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科研人员研发出一款新能源汽车蓄电...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科研人员研发出一款新能源汽车蓄电池,续航里程能达到四五百公里,在顺利结题,申报成果专利之后,这一成果却被束之高阁

B. 现在文学网站中,即使知名作家作品,愿意持续付费的读者也不到干人,这与几年前网络文学动辄吸引数百万付费用户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C. 春节期间热播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随着武亦姝的夺冠尘埃落定,有关古诗文教育的话题,却不该昙花一现,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

D.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分场合、不分层次过度使用外语词的情况,不仅在自媒体上越来越常见,甚至主流媒体、正规出版物都难以激浊扬清

 

D 【解析】试题分析:束之高阁: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同日而语:指相提并论。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激浊扬清: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对象错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坦然面对“誉”和“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幽囚小楼之中倚栏远望,无限故国之思涌上心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浚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当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②并刀:并州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宝刀。

塞上曲

戴叔伦①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②。

【注释】①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②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渡易水》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 《渡易水》后二句即景抒情,从眼前所见的凄切苍凉之景,引出对国事的隐忧。

C. 《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

D. 《塞上曲》尾句化用典故,却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基于班超爱国精神的升华。

E. 两首诗语言深沉,苍凉悲切,均可见出诗人激荡的内心情感和饱满的爱国激情。

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姚璹,少孤,力学,才辩掞迈。永徽后,左右史唯对仗承旨,仗下谋议不得闻。以帝王谟训不可阙纪,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责宰相自撰,号《时政记》,以授史官。从之。时政有记自璹始。坐事,降司宾少卿。延载初,拜纳言,有司以璹族犯法,不可为侍臣者,璹曰:“王敦犯顺,导典枢机;嵇康被戮,绍以忠死。是能为累乎?”后曰:“此朕意,卿无恤浮言。”证圣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圣人之道,随物示化,况明堂布政之宫,非宗庙,不宜避正殿,贬常礼。”左拾遗刘承庆曰:“明堂为天所焚,当侧身思过,振除前犯。”璹挟前语以倾后意。后乃更御端门,大酺,燕群臣,与相娱乐,遂造天枢著己功德,命墙为使,董督之。更造明堂,又以使护作。大食使者献狮子,琦曰:“是兽非肉不食,自碎叶至都,所费广矣。陛下鹰犬且不蓄,而厚资养猛兽哉!”有诏大食停献。时九鼎成,后欲用黄金涂之。璹奏:“鼎者,神器,贵质朴,不待外饰。臣观其上先有五采杂旷,岂待涂金为符曜耶?”后乃止。迁益州长史。始,蜀吏贪暴,璹擿发之,无所容贷。后闻,降玺诏慰劳,因谓左右曰:“为二千石清其身者易,使吏尽清者难,唯琦为兼之。”新都丞朱待辟坐赃应死,待辟所厚浮屠理中谋杀璹,据剑南。有密告后者,诏璹穷按。璹深探其狱,迹疑似皆捕逮,株党牵联数千人。狱具,后遣洛州长史宋玄爽、御史中丞霍献可覆视,无所翻,坐没入五十余族,知反流徙者什八以上,道路冤噪。监察御史袁恕己劾奏璹狱不平,有诏勿治。召拜地官、冬官二尚书。久之,致仕。卒,年七十

四,遗令薄葬。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帝王谟训不可纪    阙:缺失。

B. 枢机    典:主持。

C. 卿无浮言    恤:怜悯。

D. 陛下鹰犬且不    蓄:畜养。

2.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庙,帝王、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宗庙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B. 九鼎,据传大禹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九鼎,一鼎象征一州,象征九州。

C. 剑南,文中指剑南道,唐朝废除州郡制,改益州等州为剑南道,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

D. 御史,古代史官名,自春秋至明代各朝均设御史,主要职责都为掌管文书、档案、记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姚璹见解独到,重视时政。他奏请责成宰相亲自记述朝堂下所议论的军国政要,并交付给史官,此建议得到皇帝采纳。

B. 姚璹坦荡自信,据理力争。在拜授纳言一事上,姚璹援引史事反驳有关部门因其亲族犯法就不能充任侍臣这一意见。

C. 姚璹反对奢靡,敢于直谏。对“进献狮子”“九鼎涂饰”等事,他都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意见,并得到了武后的认同。

D. 姚璹清廉严苛,执法严格。治蜀地官吏之贪暴毫不宽容,深得武帝赞赏;处理朱待辟案执法严格,深得官民赞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群臣,与相娱乐,遂造天枢著己功德,命璹为使,董督之。

(2)有密告后者,诏璹穷按。璹深探其狱,迹疑似皆捕逮,株党牵联数千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聪明”的植物

在自然界中,植物常常背负“傻瓜”的名声,然而近来一些研究发现很多植物也具有“智慧”。植物神经学领域的先驱、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斯特凡诺·曼库索认为:“如果把。智慧,定义为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

植物是可以活动的,而且还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只是相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而言,植物的运动就像冰川移动那样缓慢,在不具备延时摄影的条件下,我们的眼睛很难捕捉到这种运动。达尔文是第一个注意到植物具有智慧并且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的科学家。他观察到,植物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可以“绕开”土壤中的障碍物,并朝向有水的地方生长。他甚至进一步观察到植物中存在电信号系统,这相当于动物的神经系统。

2005年,曼库索等一群科学家成立了“植物神经生物学学会”来研究植物的复杂行为。他们发现,植物的根尖处有一片极小的区域,那里能够产生电信号,即动作电位,它与人类神经元产生的信号非常类似。曼库索说,即使微小如黑麦,也拥有大约1400万个根尖,这意味着植物能产生大量的动作电位。

众所周知,人类拥有智能的物质基础是大块的脑灰质区域,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但植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在每个根尖中的——显然,如果植物也拥有相对集中的“大脑”的话,那么任何一只食草动物或者一位除草人员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除掉它,这样的飞来横祸可是致命的。而分散的神经系统,就可以巧妙避免这一风险。实验表明,一株植物在90%的根尖被去除后仍然可以存活。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周围的植物视而不见,但植物却可以“看见”我们:它可以察觉我们在一步步靠近,并且可以确定我们穿的衣服是红色的还是蓝色的。不过,植物是通过光感受器接收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看见”我们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丹尼尔·查莫维茨说:“我们能直接看到图像,植物不能;植物能‘看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我们也看不见。”

植物的“智商”程度之高、花样之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例如,生长在美国西部的盾叶鬼臼似乎可以根据过去和当前的天气,提前两年制定它们的生长计划。还有,在美国西部土生土长的一种大型针叶树种——花旗松,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雷锋精神”:它们通过地下根系形成的真菌共生区域为自己的幼苗及别的植物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为了让自己的生长计划更有理有据,或者能更准确地经“开闸”收放资源,盾叶鬼臼和花旗松必须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多个变量,如湿度、温度、土壤中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的种类等。而为了对这一切了如指掌,它们必须练就一套三维视角。这种在三维迷宫般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生长的能力,甚至可以理解为植物已经通过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迷宫实验——而迷宫实验正是检验动物智能的惯用方法。

更厉害的是,植物还具有数字分析能力。2013年,英国科学家发现拟南芥会做一些相当复杂的运算,以确保自己在夜里不会“饿肚子”。拟南芥可以在晚上计算叶片中淀粉的含量,并根据生物钟估算天亮的时间,它们结合两方面的数据将储存的淀粉分段消耗,以保证自己能撑到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当它们重新开始光合作用的时候,体内95%的淀粉已经被消耗殆尽——可见拟南芥算得有多精准!

除了会数学,植物的语言能力也不赖。植物可以通过根部散发出的不同化学物质与其他植物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物“交谈”,可以通过散发迷人的香气来吸引传粉者,可以产生刺激性的化学物质来抵御食草动物。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构成了植物的海量“词汇表”。

自我认知行为被认为是动物具有智能的必要条件,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植物也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在美国西南部莫哈韦沙漠和索诺兰沙漠生长着一种矮小灌木,当它的根系与其他植物发生直接接触时,会毫不留情地挡住人家的路,但不会抑制自身根系的伸展。植物不仅能认出“自己”,也能认出“自家亲戚”。以海南芥为例,科学家将一组海南芥与来自同一母株的“兄弟姐妹”种在一起,另一组海南芥则与“非亲非故”的其他植物种在一起。几星期以后,前者的根系呈现出一派“和平共处”的局面,而后者的根系竞争则惨烈得多。

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具有智能的植物呢?有伦理学家认为,既然植物不是一种无意识的静物,它们就理应得到尊重。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达尔文发现植物有智慧,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甚至进一步发现主宰植物活动意识的,是植物根尖的电信号系统。

B. 植物可以通过光感受器察觉人类的活动,有的还有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变量的三维视角,这种能力充分体现了植物的智能。

C. 拟南芥白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喂饱自己”,夜晚通过精准估算叶片中淀粉含量和消耗时间,分段消耗确保使用。

D. 植物的语言是它们散发出的化学物质,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起到能够帮助植物与外界交流,抵御风险的作用。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植物具有电信号系统,它分散在每个根尖上,但不存在神经系统,也没有相对集中的大脑,这有助于植物规避风险。

B. 海南芥不仅能识别“自己”,还能和平对待亲缘类群,这说明植物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也能够区分“自己”和“别人”。

C. 植物不是一动不动的“傻瓜”,它们不断地和外界沟通,可以感知障碍、危险、变化,甚至通过了检验动物智能的迷宫实验。

D. 本文既有生动的叙述,又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综合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多处引用专家学者的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E. 本文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活泼,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让读者认识到植物不是无意识的静物。

3.曼库索认为“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植物身上有哪些“智慧”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故园石羊

和  谷

①已过小雪节气,渭北土原上还不见落雪,到了晌午仍是暖洋洋的。我让三弟唤了堂弟,开着自家的小型铲车,从邻村端回了有两吨重的一尊石羊。兄弟几个费了好大劲,才把这件宝物安放在故园的石榴树旁。黄亮亮的阳光下,石羊神气十足,跪卧在初冬湿润的泥土上,那么安详温和,有一种回归家舍的惬意。

②还是在秋分的时候,我居住在老家乡下,有天见到邻村的姨弟。他说,大哥,那个石羊你还乐意要不?主人说想把石羊赠予你,也算“完璧归赵”。他供娃念书有难处,你给资助点费用,他就感谢你了。我说,行,谢谢他,你拉过来,作为回报,我会帮助解决孩子读书费用的。

③前几年曾去邻村,村上有过方圆盛传的财东“大房里”。一般农家住土窑洞,“大房里”住的是雕梁画栋的大瓦房,骡马成群,地有数百亩,日子过得滋润。后来家道中落,留下来的只有“柱顶石”了,且胡乱遗弃在一旁被当作无用之物。我把它看作宝贝,弄来十数块柱础石,在园子里围着祖传大碾盘当石凳用。

④姨弟见我对老石头有兴趣,便领着去看邻家收藏的一尊石羊,说是在地里埋了几十年,前些年才刨出来见了阳光。石羊有半人多高,一两千斤重量,经年风雨剥蚀,只能大致看出羊的模样,却不失简朴纯正之美。我想起了先祖老陵里曾有过这样一只石羊,神圣地立在地畔上,老人说,那只羊到了夜深人静,会拉着整个山原旋转,拉得太阳从东原上冒出来。我童年时,还调皮地骑过那只石羊。之后,老陵被平为田地,石羊也随之消失。

⑤保存石羊的主人说,是在破“四旧”的年月,老古董都被砸,他凭着复员军人的一身力气,找人搭伴从邻村村头把这石羊拉回来埋在地下,抢救保护下来。我推测,这尊石羊即老陵里的神物。作为后人,我动心了,盼望石羊在故园里安息,和石槽、石磨、石碾盘、石碌碡、石门墩、石臼、捶布石、柱础石一起,供人瞻礼。“石器”时代业已远去,传统农耕时代渐行渐远,城镇化一天天走近,它们总是祖辈除了永远不老的土地之外遗留的实物,值得珍重。内心也曾忌讳陵庙的灵物,不宜放置于家舍。但又一思忖,如今有哪一件古物不是来自地下呢。

⑥陕西同官地方志与和氏家谱记载,和姓先祖在秦汉时代被同化之前属渭北桥山一带羌族游牧部落。羌笛何须怨杨柳,羌人从字面上图解,即羊人,放羊人,还有一个甩羊鞭子的潇洒的姿势。石羊,便成了先祖崇尚的图腾,在演变为农人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之后,一直秉承这个物种勤苦善良的天性,让它守在祖陵。若干年后陵地化为良田,一年一料麦子,旱涝保收。近年,羊在村里所剩无几,多是为了给留守老家的孩子喂羊奶而饲养的——养羊老汉的儿子儿媳,也就是孩子的父母都进城打工了,买奶粉昂贵,也怕城里掺假的奶粉害了下一代。当然,我所眷顾的石羊,不可能挤出鲜活的奶水,但一定有一种营养元素在斑驳的石头上闪光,通过观赏者的目光渗入梦想的心灵。

⑦石羊终伫立于和氏后人的园子里,以物证的凿凿之言,以牧羊人浪漫而幽怨的羌笛,以庄稼人悲欣的挽歌,对周围的阳光空气和来访者说些什么。

⑧我拍了石羊的图片,在电脑上放大,想从丝丝纹纹的石雕上读到历史的叮嘱。突然,有一只贝壳化石跳入眼帘,哎哟,这哪里是千年的石羊,它是从遥远的古海中诞生的生命,从文明的源头游来,越过了漫长的岁月,来到了今天的阳光下。

⑨故园石羊,是比家谱或地方志更为鲜活的史实。源远流长的故国文明,已经凝结成恒久的固体,也融解为不灭的种子,厮守着不老的充满生机的土地,拥抱又一个春天。

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讲述了“我”买回了一尊或许是先祖陵前立过的石羊,将它重新放到故园土地的故事,行文叙议结合,意味深沉,耐人寻味。

B. 开篇“三弟”“堂弟”“姨弟”等称谓说明渭北平原上有着浓厚的宗族观念和紧密的血亲联系,为下文写购买石羊“回归故园”作了铺垫。

C. 作者保存了许多“老石头”,是因为它们既是祖辈遗存的实物,又代表着崇奉神灵、敬畏天地的价值取向。

D. 本文通过追忆石羊和先祖的历史,反思城镇化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不可估量的伤害,是逝去的农耕文明的一首挽歌。

2.第③段写自己前几年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这篇散文赋予了“石羊”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