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这种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B. 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C. 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D. 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2.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鲍勃·迪伦几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C 2.①“谜”在于鲍勃•迪伦拥有多重身份,虽被不断研究、剖析、定义,但从来没有被人弄明白过;“谜”还在于他拥有“最多变的灵魂”,他永远在追求艺术的真谛,对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而不断地改变自己。②“迷人”首先在于他的创作成就斐然,引领了当时的音乐漫游,许多人听了他的作品便为之倾倒迷醉;更在于他忠于自我,呈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无论是辍学出走,还是从“抗议歌手”成为“民谣的叛徒”,又是可回归行吟歌手的传统都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内心与灵魂的忠诚。(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鲍勃•迪伦喜好阅读,拥有深厚的文学传统。阅读训练了他的思维,也使他能沉静下来关注自身的灵魂深处,使他在创作的遣 词用句时颇受启发,他被称为是“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②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好似呼应文学传播的源头,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③鲍勃•迪伦的创作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5分。写出一点得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C理解出现偏差。 2.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的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谜”和“迷人”的角度进行概括。 3.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鲍勃•迪伦几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深厚的文学传统、用巡演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创作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的角度进行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论从一开始就明确区分图像与文字的功能,以及各自的优长劣短。在此,书画同源的观念,其含意远比后人理解得深刻。文字与图像是我们把握世界的两种互补、互进的手段。张彦远曾有绘画“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断言,即旨在强调:在探索世界的意义上,书画同功,而非单指书画用笔同体。从《说文解字》到《古画品录》,经由《历代名画记》直至《文史通义》,对书画智性功能的判别一脉相承。由此可说“书画异名而体同也”。

辞有陈鲜异同,思无古今中外。从英国艺术史家哈斯克尔教授的《图像与历史》可知,图像与历史的观念在希腊萌芽,在18世纪进入哲学和史学思考,至19世纪开花、结果而促成西方新史学革命,孕育出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前者为因,后者为果。相比之下,中国画论的研究尚处于版本校勘、画论辑录的状态,由于割裂上下文,讨论的重点集中在诸如“六法”的标点,或如“气韵”“形”“神”等术语的概念辨析上,一旦忽略决定其意义的上下文思想,就很难理解历代画论的品评之旨和品第系统。正是在这个智性框架中,中国画论呈现出又一个值得深究的特色:它试图建立绘画的美学品质和类型价值等级品评模式,将个别画家的风格和类型与之对应评价。

中国品评观念在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它既评价艺术品质又做出技巧、类型和风格区分,并以此为尺度发展出一系列启发视觉关注的术语。18世纪欧洲艺术批评中曾出现按素描、色彩、构图等优劣打分,给画家定等级的尝试,但因缺乏包容性和视觉效果指向性而未流行。中国画论的品评系统虽然与文论、诗论等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综合起来研究,但其自身所形成的体系特点是将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糅为一体,其中还包含着丰富的创作论思想。正因为如此,所以很难按照如今的定义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划界,它就是一部综合性论著。

当今世界艺术史出现了专业细分、学术破碎化倾向,而且普遍忽略创作机制的研究。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画论,发掘其活性基因,无疑有助于纠正当前艺术史学风。中国画论术语体系高度概括,而在当时相应的文化语境中运用,其意蕴不言而喻,可这种特质在另外的语境中难以显明,而且有固化为套语的危险,如“气韵”“写意”等术语被不加区分地套用到中国绘画的本质上,就会成为陈腐的概念,失去原初的生命力。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观念出发,在世界艺术史的大视野下,就应以西方研究美术理论家瓦萨里的力度,深入而系统地探索中国古代画论,摒弃教条概念,重新发掘,重新激活其中隐含的活性基因,将之转化为新的创造,复兴中国艺术创作和学术的生命力。艺术和学术永远是天下之公器,其作用之大小取决于品质之高低;只要是最好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艺术史的复兴有望于此。

                                   (摘编自曹意强《发掘中国画论活性基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论书画同源的观念的含意远比后人的理解深刻,把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文字与图像的功能和各自的优劣明确加以区分。

B. 从《图像与历史》可知,图像与历史的观念在古希腊萌芽,后来进入哲学和史学范畴,促成了西方新史学革命,孕育出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

C. 尚处于版本校勘、画论辑录的状态,割裂上下文,讨论诸如“六法”的标点等一些细枝末节,或辨析一些术语,这是中国画论的不足之处。

D. 打算建立绘画的美学品质和类型价值等级品评模式,并将个别画家的风格和类型与这个等级模式对应:这是中国画论一个值得深究的特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张彦远认为,绘画“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强调在探索世界的意义上书画同功,而不单指书画用笔同体,因而他的著作《历代名画记》难以划界。

B. 因为缺乏包容性和视觉效果指向性,18世纪欧洲艺术批评中出现按素描、色彩、构图等优劣打分,给画家定等级的尝试,最终没有流行。

C. 中国品评观念既评价艺术品质又做出技巧、类型和风格区分,并以此为尺度发展出一系列启发视觉关注的术语:这在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

D. 中国画论的品评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创作论思想,它与文论、诗论等有密切的关系,将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融合为一体,具有自己的体系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画论,发掘其活性基因,有助于纠正当今世界艺术史出现的专业细分、学术破碎化倾向,以及普遍忽略创作机制的研究的学风。

B. 中国画论术语体系高度概括的特质在当时相应文化之外的语境中显得模糊,且有固化为套语的危险,如“气韵”“写意”等术语,现在已经成为陈腐的概念。

C. 作者认为,艺术、学术可以冲破国界,最好的艺术和学术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艺术和学术作为天下的公器,其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品质的高低。

D. 我们应当在世界艺术史的大视野下,借鉴西方的某些做法,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画论,抛弃教条,发掘中国画论的有用的基因,复兴中国艺术创作和学术的生命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节目主持人在谈到时下人们的阅读状况时说到:“喜欢是和能力相关的,一个人能力有限,他能喜欢的东西也少。在我们还没有足够能力去喜欢之前,先要在不喜欢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很多人的现状是,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又放弃了自己不喜欢的,所以就失去了提升自己的机会。”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幅保护生态环境的剪纸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愉快时,它是敞开的;烦恼时,它就紧紧闭起。,人们才各自有了自己的秘密。豁达的人,心灵之门打开的时间远比封闭的时间多;,心灵之门闭着的时间远比开着的时间多。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    他们从你身边走过,    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    你还不引人注目。而当你长成一株大树时,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    会看到你,    欣赏你。

                 

A.即使   甚至   因为      并且

B.虽然    /    除非   /   并且

C.即使    /    除非      并且

D.虽然   或者   因为   /    并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