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幼沉毅有大志,早备宿卫,擢中书直省舍人,遂拜监察御史。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生杀予夺皆出意,道路侧目。彻里帖木儿抗言,历诋其奸,帖木迭儿欲中伤之。会山东水,盐课大损,山东转运司副使。期月,补其亏数皆足。转刑部尚书,京师豪右惮之,不敢犯法,而以非罪法者多所全脱。

天历二年,拜中书右丞,寻升中书平章政事,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彻里帖木儿曰:“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余何益于治。”岁大饥,彻里帖木儿议赈之。其属以为必自县上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彻里帖木儿慨然曰:“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文宗闻而悦之,赐龙衣、上尊。

至顺元年,云南伯忽叛,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治军有纪律,所过秋毫无犯。贼平,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师旋,囊装惟巾栉而已。

除留守上都。先是,上都官买商旅之货,其直不即酬给,以故商旅不得归,至有饥寒死者。彻里帖木儿之请。有旨,出钞四百万贯偿之。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以严厉为政,部内肃然。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伯颜曰:“举子多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举未行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

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于是台臣复劾其罪。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皆快之。久之,卒于贬所。  

(取材于《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东转运司副使                             除:撤销官职

B. 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 而以非罪法者多所全脱                       丽:通“ 罹 ”,遭受

D. 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                       用宝:加盖皇帝印章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祖父累立战功,西域大族                       彻里帖木儿之请

B. 生杀予夺皆出意                              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罪状劾之

C. 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                         举子多赃败

D. 其属以为必自县上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       科举未行先,台中赃罚无算。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                  黄河水变清了,地方官认为是祥兆,要上报朝廷

B. 太师伯颜怒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    伯颜生气说:“是你鼓动台臣说彻里帖木儿坏话的吗?”

C. 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                看到驿馆中宴请考官,举子们心中愤愤不平

D. 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                很多百姓已经饿死了,竟然还要拘泥于常规吗?

4.下列属于“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一项是

A. 彻里帖木儿曾经大声谴责右丞相帖木迭儿的奸诈行为

B. 彻里帖木儿曾任刑部尚书,严格执法,令京师豪右害怕

C. 至元元年,彻里帖木儿曾经第一个提出了废科举之事

D. 彻里帖木儿在言语上对武宗不敬,并曾骗取朝廷的赏赐

5.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

(2)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6.请用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彻里帖木儿在赈灾和治军时的形象。

赈灾时____________________; 治军时___________________  。

7.文中彻里帖木儿、伯颜主张“罢科举”而许有壬反对“罢科举”,请简要说明其各自理由。

 

1.A 2.B 3.C 4.D 5.(1)朝廷赏赐非常丰厚,他都分给将士。 (2)不久召他回朝拜为御史中丞,朝廷大小官员无不怕他。 6.行事果断勇于担当不拘一格治军严明 7.彻里帖木儿、伯颜认为举子多以贪赃而身败名裂,且彻里帖木儿在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时科举考试,在馆驿盛宴招待考官,内心颇为不平。而许有壬认为若废科举,天下人才必然抱怨,且科举未行之先,御史台中因贪赃而受罚者无数,不能说贪赃尽出于举子。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实词的意思。A项“除山东转运司副使”的“除”,任命官职。 点睛:表示举荐授予和提升官职的词语:(1)表示举荐的:举、荐、征、辟、察、召、策等(2)表示授予和升迁的:起、拜、授、除、迁、提、拔、擢、进、晋、升、封、陟等。2表示罢免和贬谪的词语:贬、谪、左、迁、罢、黜、废、免、夺、出(京官外调)。3 一般调动的词语:迁、调、徙、改、转等。4 表示暂代或兼职的词语,表示暂时代理的:摄、代、署、权、判、行、假(临时的,非正式的)。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A项,①为:成为。②为:替。B项,①②中的“其”,都是“他的”意思。C项,①以:凭借。②以:因为。D项,①之:动词,“去”,“往”,“到”。②之:助词,不译。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语句的解释。C项,应当是“看到驿馆中宴请考官,彻里帖木儿心中颇为不平。”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可知,D项合适。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赏赉”译为赏赐,“厚”译为丰厚,“悉”译为都,“赐”译为分给。(2)“寻”译为不久,“拜”译为授官,“惮”译为怕。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征分析,概括彻里帖木儿在赈灾和治军时的形象,行事果断、勇于担当、不拘一格、治军严明,注意字数的要求。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彻里帖木儿、伯颜主张“罢科举”而许有壬反对“罢科举”的理由,彻里帖木儿、伯颜认为举子多以贪赃而身败名裂。许有壬认为若废科举,天下人才必然抱怨,御史台中因贪赃而受罚者无数。 参考译文: 彻里帖木儿,姓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自幼沉着,胸有大志,早年入宫为禁卫亲军,后升为中书直省舍人,拜监察御史。右丞相帖木迭儿执政,握生杀予夺之大权,人们无不恐惧。彻里帖木儿却敢于与他对抗,指责其一切奸诈行为。帖木迭儿一心想中伤他。山东大水,盐课多有亏损,朝廷任命彻里帖木儿为山东转运司副使,仅数月,所亏盐课皆如数补济。转任刑部尚书,京师豪强都怕他,不敢犯法,而无罪被拘留的人多被释放文言文阅读答案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文言文阅读答案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 天历二年(1329)拜中书右丞,不久又升为中书平章政事,后又出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水清,地方认为是祥兆,要上报朝廷。彻里帖木儿说:“我只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这才是祥瑞之兆,其余何益于百姓?”这年闹灾荒,彻里帖木儿提出赈济灾民,其僚属认为必须先由县上报给府,府上报于省,省上报朝廷。彻里帖木儿说“:如今饥民死者已多,还要拘于平常的程序,往复要几个月,那时能存活的百姓就不多了。这是地方官府畏罪,使百姓抱怨朝廷,我决不这样做。”先开仓赈济,然后上书请专擅之罪。文宗不仅不罪,而且十分高兴,赐龙衣、上尊。 至顺元年(1330),云南的伯忽反叛,彻里帖木儿以知行枢密院事领兵讨伐,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所过秋毫无犯。平叛后朝廷赏赐甚厚,他都分给将士。班师回朝时,自己只有日用行装。 回朝后任上都留守。上都官府买商人的东西不给钱,故来上都经商的人无盘缠回家,甚至有饿死冻死的。彻里帖木儿到上都后,将此等情形上报朝廷,朝廷令出钞四百万贯来偿还给商人。后调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为政严厉,官吏不敢胡作非为。不久召他回朝拜为御史中丞,朝廷大小官员无不怕他三分。 当初由于彻里帖木儿在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时,举行科举考试,看到在馆驿盛宴招待考官,内心颇为不平,故回朝入中书省把废科举列为第一事。至元元年(1335),拜中书平章政事。他首先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把对太庙一年四祭改为一年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罗织一些罪状弹劾他,顺帝不理会,仍令彻里帖木儿署理中书平章政事之职。这时,废科举之诏已拟定,只是尚未加盖皇帝玉玺,参政许有壬坚持不废科举。太师伯颜对有壬大怒,问许有壬:“你这个谏官是冲着彻里帖木儿来的吗?”许有壬说:“若废科举,天下人才必然抱怨。”伯颜指出,举子多以贪赃而身败名裂,并认为科举制妨碍了蒙古传统的选官之法。有壬辩解说:“科举未行之先,御史台中因贪赃而受罚者无数,怎能说贪赃尽出于举子?不能说举子中无贪赃者,但比起来还是少一些。”并举出事实说明科举并未妨碍传统选官之法,二人反复辩论不已,伯颜虽心中已同意许有壬的意见,但废科举之议已定,不可中止,只得以温和语言来劝解许有壬。 彻里帖木儿曾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是蒙古语,意为“彼”。又曾将妻弟阿鲁浑沙之女为自己的女儿来向皇帝请求赏赐珠袍等物。于是大臣们又弹劾其罪,因而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人称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爵的型制十分特别。深筒状的腹部以供装盛,口缘两端分别为一流口及一尖尾,缘上更有两个立柱,腹底为三个三角锥状足。新石器时代未见陶制的爵,但这种器物却是中原地区铸造青铜器初始时期的代表,是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青铜酒器。在古代文明用铜初始阶段,铜料取得不易,是非常珍贵的材质。中原地区对饮酒传统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在出土的商代文物中,爵腹下方多有烟熏痕迹,因此可以认定铜爵是一种温酒器而非饮酒器。商人饮酒的习惯是先将酒装盛在罇(zūn)、罍(léi)、斝(jiǎ)、卣(yǒu)等盛酒器中,用酒斗舀出放入爵内温热后,再倒入觚或觯中饮用。成套的觚爵数量多寡是贵族社会阶序的重要指标。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爵,礼器也,像爵之形。中有鬯(chànɡ)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像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显然,认为爵是饮酒器的观念在汉代时已固定。“节节足足”被后人解释为雀鸟的鸣叫声。北宋经学家聂崇义著《三礼图》以图绘说明古代礼器时,就将爵描绘成了雀鸟背负著杯子、下有圈足的样子。并引古书所言认为是宗庙中以酒祭享先王或祖先的重要礼器。宋徽宗敕撰《重修宣和博古图》中,对爵的定义有更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爵本身体积虽小,却是礼器中最关键的,是周公制礼作乐大成时代的象征,饮酒礼器成为庙堂玉制礼器的首要器类。明代律典《大明会典》所记载的各种仪式中,举爵献酒是仪式中的重要动作。

在紫禁城为乾隆退隐生活准备的宁寿花园中,一幅大型贴落《群婴献寿图》描绘乾隆端坐在后妃子孙中央,一位皇孙捧着爵杯向乾隆敬酒。多子多孙多福气,以及以酒寓意长长久久的想法,在这幅乾隆皇帝为自己晚年所准备的画像中,明确地表达出来。

在举爵上寿的观念下,爵当然成为皇帝每年元旦饮用延年益寿的屠苏酒的酒器选择。而宋代以来古式玉饮器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又使得玉爵杯备受重视,故而有了“玉爵屠苏百礼洽”的吟咏。就这样,上古时代用来温酒、代表社会身分的爵,到了乾隆皇帝时,成为行礼如仪、具有长寿意象的饮酒器。

“元旦饮屠苏”对现在的我们,已是古老且陌生的年俗。在台湾,南投埔里瀛海城隍庙于每年春节期间,备有屠苏酒供前来参拜的信众饮用。是此古老年俗罕见的承袭,现今日本仍承袭这项传统。

1.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A. 爵在商代中原地区的饮酒习俗中只是用来温酒的用具,所用的温酒方法是火烤法。

B.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比“秦伯”爵位高是因为他拥有更多的成套酒器。

C. 爵最初用青铜制造,后来用金、玉,都是珍贵的材质,表明人们对温酒器的重视。

D. 捧爵杯敬屠苏酒以祝寿是长期以来不断发展的习俗,到清朝乾隆时期才明确下来。

2.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解释“玉爵屠苏百礼洽”的文化内涵。

3.上述三则材料都是各自围绕“屠苏酒”的一个方面在做说明。三则材料内容上虽有区别,却有着共同的说明角度。请你指出它们共同的说明“角度”是什么,并分别从三则材料中找到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屠苏”象征年节与长寿,在历代迎新送旧的元日诗中成为独特的诗词意象。

唐方千《元日》诗有:“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唯笑鬓毛斑”,不仅是元日写照,更籍屠苏表达感怀年岁之意,唐顾況《岁日作》云:“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家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把手屠苏让少年”,是迎新添岁之际,有年老的愁绪。宋苏轼亦云:“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不仅如此,“屠苏”也是离人游子抒怀的凭籍,明谢晋云:“遥怜堂上围炉处,传饮屠苏少一人”(《除夜宿茅公渡盛秀才寓馆》);明童轩《除夕》诗末有:“春风明日至,谁共饮屠苏”,用饮屠苏的团聚,来突显年节时分客处异乡的孤寂。

除了感怀,在诗文中,也可看到对屠苏习俗的描述,如宋苏辙有“井底屠苏浸旧方”(《次韵王适元口并示曹焕二首》),元王恽《守岁夜》“赤囊悬井浸屠苏”,两诗写出________;陆游《除夕》诗有“炽炭炉中百药香,屠苏煎酒代椒殇”写__________;唐姚合《除夜》诗云:“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将_____________,做了有趣的描述,宋许纶《元日》诗曰:“屠苏须满饮,且愿病离身”,则道出_____________

当然更有描写新春祥和,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处的“屠苏”,可以是草庵屋舍,也可以是斟满屠苏酒的杯子,无论何解,都点出除岁迎新的热闹时刻;而陆游《初春纪事》:“美哉丰年祥,入我屠苏觥”也说出祈愿年节的祥瑞丰收。

1.①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有两句诗与“遥怜堂上围炉处,传饮屠苏少一人”所表达的情感相同。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人不仅在迎新送旧时感怀时光易逝,在游赏山水时也会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像王羲之借《兰亭集序》发“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苏轼游赤壁时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材料一,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3.请概括作为诗歌意象的“屠苏”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为数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酒中,屠苏酒一枝独秀,文化内涵无与伦比。元旦饮屠苏酒,是我国承袭流传已久的年节习俗。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始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据载,药方为东汉华佗所创,制作方法是将大黄、川椒、白术、桂心、桔梗、乌头、菝葜等七味药材细切后装入绢囊,除夕中午将绢囊悬挂于井底,元旦早晨取出,再放入酒中煎煮。而后,全家人由少至长面向东方饮之,份量不拘,多少随意,如此连续三日。

唐宋以后,各种医书或月令风俗典籍,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对于“屠苏酒”的配方、制作、饮用方法以及功效上,都有与《肘后备急方》类似的记载。

而“屠苏”二字的由来却无定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两种说法,一是以此药可屠割苏虺鬼而得名;一是为草庵名,因推广此药方的人居于此草庵中,不知其名,故以“屠苏”名此药方。关于第二种说法,还有一种传说,与唐代名医孙思邈有关。传说“屠苏”为孙思邈之庵名,取“屠绝鬼气,苏醒人魂”之意,孙思邈以屠苏庵之药令人作酒,故以其庵名之。

无论“屠苏”之名由来为何,对于“屠苏酒”,古人认为“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若能岁岁饮可代代无病”,因此,元旦举家团聚欢饮屠苏,冀望一家老小在新的一年里无灾病,几经流传,遂为古人重要的迎岁风俗。

对于屠苏酒由少至长的特殊饮用顺序,在南朝梁宗懍《荆楚岁时记》中解释说:“小者得岁,酒先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因此喝屠苏酒迎新岁,除了为幼者贺岁,更有为长者延寿之意,“屠苏”逐渐成为岁朝年节以及长寿延年的象征。

屠苏酒因______,又_______,以及________,千百年实践的口碑,使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久而久之,元旦佳节饮屠苏酒便形成了民风民俗。

注:①菝葜(bá qiā):植物,根状茎可入药。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文意贯通的一项是

A. 华佗为其配方    受医药名家推崇     无数典籍传载

B. 华佗为其配方    被医药名家推崇     无数经典记录

C. 配方出自华佗    被医药名家推崇     无数典籍传载

D. 配方出自华佗    受医药名家推崇     无数经典记录

2.下面对文本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中的“元旦”又称作“元日”、“岁首”,是指传统春节的“初一”。

B. “屠苏酒”中的“屠”字与“杀鸡屠狗”中的“屠”字意义相同。

C. “得岁”中的“岁”是指“岁星”。“得岁”意思是为得到岁星的福祐。

D. 屠苏酒不仅有防疫疾病,使身体强健的功效,饮用顺序也符合中国礼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洛阳小伙到郑州打工,将包裹落在公交上。乘客捡到后交给车长,车长打开包裹查看失主联系方式,一张信纸出现在眼前:“给你钱,你不要,晚上放你包里了……儿子千万记住,在外干活安全第一,哪怕你不挣钱,全家只要你平安!”小伙子来找包裹,看到母亲的信和300元零花钱,在寒风中不停流泪。

网友对此事件纷纷发表看法,有人认为母亲可钦可敬,也有人认为母亲的做法不可取。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比较网友的两种不同看法,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图是关于“土豆翻身当主粮”的图画材料,请你阅读此图后,完成题目。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1)土豆能当主粮的优势有哪些?(不超过30字)

(2)土豆要进行推广,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不超过3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