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先驱·画隐·宗师 侯 军 一生,成就一部中国现代美...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先驱·画隐·宗师

侯 军

一生,成就一部中国现代美术史;一人,开辟一段独特的美的历程。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在广东省梅县的一个石匠家庭。祖父时常带着幼年的林风眠上山打石头,山野林木、潺潺小溪。给林风眠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1919年7月,中学毕业的林风眠踏上欧洲求学之路。在法国,他完全沉迷于细致的写实主义学院派画风之中,后经爱才的耶西斯校长一记“当头棒喝”,他才从对西方古典画风的沉迷中猛醒,重新发现了“东方艺术”的魅力。1924年秋天对林风眠来说是一个可喜的季节——巴黎秋季沙龙选中了林风眠的两幅画作,一为油画《摸索》,一为彩墨画《生之欲》。更难得的是,《生之欲》体现了林风眠力图把“东方艺术”与西方现代绘画融为一体的艺术主张。当旅居法国的蔡元培看到这幅画时,不由得击节而赞:“得乎技,进乎道矣!”

1926年,由于蔡元培先生鼎力推荐,远在欧洲的林风眠被任命为国立北京艺专校长。重回祖国,年轻的校长就如同站在一片榛莽丛生、无人涉足的荒原,他不知道“中西融合”之路是通衢大道,还是崎岖山路。上任伊始,林风眠即致力于把齐白石的传统国画与克罗多的新印象主义画风一并注入中国绘画教学,希望培养出第一批实践“中西融合”艺术理想的新生力量。然而,他的努力并不顺利。不过,林风眠不为所动,于1927年5月发起并组织了“北京艺术大会”,第一次以不分中西的混合陈列方式展出2000多件展品。此时,年轻的林风眠校长就像一个充满浪漫气质的理想主义斗士,希望通过一场“艺术运动”来改变黑暗的现实。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无情的政治干扰,注定了这次艺术大会最终难逃半途夭折的命运。

1927年9月,林风眠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兼教授。这是他得到的又一次实现“艺术救国”理想的良机。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总会在不经意间悄然袭来,令林风眠进退维谷,为改变沿袭已久的“视国画与西画有截然不同的鸿沟”的传统格局,林风眠提出中西画系合二为一的动议,这引发了与潘天寿的论争,还有后来的“西湖一八艺社”的分裂【注】,对林风眠所倡导的“艺术至上”理念,客观上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彻底击碎了林风眠“艺术救国”的梦想。从国立艺专隐退后,他在嘉陵江南岸一个大佛殿附近租了一间旧泥房,他要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以一己之力去改写中国绘画史,他要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绘画作品向世界证明:“我林风眠倡导的道路不但是行得通的,而且是一条宽广的新路!”从艺专校长到普通画师,从洋派教授到苦行之僧,离群索居,寒锅冷灶,林风眠对此却安之若素,泰然处之。从1938年直到1991年去世,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林风眠大多数时候过的都是半隐居式的生活。他如同一个独自登山的探险家,在险绝的山崖闻踽踽独行,没有人知道他的甘苦,也没有人了解他的艰辛,人们只看到那一行行不断向前延伸的足迹,如同为后来者昭示着登顶的路标。

林风眠耗尽半生心血和才智创造出来的“风眠体”绘画,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对后来者具有渡世金针的作用——如今,“方形布阵”的中国画早已司空见惯,而“风眠体”的后继者更是比肩接踵,绵延不绝,且名家辈出,风靡世界。林风眠也由此成为世人公认的标领时会、开资后学的一代宗师。

在林风眠90岁时,有一位香港实业家捐款为林风眠建立纪念馆,他却将这笔巨款捐给了中国美术学院(其前身即杭州艺专),设立“永芳艺术基金”。这一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林风眠九十诞辰大型回顾展。年底,这个展览终于回到了林风眠的故乡广东梅州。林风眠,那个从小就陪着祖父打石头的山里孩子,如今以他的作品回报了他的家乡。他可以问心无愧地告诉家乡父老:“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头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却是在轻薄的、光滑的画纸上消磨了一生……”他说,“我不能不感谢祖父对我的训诫:脚下磨出功夫,将来什么路都可以走!”

1991年8月12日,91岁的林风眠在香港溘然长逝。由此,中国现代美术史有了一个新的标识:在林风眠以后,中国绘画的整体格局已经与林风眠之前迥然不同了。

    (选自《人物》,有删改)

【注】1930年春天,部分画社社员推重“为人生的艺术”这一富于时代特色口号,与支持林风眠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为宗旨的社员发生争论,最终导致“西湖一八艺社”分裂。

1.文中哪些事情能够表明林风眠先生是画界中西融合的“先驱”?请简要概括。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重回祖国,年轻的校长就如同站在一片榛莽丛生、无人涉足的荒原,他不知道自己“中西融合之路”的前面是通衢大道,还是断崖绝壁。

(2)从艺专校长到普通画师,从洋派教授到苦行之僧,离群索居,寒锅冷灶,林风眠对此却安之若素,泰然处之。

3.文章以“先驱·画隐·宗师”为题有什么好处?

4.林风眠先生的人生经历可以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①创作《生之欲》时融东西方绘画艺术融为一体;②把传统国画与新印象主义画风一并注入中国绘画教学;③第一次以不分中西的混合陈列方式举办美术展出;④尝试将中西画系合二为一;⑤创造出“风眠体”绘画。 2.(1)运用比喻手法,将还没人尝试融合中西绘画艺术的局面比作“荒原”,把即将面对的遭际比作“大道”和“断崖绝壁”,形象地写出了林风眠融合中西绘画艺术事业的前途未卜。(2)运用整句和四字短语,使句式整齐,增强语势,高度凝练地表现了林风眠为了艺术甘于贫苦和寂寞的求索精神。 3.①高度概括林风眠的人生历程,评价了林风眠的艺术成就,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2分)②统摄全篇,使文章脉络清晰。 4.①治学要兼收并蓄,勇于创新。林风眠博采众长,融中西绘画艺术为一体,独创“风眠体”绘画;②做事要直面艰难,矢志不渝。积极践行自己的艺术理想,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决不放弃。③为人要热爱祖国,不计名利。积极通过“艺术救国”的方式改变现状;用建纪念馆的捐款设立“永芳艺术基金”。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的信息筛选类试题,注意审题文中哪些事情能够表明林风眠先生是画界中西融合的“先驱”? 创作《生之欲》时融东西方绘画艺术融为一体;把传统国画与新印象主义画风一并注入中国绘画教学;第一次以不分中西的混合陈列方式举办美术展出;尝试将中西画系合二为一;创造出“风眠体”绘画。 点睛:实用类文本中筛选信息类试题是经常考查的,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有把握全文的观念,从文中根据题意一步步的筛选,切勿遗落信息导致失分。这类试题考查的就是理解原文的内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准确判定手法。(1)运用比喻手法,将还没人尝试融合中西绘画艺术的局面比作“荒原”,把即将面对的遭际比作“大道”和“断崖绝壁”,形象地写出了林风眠融合中西绘画艺术事业的前途未卜。(2)运用整句和四字短语,使句式整齐,增强语势,高度凝练地表现了林风眠为了艺术甘于贫苦和寂寞的求索精神。 3.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文章仅仅围绕标题,是事件集中,详略得当,从突出传主的品质的角度分析,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如相关、以小见大等手法。 4.试题分析: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边这幅漫画,简要说明漫画内容,并就漫画内涵谈谈你的理解。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查看答案

结合下面关于“现代交流症”的典型表现,归纳“现代交流症”的主要特征,不超过45字。

微信圈里大家情意绵绵,现实生活中却很少相见;和妻子同睡一张床,却经常在她微信里留言道晚安;参加宴会聚餐,忙着拍照发微信;陪伴在父母身边,却只顾将自拍照修饰后发到微信圈里让朋友点赞。

 

查看答案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元宵节和中秋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千门灯火一轮明月  一曲笙歌三秋桂子春似海十里荷两地心夜如年

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多用比兴的手法,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诗人以自己用荷装饰衣着来比拟自己拥有的美德。

(2)《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姜夔《扬州慢》词序中有“寒水自碧”,意在反衬。杜甫《蜀相》中也有两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白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2)请简析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