立下平叛奇功。他用计获得贼人信任后,暗中结交壮士,派人悄悄出城搬取官兵,然后哄骗贼人守住渡口,率兵擒杀贼首,最终平定贼人。

C. 仇钺功劳被夺,终得朝廷重赏。仇钺平定贼人的功劳虽被别人窃取,但最终他官职得以晋升,爵位也有晋级,俸禄也相应提高,并且还给了“世券”待遇。

D. 仇钺妄奏捷报,遭到朝臣耻笑。大同告警,仇钺统军御敌,可所部军士死亡却大大超过贼人,贼也退去,仇钺奏上捷报后受到朝廷赏赐,但同时遭人耻笑。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钺必不从贼,令知朝廷擢用,志当益坚。不然,弃良将资敌人耳。

(2)钺上五事,中请遣还京操边军,停京军出征,以省公私之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竹子就在跟前

沈祖连

乔迁新居,一家人喜气洋洋。最高兴的莫过于母亲了,她进入客厅,进入卧室,进入厨房,最后来到阳台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阳台,几乎成了母亲的最大心愿,她要在阳台上养几盆花,要在阳台上安一张躺椅,每天能充分地享受阳光,而最实际的是可以在自己的阳台上晾晒衣服,这是老人最最期待的。

给我找根竹子。”母亲发话了。

大姐说,“就交给他吧。”

大姐夫不很乐意,但还是毅然受命:不接受行吗,丈母娘的要求,妻子的命令。再说,不就是一根竹子吗?

可接受下来,大姐夫才知道自己的荒唐:要在老家,要根竹子,提刀上山,便可手到拿来。可在这大都市里,去哪里找?可怜的大姐夫,骑着自行车,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司,跑了土产公司,一无所获。

午时归来,大姐问他要到没有。大姐夫说:

“还没。我想,用根不锈钢管不是更好吗?”

“真没用。阿妈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一根竹子,哪来的这么多废话?”

“那我下午继续找吧。”

大姐夫登上楼顶,看到前街有建设工地,正在拆着脚手架,大姐夫心里一高兴,立时跑了过去。一根根卸下来的正是他所要找的竹子。

大姐夫来到了门口,找到了门卫,递上一根烟,说,“师傅,卖根竹子给我好吗,多少钱呀?”

“卖竹?我这里不卖竹。”

“就是那些拆下来的……”

“那是脚手架用的,不卖。”

“可我急着用,不瞒你说,我的丈母娘……”

“不用说了,我明白,你丈母娘要一根晾衣服……”

“正是。”

“可我不能卖呀。要不你去找工长吧,”门卫指着里边的一个汉子说,“就是那个戴着黄帽子的。”

大姐夫来到了黄帽子跟前,叫了声:“工长,你好。”

“什么事?”

“我想跟你买根竹子。”

“没有竹子卖。”

“这是脚手架,还要搬到其他工地去用。”

“我只要一根,次一点的也行。你就收回成本费吧。”

“这可没有先例啊。”

“看在我们男人的面上。通融一下吧。”

“可是,我不能让你在光天化日之下扛着一根竹走出去呀。这么吧,你去找我们主任吧。他在办公室。”

大姐夫在工长的指点下,见到了主任。

主任是个脸皮白皙的汉子,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可不想一听到大姐夫说要买他的一根竹子时,却是一副不耐烦:“去去去,买竹子怎么找到这里来了。”

碰了一鼻子的灰,大姐夫从工地出来,望着一地的竹子,却是一脸的茫然。这样回去,丈母娘问起,怎么是好?

他在街角点燃了根烟,吸了一口,大脑皮层一下子跳出了个人:老同学李青不是在这个建筑公司任职吗?并且听说已经是个不大不小的部门头头了,好,就找他,不就是一根竹子吗?难道会不给老同学点面子?

到公用电话亭打了个电话,说是不在家,得晚上才回来。好吧,晚上就晚上,等等吧。

心里有了点底,大姐夫便昂然地回来了。不过他还是不太敢见丈母娘。

大姐问:“怎么,还没找到?”

“有眉目了。”

“我的天,跑了一天,才有眉目,能告诉我,怎么个眉目吗?”

“阿英你别说这根竹子,手续还挺复杂的,不过总算找到了建筑公司的一个老同学了,他今晚回来,我估计明早吧,明早准能要到。”

“什么呀?为了一根竹子,还得托人情,你这人情也用得太廉价了吧。”

这时,二姐夫骑着摩托车回来了,一听大姐在指责大姐夫,便说,“不就是根竹子吗,也值不了多少钱,大姐夫你说你在哪发现了,告诉我,我去搞掂。”

“不远,在前街工地上就有。只是……

“你是说那些刚拆下来的吗?好。”

二姐夫说着掉转车头,不到5分钟工夫,便扛着一根竹子回来了。

大姐夫尴尬地问,“怎么我去不卖,你去就卖了?”

“不就是一根竹子吗?用什么卖不卖的,我扛起就走。”

“那要是让人抓住了呢?”

“那就让罚吧,一根破竹能值什么钱的。不过谁管?”

(选自《21世纪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司,跑了土产公司”,该句采用排比手法,既形象地写出了“大姐夫”寻找“竹子”的辛劳,也蕴含着对相关部门官僚作风的批评。

B. “竹子”就在眼前,可“大姐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弄不回来,而“二姐夫”却“不到5分钟工夫”就到了手,两相对照,说明“大姐夫”办事效率比“二姐夫”低。

C. 小说情节可概括为“母亲要竹子”、“大姐夫找竹子”、“二姐夫拿竹子”;虽然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写“大姐夫找竹子”,但“二姐夫拿竹子”却可视为小说的高潮和结局。

D. 语言描写是该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它的成功运用,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大姐夫”等人的性格特点,还含蓄地交代了相关人物的身份和职业特点。

2.“二姐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试探究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