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小叶紫檀”开头,概括小叶紫檀的功效。(不超过40字)
虽然小叶紫檀不能像沉香一样直接入药,但长期佩戴还是有很多好处的。首先,小叶紫檀的淡淡檀香味可以起到稳定情绪、帮助睡眠的作用,这对于现在压力一天比一天大的年轻上班族来说是很需要的。另外,在长期盘玩的同时,小叶紫檀可以释放出名为“木氧”的物质让体内细胞重新再造,使皮肤更光滑,人更年轻。有民间偏方记载把小叶紫檀的木屑放入枕芯中,在睡眠的同时有助改善肠胃功能。另外,在一些蒙古族的医书上,有利用小叶紫檀治疗关节肿痛的药方,即将白醋倒入小叶紫檀木屑中,混合后敷在发病关节上,可以减轻疼痛,帮助恢复。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下,碎片化阅读成主流, ① 。尽管超过半数的人表示,非常愿意“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当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迫使人们的精力向工作倾斜,花在阅读上的时间骤减。这未必全然归因于人们文学价值的忽视,主流媒体在阅读氛围和倡导文化价值的职能上也存在缺失。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需求下,优质的文化节目也就适时而生。
新一档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首播满堂红。董卿认为文化类的节目很难做,需要更精心的设计,他们希望把《朗读者》打造成一档“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高”是来自文学品质, ② ,用真挚的情感让文化更加平易近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此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中国男足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意大利人马塞洛里皮出任国足主帅,借用《出师表》中的两句话,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望京邑
欧阳修
东北归川决决流,泛艎青渚暂夷犹①。
遥登灞岸②空回首,不见长安但举头。
挥手嵇琴③空堕睫,开樽鲁酒不忘忧。
青门柳色春应遍,犹自留连杜若④洲。
注:①夷犹:迟疑不前。②灞岸:长安城外灞水岸边。古长安东霸城门﹐俗称青门﹐青门外有桥名灞桥,在灞水上。③嵇琴:古琴的一种,相传为嵇康所创制。④杜若:香草,生于江南地区。
(1)这首诗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赏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颈联、尾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长见
《吕氏春秋》
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
荆文王曰:“苋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则不谷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爵之五大夫。“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谷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先为其所欲,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五月而郑人杀之。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于上世也。
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
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魏公叔痤疾。惠王往问之,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将奈社稷何?”公叔对曰:“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审知今则可知古 审:研究,仔细考察
B. 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 知:主持,掌管
C. 师旷:先秦古书中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身份。师旷,“师”为乐师,“旷”为姓,相传他精通音律,是个瞎子。
D. 不谷:不善。这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战国策·齐策》),所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 ②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B. ①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 ①二君者甚相善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 ①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B. 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C. 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D. 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文王很有远见,他有个臣子,叫申侯伯,善于迎合文王的心意,文王想做什么,他在文王之前就做了,但文王却不重用他,让他出奔到郑国,最后申侯伯被郑国人杀了。
B. 吕太公比周公更有远见,他采用尊敬贤人、崇尚功绩的治国方法,传位二十四世,而鲁国采用亲近亲人、崇尚恩人的办法来治国,逐步削弱,以至于到了仅存的地步。
C. 吴起在治理西河之外时,受人诋毁,被魏武侯召回,吴起预见到如果国君让他治理西河,就可以成就王业,可现在,西河很快就会被秦国攻取,魏国从此就要削弱了。
D. 魏惠王去看望生病的公叔痤,公叔痤向惠王推荐公孙鞅,让惠王把国事托付给他,如果不能用他,也不要让他离开魏国,惠王认为公叔痤很荒谬,结果秦国因卫鞅而强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
(2)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中经常碰到的是非之争,两者难解难分,又必解必分。读者的正解往往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的。
关于误读,阅读学界存在着真误读和假误读之辨。中外一些学者认为,误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种规律性现象。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曾连续发表四部著作,系统论述了“诗的误读”:“一首新诗总是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及其伟大作品释读的结果。这是一种特殊的释读,它不在于对某一具体作品的释读实际发生与否,它实际上是指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我国清代纪昀说:“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益。”现代钱钟书说:“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人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三家所说的“特殊性释读”“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显然是指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读的突破。由此,对“误读”引出“反误”和“正误”两种分法:“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本穿凿附会,随意歪曲,既不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作品的本意,那是真误读:“正误”指读者的理解和作者原意相抵梧,但切合作品的实际,使文本意义增值,这是假误读。童庆炳认为“误读”有“正误”、“反误”之异(《文学理论教程》),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正误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认为,把不同于作者原意的多元阐释归入“误解”的范畴是不妥的,正就是正,误就是误,不必对误解分正反,不存在“正确的误解”。将“合理性误读”和“创造性误读”作为“假误读”的修辞来运用,未尝不可,但把“正误”作为阅读学的概念和常规就不够科学了。超越作者,超越文本的“增解”“异解”和“批解”是典型的“个性化理解”,不宜说成“正误”,而应说成“正解”“精解”或“圣解”。在文章和文学的个性化阅读中,必须严格区分错误解读和正确解读。真正的误读、曲解、歪批、胡吹算不得个性化阅读。本文所论的“误读”是与“正解”相反的真误读,不包含所谓“正误”的假误读。真误读,作为阅读病态大有研究其病理的必要。
文章阅读疾病与文章本体疾病、文章写作疾病有所不同,它与文学阅读疾病也有差异。文章阅读疾病,发生在阅读的认知、理解、欣赏、评价、表达、迁移各个环节,也出现在辨体、感言、人情、得意、运思及物等各个方面;若分类别,它既有阅读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疾病,又有阅读知识的、方法的、情志的疾病。不仅处于学习性阅读阶段的普通读者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进入创造性阅读阶段的专家读者也难免犯自由化误读的毛病。文章阅读病理研究是专门探讨读者在阅读全过程中阅读心理和行为的病症及其医治的一门阅读分支学科,目的是求得学校阅读教学和社会读书活动的健康生存和科学发展。
(摘编自曹祥芹《文章阅读学》, 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代纪昀认为误读并非无益,提倡误读,郢书燕说便是中国古代一个较为典型的误读案例。
B. 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的不同形态。阅读阐释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正解的,因此,对误读的认识也是有必要的。
C. 部分学者认为,误读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一种规律化的现象,如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就持此观点。
D. 诗的误读实际上是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
2.根据第二段阐述,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来是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但今天的读者却把它用来比喻教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被大家广泛接受。这是种“反误”。
B. 无论是美国的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还是清代的纪昀,抑或现代的钱钟书,他们都认识到读者释义无论是真误读还是假误读都对阅读有益处。
C. “反误”指读者对文本穿凿附会、任意歪曲的理解,既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合作品的本意,因此这类误读带有刻意之嫌。
D. “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属于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义的突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所论的“误读”是与“正解”相反的真误读,不包含所谓“正误”的假误读,是对文本的误导的不合理的真正的错误解读。
B. 真误读是文章阅读的病态之一。文章阅读病理研究也应该对“真误读”这一重要病症的医治进行探讨。
C. 文章阅读疾病和文学阅读疾病并不是同一概念,文章阅读疾病涉及的人数更多,出现的范围更广,因此更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D. 个性化理解包括超越文本,超超越作者的“增解”‘异解“和“批解”,与所谓的曲解和歪批有着本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