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仲诲字子忠,大兴宛平人。皇统初,以宰相子授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仲诲字子忠,大兴宛平人。皇统初,以宰相子授忠勇校尉。九年,赐进士第,除应奉翰林文字。海陵严暴,臣下应对多失次。尝以时政访问在朝官,仲诲从容敷奏,无惧色,海陵称赏之。贞元初,丁父忧,起复翰林修撰。大定二年,迁待制,寻兼修起居注、左补阙。

三年,诏仲诲与左司员外郎蒲察蒲速越廉问所过州县,仲诲等还奏状,诏玉田县令李方进一阶,顺州知法、权密云县事王宗永擢密云县尉,顺州司候张璘、密云县尉石抹乌者皆免去。丁母忧,起复太子右谕德,迁翰林直学士、改棣州防御使。厌次县捕得强盗数十人,诣州欲以全获希赏。仲诲疑其有冤,缓其狱。同僚曰:“县境多盗,请置之法,以惩其余。”仲诲乃择老稚者先释之。未几,乃获真盗。

入为礼部侍郎兼左谕德,迁太子詹事兼左谏议大夫。上曰:“东宫官属,尤当选用正人,如行检不修及不称位者,具以名闻。”又曰:“东宫讲书或论议间,当以孝俭德行正身之事告之。”顷之,东宫请增牧人及张设什用,上谓仲诲曰:“太子生于富贵,每教之恭俭。朕服御未尝妄有增益,卿以此意谕之。”改御史中丞。

十四年,为宋国岁元使,宋主欲变亲起接书之仪,遣馆伴王抃来议,曲辨强说,欲要以必从。仲诲曰:“使臣奉命远来修好固欲成礼而信约所载非使臣辄敢变更公等宋国腹心毋侥幸一时失大国欢”往复再三,竟用旧仪,亲起接书成礼而还。复为太子詹事,迁吏部尚书,转太子少师兼御史中丞。坐失纠举大长公主事,与侍御史李瑜各削一阶。仲诲前后为东宫官且十五年,多进规戒,显宗特加礼敬。大定十九年,卒。

仲诲立朝峻整,容色庄重,世宗尝曰:“朕见刘仲诲尝若将切谏者。”其以刚严见知如此。

——选自《金史卷·列传第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臣奉命远来/ 修好固/ 欲成礼/ 而信约所载/ 非使臣辄敢变更/ 公等宋国腹心/ 毋侥幸一时/ 失大国欢/

B. 使臣奉命/远来修好/固欲成礼/而信约所载/非使臣辄敢变更/公等宋国腹心/毋侥幸一时/失大国欢/

C. 使臣奉命/ 远来修好/ 固欲成礼而信/ 约所载非使/ 臣辄敢变更/ 公等宋国腹心/ 毋侥幸一时/ 失大国欢/

D. 使臣奉命/ 远来修好/ 固欲成礼/ 而信约所载/ 非使臣辄敢变更/ 公等宋国腹心/ 毋侥幸/ 一时失大国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进士第是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B.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后妃日常的言行录,负责起居注的官员随侍宫内,记录的内容很广泛。

C. 服御既可指驾驭车马,也可指服饰车马器用之类的物品。在本文中应该取后者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仲诲出身名门,怀有真才实学。他被授予应奉翰林文字一职。因为应对得体,受到海陵王的称赞欣赏。

B. 刘仲诲为官清正,体恤百姓。他没有将厌次县抓捕的强盗全部绳之以法,而是释放了老年人和孩子,最后抓住了真正的强盗。

C. 刘仲诲任职东宫多年,始终尽职尽责。他多次向太子进献规劝告诫,世宗用合于礼仪的举动对他表示特别的尊崇。

D. 刘仲诲为官严肃庄重,个性刚强严峻。他担任宋国岁元使时,始终坚持金国的立场,驳回了宋的请求,圆满完成出使的任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海陵严暴,臣下应对多失次。尝以时政访问在朝官,仲诲从容敷奏,无惧色。

②东宫官属,尤当选用正人,如行检不修及不称位者,具以名闻。

 

1.B 2.B 3.C 4.①海陵王严酷暴虐,官吏们(因为畏惧)很多时候对答失常。海陵王曾经拿当时的政治措施向朝中官员询问,仲诲不慌不忙地向他陈奏,没有一点畏惧之色。(“失次”1分,“以”1分,“从容”1分,大意2分) ②太子的辅佐官吏,尤其应当选用正直的人,如果有操行不美好并且不能符合职位的人,都要把他们的名字报告给我。(“东宫”1分,“称位”1分,“闻”1分,大意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连词“而”“非”,主语“公”“使臣”等,结合句意断句。句意:使臣接受使命,从远地前来力求让宋国与金国之间结成友好关系,原本就是想让礼节完毕,但是诚信不欺的盟约所记载的内容,不是使臣就敢随意改变的。你是宋国的贤智策谋之臣,不要怀着一时的非分之心,失去了与大国的友好之情。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B项,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日常的言行录。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张冠李戴,应该是显宗。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失次”译为失常,“以”译为拿,“从容”译为不慌不忙地。(2)“东宫”译为太子的,“称位”译为不能符合职位,“闻”译为使知道。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参考译文: 刘仲诲字子忠,是大兴宛平人。皇统初年,刘仲诲凭借着宰相儿子的身份被授予忠勇校尉一职。皇统九年,皇帝赐与他进士第(进士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授官应奉翰林文字。海陵王严酷暴虐,官吏们(因为畏惧)很多时候对答失常。海陵王曾经拿当时的政治措施向朝中官员询问,仲诲不慌不忙地向他陈奏,没有一点畏惧之色,因此海陵王称赞欣赏他。贞元年初,仲诲遭逢父亲丧事(而辞官),守制尚未满期而被征召,担任了翰林修撰一职。大定二年,仲诲升任待制,不久兼职修订起居注(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担任左补阙。 大定三年,皇帝下诏书派仲诲和左司员外郎蒲察蒲速越察访查问他们所经过的州县,仲诲等人回朝廷后呈上奏章,于是皇帝下诏书提升玉田县令李方一级官阶,顺州知法、暂代密云县事的王宗永被提拔为密云县尉,顺州司候张璘、密云县尉石抹乌等人被免去官职。仲诲又遭逢母亲丧事(而辞官),守制又尚未满期,朝廷征聘他担任太子右谕德,升任翰林直学士、后又改任棣州防御使。厌次县抓捕到了几十个强盗,押解到州府想要靠这些人获得上司的奖赏。仲诲怀疑这其中有被冤枉的,于是延缓审理这些案件。同僚劝说他:“县里有很多强盗,请用法令处治他们,以此警戒其他人。”仲诲(没有采纳),他从中挑选老年人和孩子,释放了他们。不久,厌次县就抓捕到了真正的强盗。 后来仲诲进入礼部,担任礼部侍郎兼任左谕德,又升任为太子詹事兼任左谏议大夫。皇帝说:“太子的辅佐官吏,尤其应当选用正直的人,如果有操行不美好并且不能符合职位的人,都要把他们的名字报告给我。”又说:“在东宫讲课或者阐明事物义理时,应当把孝顺节俭的道德品行和修身等事理告知太子。”不久,东宫请求增加放牧牲畜的人和设置杂物器具,皇帝对仲诲说:“太子生长在富贵中,我常常用孝顺节俭来教导他。我的服饰车马器用之类都不曾随便增加,你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仲诲后来改任御史中丞。 十四年,仲诲担任了宋国岁元使,宋朝国君想要改变帝王亲自出面接受文书的礼仪,派遣馆伴(古代陪同外族宾客人士的官员)王抃前来商议,王抃进行了周密地论证和竭力地劝说,一定想要让仲诲采纳(宋国的主张)。仲诲说:“使臣接受使命,从远地前来力求让宋国与金国之间结成友好关系,原本就是想让礼节完毕,但是诚信不欺的盟约所记载的内容,不是使臣就敢随意改变的。你是宋国的贤智策谋之臣,不要怀着一时的非分之心,失去了与大国的友好之情。”两国使臣再三应对酬答,宋终究同意沿用以前的礼仪,让宋国国君完成了亲自出面接受文书的礼仪,然后仲诲就回去复命了。仲诲后来又担任了太子詹事,升任吏部尚书,转任太子少师兼任御史中丞。因为犯了督察举发大长公主的事情有过失的罪行,和侍御史李瑜各自被削减一级官职。仲诲前后担任东宫官职将近十五年,多次向太子进献规劝告诫,显宗用合于礼仪的举动对他表示特别的尊崇。大定十九年,仲诲去世。 仲诲在朝为官严肃庄重,容貌神色庄严郑重,世宗曾经说:“我看见刘仲诲好像(随时)将要直言极谏的样子。”他因为刚正严峻就像这样被皇帝了解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简陋、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B. 作品中的工友嘟哝一句,另一个就“强烈抗议”“骂骂咧咧”,这段对话描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工友之间的关系极其恶劣。

C. 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更没有管。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只有在这里才能获得一点点自由。

D. 农民工们恨雨,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也没有钱,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2.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

3.作品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冯其庸访谈录

(编者按)  冯其庸(1924—2017),名迟,字其庸,江苏无锡前洲镇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先后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化史,尤以《红楼梦》研究著称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春草集》《逝川集》等二十多部专著,并主编了新校注本《红楼梦》《红楼梦大词典》等书。

叶君远:冯先生,您的《瓜饭楼丛稿》33卷出版了。这套丛书体大精深,凝聚了您一生的心血,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书名中的“瓜饭楼”,您能解释一下吗?

冯其庸:“瓜饭楼”是我书斋的名字。这个命名,是为了纪念我童年少年一段苦难的经历。我很小就下地干农活了,家里人口多,粮食不够吃,好多年一直过着半饥饿的日子,一大半时间是靠南瓜来养活的,所以我的书斋起名“瓜饭楼”。

叶君远:我记起您一幅“南瓜画”上的题诗:“老去种瓜只是痴,枝枝叶叶尽相思。瓜红叶老人何在?六十年前乞食时。”生活如此困苦,您当年求学也相当不容易吧?

冯其庸:求学不易,不仅仅源于家境艰难,还因为赶上了乱世。我念到小学五年级,抗战就爆发了,于是失学。1940年起勉强念了三年初中,也是半农半读。但是我特别喜欢读书,能找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只有一部《三国演义》,就颠来倒去读,读得很多回目都可以背下来。后来又借到金圣叹批的《水浒》,看得津津有味。以后又借到《西厢记》,读了很长时间。下地干活也总带着书,别人休息聊天抽烟,我就看一会书。用这种方式,我陆续读完了《史记精华录》《唐诗三百首》《古文辞类纂》《六朝文絜》《古诗源》《东周列国志》《左传》《孟子》等书。有的书当时不全能读懂,读不懂也读。

叶君远:您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出版了二十多部专著,主持创办了人民大学国学院,还是举世公认的红学家,您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冯其庸: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学史研究,一个是红学研究。文学史研究既是出于兴趣,也是工作需要。刚到人大时,课很重,运动也多,白天开会,只能晚上备课、看书,我总要把白天耽误的时间找回来,自己规定每天读多少页书,几乎总是工作到夜里两三点才睡觉,连续十多年如此。当时最重的课是“文学史作品选”,每一篇作品,我一定化解透了才去讲,讲出心得,讲出精彩。《历代文选》就是在这门课的基础上编成的。至于红学研究,第一是进行了曹雪芹家世的研究。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从著名的微型面塑艺术家曹仪策先生那里借到了《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于是我开始着手一一查实谱上的人物,结果查出来一系列重要的文献资料,既有书面文献资料,也有实物文献资料,所有这些史料明白无误地证明了曹氏祖籍是在辽阳,而不是原来所说的丰润。辽阳我曾去过四次,亲自验看那里发现的三块碑,这些实地调查充分证明了《五庆堂谱》是完全靠得住的。第二是对《石头记》早期抄本的研究。当时校订《红楼梦》,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本子作为底本,我主张用“庚辰本”,但用这个本子的根据何在?我根据反复研究写出了《论庚辰本》一书,因为材料非常丰富,原本想写一万多字,写着写着,写成了十万多字。还有是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原先何其芳同志提出的“封建的民主思想”说,影响比较大,我不赞成。我一直关注这一问题,思考这一问题,并且大量阅读书籍,搜集资料。1999年,我开始集中精力写作《论红楼梦思想》一书,历时三年完成。我的主要观点是《红楼梦》的思想属于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新的民主思想。

叶君远:冯先生,我感觉您有两个很重的情结,一个是《红楼梦》,另一个是西域。您从虚龄六十四岁到现在,二十年中已经去新疆十次,三次登上帕米尔高原,抵达海拔4900米的红其拉甫,还曾深入大漠,横穿罗布泊。您为什么这样钟情于西域呢?

冯其庸:我从少年时读李颀、岑参等描写西域风光的诗,大为惊异。几年后又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去西天取经的精神所震撼和感动,所以很早心里就深藏一个愿望:一定要到西域去,追寻这位圣僧的踪迹。1986年终于得到了去新疆的机会,我先调查了天山以北的唐北庭都护府故城,然后回到玄奘西行的路线上来,调查了吐鲁番交河、高昌故城,到达了库车(古龟兹国,玄奘曾在此居停六十余日)。做学问,不能光坐在书斋里,特别遇到与历史地理相关的问题,更是离不开实地调查。……几年前,中央提出开发西部的规划,我感到非常英明。中华民族的兴盛,离不开西部的开发。回想汉唐盛世,无不锐意经营西部。现在是到了开发大西部的关键时刻了,作为一名学者,我觉得为这项了不起的事业做点学术调查工作,做点文化调查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叶君远:跟您交谈,我感到您有一颗年轻的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对学术和艺术充满强烈的探求欲望。您曾说:“予少读玄奘法师传,遂仰之为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也。”这样的为学与为人理念,您一直坚持践行。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摘编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瓜饭楼”是冯其庸先生给自己的书斋起的名字。这个命名,是为了纪念先生童年少年时家境艰难,粮食不够吃,一大半时间靠南瓜养活的苦难经历。

B. 冯先生儿时一边种地一边读书,靠自学打下了做学问的基础。少年时读李颀、岑参等描写西域风光的诗,大为惊异,萌发了“一定要到西域去”的愿望。

C. 在讲授“文学史作品选”这门课时,为了把每一篇作品化解透,讲出心得、讲出精彩,冯先生只能在白天开完会后,利用晚上时间来备课、看书,几乎总是工作到夜里两三点才睡觉。

D. 冯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红学专家,对《红楼梦》的研究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考证曹雪芹家世;二是研究《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三是研究《红楼梦》的思想。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在贫穷和战乱的双重苦难中,冯先生醉心于读书。没钱买书,他就东找西借,不论小说、诗词、散文或史传,只要能找到他就如饥似渴地读。

B. 冯先生治学严谨,不囿于成见。对红学研究中已有的结论大胆质疑,认真调查,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新的发现,体现了“求学求真之心”。

C. 本文记者主要是围绕书名来历、求学经历、学术兴趣和西域情结等四个方面对冯先生进行了详细的采访,访谈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于一体。

D. 冯先生做学问尊重史料,注重实地调查。他曾十进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深入大漠,横穿罗布泊,这些壮举是他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

E. 冯先生一生对学术和艺术充满强烈的探求欲望,为做学问、做研究付出了极大的辛苦,诚如记者评价所说“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

3.“校罢红楼梦未赊,霜毫一掷走天涯”是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称赞冯其庸先生的两句诗,请结合访谈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2017是农历丁酉鸡年,雄鸡报晓,四海升平。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再次被重温。鸡是民俗中的神物:鸡王镇宅、祠鬼神皆以雄鸡……古老的自然崇拜中,鸡具有无上的神力和辟邪致吉的功能,通过祭祀、禳祝、衅礼等作用于民众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鸡鸣将旦,为人起居”。古人不但以鸡鸣为一天之首,还认为“鸡日”是一年之首,将正月初一定为“鸡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贴画鸡,或斲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鸡是“五德之禽”:“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鸣,也成为召唤光明、催人奋进的励志之声。古人闻鸡鸣而早起,是因为古代农业社会一般人缺乏可用的计时器,便习以雄鸡报晓的啼鸣,作为一天开始的标志。先秦时期,连开启城门,也是以鸡鸣为依据。雄鸡还有一个习性就是当一鸡先鸣,立即群起效仿,众鸡齐鸣。因此,古人衍生出关于“天鸡”的神话——认为天将破晓时第一个啼叫的是神奇的天鸡。据《太平御览》引《玄中记》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除“天鸡”以外,人们还盼望“金鸡”出现。在古代封建社会,鸡也是礼乐制度的一羽:“巽为鸡,亦为号令。”树金鸡于长竿,成为颁布赦诏时的仪仗,是帝王发号施令的象征。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述,大赦之日所树金鸡,“竿长七丈,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绛幡长七尺,承以彩盘”。“金鸡赦礼”约始于后凉时期,从此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不再单单是身披华彩、瞋目含火的斗士,作为光明的使者,亦带来了无数人生的柳暗花明。“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

古人还取鸡的形貌,制成祭祀用的盛酒“礼器”,称“鸡彝”。但是在目前考古发掘获得的商周青铜礼器中,虽多鸟兽形尊,却未见作雄鸡形貌的。不过考古学者邹衡认为,史前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陶鬶,就是最早的“鸡彝”。鬶体下部是鼎立的三只丰满的袋足,上承带直颈的鬶口,颈后有鋬,口前伸出尖形的长流。整体看来,其造型正似一只伸喙引颈仰天长鸣的雄鸡,或即夏商时“鸡彝”的前身。据现有考古资料,正式采用雄鸡造型制作盛酒浆的瓷壶始于六朝时期。如出土于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墓的“青瓷鸡首壶”,壶流塑成高冠的鸡首,鸡嘴处开圆孔即为流口。

人们如此喜好关于鸡的传说和以鸡为造型的艺术品,原因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鸡成为农家畜养的最重要的家禽。中国古代养鸡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等处,都有鸡的遗骸出土,表明家鸡在黄河流域驯化的年代可以早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这也是目前已知的国内外最早的养鸡的纪录。稍后,在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大都有家鸡遗骸出土,表明家鸡的饲养日趋普遍。到了青铜时代,商周时期已将鸡列为“六畜”之一,反映出这种家禽与人们日常生活日趋紧密的联系。

 (节选自201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丁酉话鸡——漫话有关鸡造型的中国文物”,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鸡不仅是一种家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还具有丰富的内涵,有无上的神力和辟邪致吉的功能,是祭祀、禳祝、衅礼等民俗活动中的神物。

B. 古人认为“鸡日”为一年之首,会在正月初一这一天,鸡鸣而起,燃放爆竹、贴鸡画或斲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以此来辟除不祥和祈福。

C. 鸡以其独特的外形以及好斗、呼食、报晓的习性,被视为“文、武、勇、仁、信”五德俱全之禽。“闻鸡起舞”就是比喻志士即时奋发的典故。

D. 因为古代农业社会普遍缺乏可用的计时器,古人便习以雄鸡报晓的啼鸣,作为一天开始的标志,闻鸡鸣而早起,甚至连开启城门也以此为依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雄鸡一唱天下白”,神话传说认为天将破晓时第一个啼叫的雄鸡就是神奇的天鸡。天鸡一鸣当先,其它雄鸡立即群起效仿,众鸡齐鸣,给人们带来晨光。

B. 在古代封建社会,特别盼望“金鸡”出现的,是牢狱里的囚犯和他们的家属。因为树金鸡于长竿是颁布赦诏时的仪仗,能带来人生的柳暗花明。

C. “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大辟,是古代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从后凉时期开始,囚犯如遇“金鸡赦礼”,连大辟这样的刑罚也可免除。

D. 考古学者邹衡认为,虽然在目前考古发掘获得的商周青铜礼器中,未见作雄鸡形貌的,但是史前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陶鬶,就是最早的“鸡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土于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墓的“青瓷鸡首壶”采用的是雄鸡造型,而正式以雄鸡造型来制作盛酒浆的瓷壶,则最早出现在六朝时期。

B.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鸡成为农家畜养的最重要的家禽。因此人们喜好关于鸡的传说和以鸡为造型的艺术品,就不难理解了。

C. 目前已知的国内外最早的养鸡纪录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这个结论的依据是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等处出土的鸡的遗骸。

D. 中国古代养鸡的历史悠久。鸡作为家禽,不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还以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女作家桐华说过,青春的可贵在于那颗盈满勇敢和热情的心。勇敢与热情,是她致胜的魔杖!其实,人人都有一柄致胜的魔杖:执着、好奇、自信抑或是师长的激励、榜样的引领、挫折的磨练……同学,什么是你致胜的魔杖呢?请结合自身的经历与体验,以“             是我致胜的魔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班级名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①近来,食品安全事件相继发生,引发了人们对食品问题的极大关注。一些新颖技术出现在食品生产、包装、保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为食品的安全提供保障。

②食品的新鲜和纯正,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保证。

③日本开发出多种保鲜材料,投入应用很有效果。其中,比较普遍使用的是将矿物浓缩液渗进吸水纸袋中,再用这种纸袋包装蔬菜和水果。在运输过程中,蔬菜和水果可以从矿物浓缩液中得到营养补给。与此同时,日本科技人员还研制出一种高纯度磷酸钙与聚乙烯混合而成的薄膜。实践证明,磷酸钙能吸收乙烯和二氧化碳气体,抑制 叶绿素的分解,起到保鲜的作用。

④现在,还有一种用于储藏水果蔬菜的气调保鲜技术。这种技术被业界称为21世纪的新技术,亦可用于储藏中草药材、粮食及其他需要定期储藏的食品。气调保鲜与一般保鲜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调节果品蔬菜储藏室的环境温度、湿度、空气中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等四个参数,延长储藏期并保持果蔬的良好品质。例如,苹果在恒温保鲜库中可储藏10周,而在气调保鲜库可储藏28周,保藏时间要高出近2倍。苹果在恒温库会丧失水分,果实发软,而在气调库储藏后,无论是鲜度还是硬度,仍然如同刚入库状态。

⑤国外气调保鲜技术,现已达到规模性发展。意大利形成的果蔬产品产、供、销气调链,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他们在产地建气调储藏库,运输用气调车,销售有气调周转库,从而保证了市场果蔬商品丰满新鲜。这一技术在我国尚待推广和普及。

(《百科知识》,有删改)

1.文章介绍了三种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用渗透了矿物浓缩液的吸水纸袋保鲜

B. 用混合了高纯度磷酸钙与聚乙烯的薄膜保鲜

C. 通过分解叶绿素进行保鲜

D. 气调保鲜

2.第④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举例子    B. 分类别    C. 作比较    D. 列数字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气调保鲜技术被业界称为21世纪的新技术。

B. 磷酸钙能吸收乙烯和二氧化碳气体,抑制叶绿素的分解,起到保鲜的作用。

C. 气调保鲜技术在我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本文从保鲜材料和保鲜技术等方面介绍了一些国家为食品安全采取的措施。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去掉后对文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

A. 他们采取在产地建气调储藏库,从而保证了市场果蔬商品丰满新鲜。

B. 其中,比较普遍使用的是将矿物浓缩液渗进吸水纸袋中。

C. 苹果在气调保鲜库可储藏28周,保鲜时间比恒温保鲜高出2倍。

D. 意大利形成的果蔬产品产、供、销气调链,就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