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句是( ) 生存无忧,①谋生态﹣﹣这是人民的...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句是(  )

生存无忧,①谋生态﹣﹣这是人民的要求。近些年来,②我们在生态建设方面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③连日来浓雾重锁的城市污染又警醒我们:空气污染防治④面临巨大挑战。政府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表明了追求生态文明的决心,⑤从源头上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⑥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应从健康呼吸开始。

 

A

因而

虽然

/

只要

B

所以

当然

仍然

/

C

从而

尽管

/

还是

一旦

D

进而

/

依然

只有

 

 

A. A    B. B    C. C    D. D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联词的运用。如本题主要讲“生态建设”,第一处“谋生态”是对“生存无忧”的递进,第三处结合前面“努力”和后面“污染”,表示转折;第五处表示条件,“只有”从源头扭转,才能拥有“美丽中国”,故选择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爸爸去哪儿》热播后,引发了育儿专家的讨论,指出了父亲带孩子的许多可取之处,比如爸爸懂得适度冒险,善于理性思维等

B. 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它可以增强牙齿中钙的抗酸性,预防龋齿不再发生,但处于高氟地区,长期喝浓茶的居民不适宜使用含氟牙膏

C. 参加晚宴的客人除了瑞典的王室成员、政府要员、诺贝尔奖得主所在国的大使及夫人外,还有诺贝尔基金会邀请的重要客人也会参加

D.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标志,与之紧密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让这座城市具有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都错误的一项是(    )

①登上了县城的那座高山,只闻松涛阵阵,蝉鸣声声;只见楼房如点,河流似镞。我和几位老同学谈景观,说古迹,指点江山,大家都好象远离了尘嚣,告别了烦恼。

②大米市场失衡,某种程度上世贸组织是始作俑者。因为世贸组织要求日本不论是否需要,都必须年年进口大米。而日本为了保护国内的农业,就将进口米存仓,待变坏时再当作饲料出售,十分浪费。

③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兄弟三人从没有过好脸色,有时耳提面命,甚至棍棒相加。

④库姆塔格沙漠在以每年以1到4米的速度整体向东扩展,古城敦煌首当其冲,正面临被库姆塔格沙漠吹来的沙尘吞没的危险。

⑤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她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⑥入夜,月色溶溶,水天相接,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扣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A. ①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①③⑤⑥    D. ②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缘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蜀道难》中有这样两句“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李密《陈情表》中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内外无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

1.上阙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又往卜于市,占者复言不吉。希乾踟蹰不去,曰:“何以救母病?”占者恶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希乾归,侍母左右,见病益危笃。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希乾忽起去,笥中得薙发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震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仆就室而卧。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再视希乾,则血淋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

赵氏故宋裔,为南丰巨族。宗党以为奇孝,供赡其母子,而更教之读书。学使者侯峒曾闻其事,取充博士弟子员。崇祯壬午,以恩诏天下学,选一人贡于成均。学使者吴石渠,既考试毕,进诸生而告之曰:“百行以孝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不死,不可以寻常论。建武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劝。”诸生咸顿首悦服。于是以希乾选补壬午恩贡。又三四年而有甲申、乙酉之变,希乾避乱山中,将母不遑,遂卖卜,逃走于四方,以养其母。又十余年,母寿八十余而卒。

予自幼时常见希乾过先君谈,饮食起居如常人。面黎黝,高准方耳,睛光满眸子,颀然而长,多浑朴之风。自是希乾少家居。母死未十年,而希乾亦卒,年六十一。

甘表曰: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汤公惕庵最恶言希乾事,予则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安得龙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呜呼,古今忠孝之士,非愚不能成。而世之身没而名不传者,又何多也?悲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B. 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C. 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D. 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者”,即中国古代观察天象的人,也叫天官。日者不仅要通天文、通历法,更要通吉凶、通世事变迁。

B. “顷刻”,指片刻,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古代用漏壶计时,一刻等于十五分钟。

C. “崇祯”,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检的年号,后世称朱由检为崇祯帝。“崇祯壬午”,是我国传统的年号纪年法。

D. “恩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明清规定凡遇皇室庆典,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加贡一次作为恩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希乾听从占卜者的建议,割心救母,但误割了几寸肠子,竟然没死。学使者吴石渠认为这不能用平常事来看待。

B. 赵希乾姑母来探望他的母亲,看见锅上的东西,误认为是赵希乾买的肉,于是煮了给他母亲吃。

C. 为了躲避甲申、乙酉战乱,赵希乾带着母亲四处奔走,甚至为了赡养母亲,曾经以占卜为业,又过了十多年,他母亲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

D. 长期以来,朝廷一直不倡导伤害自身这种愚昧的孝顺行为,汤惕庵先生也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但作者却认为应当大力表彰他的这种精神。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占者恶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

(2)建武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