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人们提及孔子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时,常常认定孔子奠定的儒学...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人们提及孔子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时,常常认定孔子奠定的儒学是排斥科学技术的。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颇的。

儒家对科技的鄙视和推动表现在“仁知统一”上。所谓“仁知统一”,即道德行为(仁)和理性认识(知)的结合。对于仁知的统一,孔子是这样论证的:一方面,知从属于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另一方面,知是仁的必要条件(“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仁知由如此的互为前提而贯通为两者完美结合的“中庸”这一“至德”。但是,这“知”却不是指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规律,而是明确的把“知”的任务规定为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因而,在“仁知统一”的支配下,由于伦理理性居于知识理性之上,科学技术成为雕虫小技,处于遭贬抑的地位。然而,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仁知统一”对科学技术只具有排斥的作用。因为,如果某些学科的认识(知)对象同时具有道德(仁)的属性,即这些学科本身是“仁知统一”的体现,那么在孔子奠定的“仁知统一”的支配下,这些学科就会得到重视,获得较大的发展。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儒学演变的历史特点中,找到一些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积极影响的线索。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有两个时代特别重要。一个是汉代,是各门学科初具规模、奠定体系的时期;再一个是宋代,是传统科学走向高峰的黄金时期。而在学术思潮发展领域,这两个时期恰恰一个是独尊儒术(汉代),再一个是儒学复兴(宋代)。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吗?我们不能设想,当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处于高度发展的繁荣阶段时,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却会是一种对科技发展完全是消极影响的思想。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之所以能获得高度发展,必然有其赖以发展的各种原因,其中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及其思想和文化原因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少在汉代和宋代这两个时期,儒家思想正是适合并促进科技发展的思想原因之一。

总之,儒家思想对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学科领域都很不相同,应该对其作具体分析,而不可将其一概否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的儒学不完全排斥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孔子儒学中“仁”“知”观在一些方面其实也推动了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

B. 孔子认为,从属于道德行为的理性认识,也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所谓“仁知统一”,其实就是指道德行为与理性认识的结合。

C. 孔子的“仁知统一”中的“知”,不仅是指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规律,而且也把“知”的任务规定为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D. 在“仁知统一”的支配下,科学技术处于遭贬抑的地位,究其原因,就在于伦理理性的“仁”居于知识理性的“知”之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孔子“仁知统一”支配的时代,当有些学科的认识对象同时具有道德的属性时,这些学科就会得到重视,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B. 除了孔子“知仁统一”观本身外,我们还能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儒学演变的历史特点中,找到这两者是如何排斥或者互相推动的。

C. 独尊儒术的汉代,是各门学科初具规模、奠定体系的时期,这不是巧合,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时的儒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 从历史上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原因很多,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以及思想和文化原因,就宋代而言,儒学复兴至少算是其中一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汉代和宋代,儒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至少当时的儒学对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B. 孔子的“知”与“仁”最终结合融汇为“中庸”,因此不难理解,“中庸”就是道德行为与理性认识的结合,从而成为孔子的“至德”。

C. 综观历史,我们找到了汉代、宋代儒学推动当时科技发展的线索,但是并不代表这一时期的儒学对科技发展就没起到过消极作用。

D.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之所以被视为雕虫小技,是因为这些学科本身缺少伦理理性方面的属性,从而被处于支配地位的儒学所排斥。

 

1.C 2.B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选项C“知”不是指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规律的。文中有“这‘知‘却不是指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规律” 选项忽略了题干中要求的“孔子的‘仁知统一’中的‘知’”。选项混淆范围。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C项就是忽略了题干中要求的“孔子的‘仁知统一’中的‘知’”按自己的想当然的想法去理解。 2.试题分析:选项B对应的原文为“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儒学演变的历史特点中,找到一些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积极影响的线索”,选项为“找到这两者是如何排斥或者互相推动的”,把原文中的“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积极影响的线索”曲解为“两者是如何排斥或者互相推动的”。 3.试题分析:“从而”的逻辑关系与原文不符合。原文“仁知由如此的互为前提而贯通为两者完美结合的‘中庸’这一‘至德’”,“道德行为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和“成为孔子的‘至德’”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选项强拉因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节目火了。人们被一首首精美的诗词吸引,被一句句朴实话语背后的深情打动……有人说,是诗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的内心重新丰富起来;有人说,是文字唤起了人们的回忆,一封家书就能抚平时代的创伤;有人说,朴实的话语更能带给人们充满温馨的心灵体验,如和煦的春日阳光,令人宁静愉悦;也有人说,当今社会我们从不缺少“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我们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

    这些议论,引发了你的哪些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请根据下面的图示把中秋节的有关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重提阅读经典,看似老生常谈,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经典具有独特的魅力,首先____。以文学为例,一部《红楼梦》如同多棱镜,为官者看到为官之道,风雅之士看中诗词歌赋与琴棋书画,管理学者感受管理文化。用不同的眼光切入,经典作品就能做出不同的解读。其次,经典作品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时效性。____,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描述的项羽始终不妥协于现实,具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永恒特质。这种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迫问,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研究价值。因此,____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学综合排名存在难以避免的不合理性,  ①  与大学办学质量水平密切相关的校园历史文化积淀、教学管理、学生工作  ②  后勤服务等等,都难以通过显性的数据来表达,具有特别重要性的教学质量  ③  难以量化。  ④  ,一些所谓综合实力排行,并不能真正反映大学的水平,  ⑤  其价值和  ⑥  学校的借鉴意义也不如学科排名。

 

A

究竟

乃至

/

因为

/

对于

B

究竟

甚至

非常

/

同时

C

毕竟

乃至

因此

/

对于

D

毕竟

甚至

然而

同样

关于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的见证、情感的寄托,切记不可因长官意志或眼前经济利益而“任意”修改。

B. 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永恒主题,而伴随着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生态化和便捷化。

D.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2016年12月2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