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消失 邢庆杰 厉求良看到那只狼的时候,他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消失

邢庆杰

厉求良看到那只狼的时候,他唯一幸存的伙伴陈小米正背对着狼坐在沙地上,从脱下来的旅游鞋里往外倒沙子。此刻正是黄昏,整个巴丹吉林沙漠静如处子。金黄色的夕阳柔和地洒在金黄色的沙漠里,使空气和光线都格外的浓重和华丽。

厉求良下意识地抓起了身边的拐杖,那是一根胳膊粗的胡杨木,沉重如铁,坚硬如钢。狼充满戒备地看了他一眼,又看了他一眼,慢慢地向陈小米逼近了。狼快接近陈小米的时候,恰好遮住了西照的阳光,狼在厉求良的眼里就成了一个通体发光的轮廓,像一幅图腾。厉求良心念一动,放下了拐杖,他一边缓慢地往后挪动着身子,一边从挎包里取出了照相机,安上长长的镜头,对准了狼和陈小米。

厉求良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摄影家,但他的名气仅限于在他工作和生活的那个城市里,出了那个城市,就没人知道他了。他已经年近五十了,还没有拍出过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没有在正规的全国摄影作品比赛中拿过一次奖,这让他十分苦恼。他把作品的平庸归罪于自己平庸的日常生活,正因为如此,他在省报上看到一家旅游公司组团去巴丹吉林大沙漠进行探险旅游时,就不假思索地报了名。他想,大漠旖旎的自然风光一定会给自己带来素材和灵感。但是,当他一路舟车劳顿深入到大沙漠中时,他感到了失望。他所看到的,全是在一些旅游挂图和图片库中经常看到的景色,毫无出奇之处。更糟糕的是,当他正准备无功而返时,却遭遇到了铺天盖地的沙漠风暴。风暴过后,他艰难地从沙子中爬出来,发现全团十几个人,只剩下他和一个叫陈小米的年轻人了。其他的人,连一丝头发也不见了。

他和陈小米在沙漠里已经跋涉三天了。三天来,他们已经熟悉得像多年的老友。陈小米刚刚三十出头,却是一个成功人士了,他的公司同时在供给着十个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当地也是很有名气的。

这已经是风暴过后的第三天傍晚了,他们身上的水也喝完了,如果明天再走不出去,那就只有葬身于大漠了。

陈小米已经抬起了头,看到厉求良正用镜头对着他,就笑了,露出了一口洁白的牙齿。

厉求良的手剧烈抖动起来。

陈小米好像感觉到了来自背后的危险,他将头扭向背后。

刹那间,狼准确地衔住了陈小米的咽喉……

厉求良按动了快门,嚓、嚓、嚓……

整个过程,厉求良拍了二十多张,直到把相机里的胶卷全部用完。

狼走了,留下了陈小米残缺不全的躯体,还有呆若木鸡的摄影家厉求良。

第二天,厉求良遇到了另外一支探险队,他获救了。

在这一年的全国摄影作品评选中,一组题为“生命的消失”的作品获得了自然类一等奖,但是,获奖作者却迟迟没有露面。后经与其单位联系,才得到一个令人十分震惊的消息:获奖者厉求良在接到获奖通知的第二天就失踪了,他留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两句话:沙漠圆了我的梦想,我要在那里长眠。

(选自《语文月刊》2008年第二期)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有名气的摄影家厉求良,“下意识地抓起了身边的拐杖”是想用拐杖赶走狼救陈小米,但“心念一动,放下了拐杖”是因为他觉得狼太凶猛了,自己无法与之抗衡,只好放弃。

B.第四段写摄影家厉求良已年近五十,还没有拍出过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没有在正规的全国摄影作品比赛中拿过一次奖,是为下文他不救人而忙于拍狼袭击人这千载难逢的镜头作铺垫。

C.厉求良觉得狼成了“一个通体发光的轮廓”与“一幅图腾”是因为他平生追求的精彩的摄影素材——狼袭击人——突然出现,这只狼是他此行最重要的灵感和收获了。

D.厉求良的作品获奖了却不露面,说明他做贼心虚,担心人们询问作品的由来。

E.狼“准确地衔住”了陈小米的咽喉,“准确地衔住”更能表现厉求良对生命的忘却与漠视,

而对摄影成名的狂热追求时的感觉。

(2)开头两段写到陈小米倒旅游鞋里的沙子,大沙漠一片寂静,夕阳洒下柔和的金黄色等情景,要凸显怎样的氛围特点?联系全文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生命的消逝”有哪些含义?

 

(1)AD (2)特点:寂静,舒缓;用意:反衬下面即将发生的紧张惊险之事——狼吃人 (3)①题目既是指肉体生命的消失:陈小米被狼吃掉,厉求良长眠沙漠。②更是指厉求良在狂热追求摄影成名时的精神生命的消失(或是指厉求良追求名利而使人性异化,致使生命意识消失)。 【解析】(1)试题分析:A“心念一动,放下了拐杖”是因为他想拍狼袭击人这千载难逢的镜头;D厉求良的作品获奖了却不露面,说明他还是有一点良知。 (2)试题分析:答出环境的特征:寂静,舒缓;然后分析用意:反衬下面即将发生的紧张惊险之事——狼吃人。 (3)试题分析:从表层分析:指肉体生命的消失:陈小米被狼吃掉,厉求良长眠沙漠。深层指厉求良在狂热追求摄影成名时的精神生命的消失。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收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提示,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典故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时犹豫不决的情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攀越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风、猿等意象写出秋天的景象。

(5)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代诗歌,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②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③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③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诗中最后两句与南宋诗人陆游《渔浦》中“渔翁持鱼叩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都写出了主人公悠然自得的心境。

(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①,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鹏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鹏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②,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注】①国:封地。      ②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事                死亡

B. 自以为之            超过

C. 贾生曰            说人坏话

D. 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  连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 怀王骑,堕马死,                          蟹六跪二螯

C. 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                      自以为关中之固

D. 绛、灌、东阳侯、冯敬属尽害之              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填然

②吞二周而诸侯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

④天下

⑤商人重利别离

⑥使人听此朱颜

⑦假舆马者,非能

举宇内

A. 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B. ①④/②⑥/③⑦/⑤⑧

C. ①/②/③⑥/⑤⑦/④⑧    D. ①⑦/②⑥/③⑤/④⑧

4.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謇朝谇而夕替

④为天下笑者,何也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秦人不暇自哀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⑧转徙于江湖间

A. ①⑦/②③/④⑥/⑤⑧    B. 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C. ①⑧/②⑦/③⑤/④⑥    D. ①⑦/②④/③⑧/⑤⑥

5.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 汉孝文帝刚即位时,天子提议任命贾生为公卿职位,受到了很多人的嫉妒。由于谗言,皇帝渐渐疏远了他,也不采纳他的建议。

B. 贾谊年轻时能诗善文,富有才华,因为吴廷尉的推荐,被文帝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C. 贾生做长沙王太傅很失意。一年以后,孝文帝召见他,不但向他问及济世安邦的大事,还问他鬼神的根本是什么。

D. 天下太平安定不久,国家的制度比较宽松。贾谊多次上疏皇帝,陈述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希望能有所匡正和建设。

6.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②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且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③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有删改)

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B.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C. 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D. 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B.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C.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D.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B. 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C.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D. 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前不久刚刚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湖南省衡山县白云村大学生村官秦玥飞,当年以托福满分、全额奖学金进入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湖南一个小山村当了一名村官,并且一干就是6年。3月4日他和5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国内外名校的小伙伴一起走进央视节目《朗读者》,并现场讲述了这一“非常选择”的心路历程,台下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董卿也激动地说:这么多名校毕业的年轻人怀抱理想,回到广袤的田野……在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