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国粹,___...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国粹,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任何外国人,无论他对于中国的国粹熟悉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将其移植为他国的文化样式,_______ 。

①更不能使之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融为一体

②可以通过不断的熏陶由陌生、隔膜到接受、欣赏

③但这种模仿和学习也必须是以纯粹的中国方式来进行

④一旦脱离或者抛弃纯粹的中国方式

⑤甚至可以通过不断地欣赏和把玩之后模仿和学习

⑥则无法进入这类文化符号,更遑论运用之了

A. ②③④⑥①⑤    B. ②⑤③④⑥①    C. ④⑥②⑤③①    D. ⑥④①⑤②③

 

B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点睛:语句排序型试题,从试题表述形式上看,好像和判断推理部分的事件排序型试题差不多。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试题主要考查对文段的内部逻辑关系的把握,不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语句排序型试题虽然有表述材料,也有语句结构,有文章体裁,也有中心内容,但其与片段阅读不同,片段阅读的表达内容、语句结构、文章体裁、中心内容等在题干中有着完整的体现,而语句排序型试题题干中的5个或6个语句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结构可言,其正确答案才是一个完整的片段。因此,在解答时,必须按照一定的答题步骤一步一步的来完成。一、认真阅读语句,明确体裁和中心。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二、明确材料结构,理清答题思路。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理清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大体理顺句序。一段写景的顺序由观察的角度决定,是俯视、仰视、平视,是从远到近,还是从上到下,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写景的句子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讲究押韵、平仄、对称等。三、抓住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等等;有指代意义的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四、连读语感检验,确定正确答案。有的题干语句,句间关系比较隐晦,甚至多有分岔,可以多解,在排定语序时仍要经意而为,不可草率。因此,通过前面三步,已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即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本题重在逻辑顺序的把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中国梦赋予了当代中国青年新的历史使命。当代中国青年是中国梦的实现者、助跑者和寄托者,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托起中国梦。

B. 遵义警方提醒广大市民,网络社会也是法治社会,公安机关也会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对利用互联网编造或传播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

C. 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D. 《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界最接近圣人、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为政府官员,要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但官商交往要相敬如宾 ,不能称兄道弟,更不能狼狈为奸。

②及至事过境迁,文化传统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

③李娜是一个细心谨慎、八面玲珑的人,每次比赛前,她都会把对手的资料收集齐全并深入分析,做好一切应战准备,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④进入高三以来,王强同学晚上总是连续学习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左右,节假日也从不休息娱乐,其精神可嘉,其做法则不足为训

⑤日常生活中,当流言蜚语降临在自己头上的时候,不妨抬头看看天外,把眼光投向海洋,把心系于远方,不斤斤计较一时一事之长短,更不要想方设法去报复。

⑥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对那些师资力量本就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⑤⑥    D. ③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 ________”的成败之理。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小题。

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 “笛声”,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听觉意象,在本词中渲染了愁苦凄凉的意绪。

B. “老天涯”,写出了诗人浪迹天涯时间之久,流露出人生易老的感慨。

C. “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落飘洒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 “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说明下片描绘的是夜晚所见之景。

E. “雕”“马”“黄沙”等都是边塞特有的物象。这一句再现了风雪狂沙肆虐的边塞之景。

2.这首词感情丰富,说出词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

 

查看答案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注】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选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日:“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日:“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叉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多识字也。

    (节选自《魏书·杨大眼传》,有删改)

【注】杨难当,仇池国首领,在位时间为429—442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至还营同坐 / 幕下对诸僚佐 / 言笑自得时 / 指之谓人曰 / 此潘将军也

B. 及至还营 / 同坐幕下 / 对诸僚佐 / 言笑自得时 / 指之谓人曰 / 此潘将军也

C. 及至还营同坐 / 幕下对诸僚佐 / 言笑自得 / 时指之谓人曰 / 此潘将军也

D. 及至还营 / 同坐幕下 / 对诸僚佐 / 言笑自得 / 时指之谓人曰 / 此潘将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侧出,文中指杨大眼行为异于流俗,被视为不正,清代戴名世《<庆历文读本>序》就有:“余孤行侧出,为世所弃。”

B. 典选,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初,吏部侍郎裴行俭典选,有知人之鉴。”

C. 蛮酋,指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我国古代将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蛮”,字面上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意思。

D. 关张,分别指东汉末年蜀国名将关羽和张飞,其中关羽死后,逐渐受到尊敬,清代时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大眼出身贵族,但少时历经坎坷。他是仇池国首领杨难当的孙子,但因侧出,而不被宗族亲属重视,时常忍饥受冻。

B. 杨大眼灵活应变,善于抓住机会,当尚书李冲不同意任用他时,他主动请求展现自己善于奔跑的才能,最终获得了认可。

C. 杨大眼身先士卒,有勇有谋。身为将帅,他经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在他出任荆州刺史时曾射杀蛮人以警示诸蛮,蛮人不敢为乱。

D. 杨大眼识字不多,但悟性高。他为官时,文书写作都是口授完成的;经常叫人来念书,他在一旁听,听到的都能理解记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

(2)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