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武生 张国平 剧团解散时,大家都心情沉重,女演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武生

张国平

剧团解散时,大家都心情沉重,女演员们掩面哭泣,男演员也多半躲在墙角抽闷烟,眼窝湿湿的。可侯三没哭,也不能哭。侯三演的是武生,都是铁打的角色。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英雄豪杰。

就不信,茄秧上也能吊死人?侯三发出一声感慨。侯三出门时拿走了一把刀,那把道具刀已陪伴他多年,每次提刀登台侯三便豪气满怀。侯三舍不下那把刀。

枝头的枯叶半死不活,秋天的气息已很浓了。侯三看渐渐远离了剧团,心里顿然虚了,虚得如团棉。其实侯三对未来也没底儿。

剧团虽属三流,演员们待遇也不高,但有它在毕竟是个寄托,现在突然散了,便仿佛一座靠山蓦然坍塌了。

侯三的老婆是一家超市的财务主管,自从她从收银员升为财务主管后,她的脸顿然肿得不行,对侯三指桑骂槐,剧团解散的事让她知道了,准又一阵狗血喷头。家不能回,侯三来到濮水河岸的草地上一躺,捧着刀唉声叹气。

太阳少气无力斜到西天,侯三挥刀砍了一阵树枝才慢慢把气消了。解散的事女人迟早会知道,得尽快找份工作,这样才能堵住她的嘴。理清了思路,侯三提刀回家。

哟,长出息了?想杀人呀?老婆看到侯三手里那把明闪闪的刀,口气里满是不屑。

我的祖奶奶,借八个胆我也不敢动你一指头啊。侯三说,刚接了一个新角色,拿回家练练。

练个屁!你看看你,有蹬三轮的挣钱多不?侯三被老婆一下噎住了。每提到钱,侯三便像撒气的皮球,再没舞台上那份豪情了。

去招聘市场,侯三看到一块牌子,顿时兴奋了,牌子上写:招聘保安。可人家不要侯三,说是专解决下岗职工的。侯三的剧团虽不算草班儿,但也未正式纳编,侯三没有下岗证。这时被人拍了一掌,侯三回头看到一个很阔的人正对他微笑。那人问,找工作?侯三点头。那人说,除了跟头你还会什么?侯三说,会武功。那人说,耍一套看看。侯三便打了一套拳,虎虎生风。

那人便说,就跟我干吧。不过是试用,试用期内这个数。那人伸两个指头。那人见侯三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就说,过了试用期,就是这个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侯三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优厚的待遇,笑得嘴角咧到了耳朵上。于是那人便成了侯三的老板。

老板让侯三当保镖,只站在门外,屁事没有。侯三见进出的人都很神秘,插嘴问,咱公司做啥生意?老板脸一沉说,别不懂规矩,在这里要有眼也无眼,有嘴也无嘴。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不看。该问的问,不该问的别问。

侯三忙闭嘴说,老板,我记住了。

有天老板让侯三坐他的车办事,还没到地方便被人截住,侯三迷迷糊糊被几个彪形大汉绑架了。侯三虽有些功夫,但恶虎难抵群狼,侯三被推进黑乎乎的地窖。

说,你们老板住哪里?怎么联系?侯三被打得遍体鳞伤,遭人盘问。侯三的嘴上像沾了封条,一个字也不说。反复多次,侯三死去活来,愣是没吐一个字。那帮人恼羞成怒,将侯三关在地窖里,一连三天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地窖里阴冷潮湿,侯三昏死过去。

侯三看到地窖口闪进一道亮光,朦胧中下来一个人。侯三吃惊,下来的是老板。侯三胆怯地说,你也被抓了?不是我说出去的。老板笑了,说,你小子够意思,安心养伤吧。侯三问,你怎么知道我被藏在这儿?老板说,以后你就明白了。

侯三几天便好了。那天侯三突然看到一个绑架他的人,才明白,原来是老板考验他。妈的!侯三咽了口吐沫。

这天侯三陪老板出门,老板一脚踏坏了一卖艺瞎子的二胡。瞎子死抱老板的腿不放,非让老板赔。老板很没面子,对侯三吼,踢翻他!侯三见瞎子可怜,便掏钱,却被老板打在地上。老板说,我是随便赔钱的人?踢翻他!一分钱也不给。侯三犹豫着不肯动手。

老板失望地过来拍侯三的肩膀,又掏出一沓钱说,你可以走了。为什么?侯三吃惊。老板说,你考试不合格。

妈的。侯三接过钱朝瞎子走去。侯三把钱塞在瞎子衣兜里,拍他肩膀说,伙计,拿着。

侯三转身离去,头仰的老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枝头的枯叶半死不活,秋天的气息已很浓了”这一环境描写烘托出侯三离别剧团的伤感之情及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B. 文中写道“妈的!侯三咽了口唾沫”,意在说明侯三此时的胆怯,明知自己受到老板非人的考验后丝毫不敢反抗。

C. “别不懂规矩,在这里要有眼也无眼,有嘴也无嘴”既传达出了老板希望侯三不要自惹麻烦之意,也表达了他对属下的关爱之情。

D. 小说结尾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侯三与老板对盲人的态度进行对比,衬托了老板的冷酷无情,使读者增添了对盲人不幸的同情。

2.请简要分析侯三的形象特点。

3.小说叙写了侯三回家受到媳妇的奚落这一情节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A 2.①坚强,刚毅,当他下岗时,当他面对绑架者的殴打时,他都独自承受。②忍辱负重:面对媳妇的无理奚落。面对老板不合情理的考验,他选择了忍让。③善良,有正义感。他不顾自身处境,拒绝了老板的要求,并将钱给了盲人。 3.①将无钱受到媳妇的奚落时的忍耐与结尾将钱给了盲人后,头仰得老高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侯三的形象,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受到媳妇的奚落,侯三急忙出外寻找工作,才使得下文的老板考验的情节合乎情理。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胆怯”“丝毫不敢抗争”不当,结合上下文来看,此处已反映出侯三对老板的不信任感到不满,但为了工作他忍了下来,表现出侯三的忍辱负重。C项“也表达出他对下属的关爱之情”不当,是对下属的提防和不信任。D项“使读者增添了对盲人不幸的同情”不当,结尾通过老板与侯三对盲人态度的对比,突出了侯三有情有义有正义感的特点。 2.试题分析:下岗时不想告诉妻子,一个人承担,被绑架后面对殴打,不说出老板名字,表现出坚强刚毅的性格特点;媳妇颐指气使,奚落讥讽,他都不去计较,无故被老板找人殴打考验,他都承受了下来,不去理论,这些都表现出侯三遇事能够忍让,具有忍辱负重的性格特点;结尾面对被欺负的盲人,侯三没有按老板的要求做,致使自己丢了工作,可他“头仰的老高”,还把钱给了盲人,表明侯三是一个有正义感有同情心善良的人。 点睛: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考查小说主人公侯三的形象特点,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找出有关侯三言行的内容,然后分条概括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要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角度思考。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侯三回家受到媳妇奚落是因为没有钱,媳妇说话不留情面,然而侯三似乎并不敢得罪媳妇,忍气吞声,这就与后文侯三将一沓钱都给了盲人形成了对比,使侯三善良、有正义感的形象特点更加突出了。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正是因为媳妇的奚落,侯三才更坚定地去找工作,才会有后来的故事发生,所以媳妇奚落侯三的情节在整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徽因(节选)

一九二〇年春天,林长民赴英国讲学,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其父去伦敦读书。这一次远行让林徽因从此走上新的人生历程,也意味着她行将彻底地告别青涩的少女时代。

自从徽因随父亲离开中国之后,就同他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行。看过了法国巴黎的浪漫风情,去过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领略过欧洲城堡建筑的艺术与华丽,徽因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宽大,她被异国风情那些无以言说的美丽彻底征服了。原以为世间熙攘繁华莫过如此,山只是山,水也只是水,人亦只是人。可当林徽因赏阅过各国不同的风物人情,参观过风格迥异的建筑之后,她就再也不能停止对建筑业的追求。

游览各国,林徽因体会最深的就是建筑震撼心灵的力量。一直惊叹造物主是何等的神奇,可以将自然山水装扮得那般圣洁和至美。平日里,我们总是太沉迷于繁琐的名利,而忽略了人生除了浮名还有太多的美好值得留恋。比如世间旖旎的风光,万古不变的青山,滔滔不尽的江水。这种干净、这种大美,成了每个人心中至高的信仰,搁在最神圣的角落,不轻易与人言说。

后来,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两个人一起攻读建筑学,相濡以沫走过风雨人生。读过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人,或许都会以为,林徽因应该是个诗情柔弱的女子。在她生命中,爱情应该高过事业。然而,她竟是一个高旷女子,她执著于事业,觉得事业的成就远比小儿女的情感要豁达。所以她将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给了事业,哪怕到最后病痛缠身,亦不曾有过丝毫的放弃。面对感情,她却多了一份清醒。

一九二○年九月,林徽因以优异成绩考入圣玛莉学院学习。在英国,林徽因也经常加入到父亲的各种应酬中,她以女主人的角色接待许多文化名流,这对于她后来的文字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她不是普通的小家碧玉,在屋里翻读几本书,就开始闭门造车。她领略过名山大川,结识过许多著名史家学者,所以她在文坛上的起步高于其他女作家。

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垂柳柔柔的枝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

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一些城市。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觉察,那无边青青的碧草、潺潺奔涌的流水、窈窕玲珑的睡莲、明艳灿烂的朝晖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

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根据白落梅《林徽因》、张清平《林徽因传》编写)

【相关链接】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曾参与国徽设计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林徽因离开中国后,跟随父亲到法国、德国等地旅游,领略了异国独特的风光,参观了各国风格迥异的建筑。

B. 林徽因一生热爱建筑学,常与作为建筑师的女房东一起去写生、作画,从而懂得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

C. 小时候林徽因在祖父家看许多宋元名家山水画时,不明白画上山川那么大而房屋与人物那么小的原因,从而对建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D. 林徽因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我国第一位著名女性建筑学家,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林徽因跟随其父远行去伦敦读书而让她从此走上新的人生历程,这也意味着她行将彻底地告别青涩的少女时代。

B. 林徽因游览各国期间,体会最深的就是建筑震撼心灵的力量,建筑师将山水装饰得如此圣洁和至美,常令她惊叹。

C. 林徽因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表现出她诗情柔弱的一面,在生活中,她却执着于事业,并不看重儿女私情,对感情始终保持清醒。

D. 林徽因经常参与父亲的各种应酬,领略过名山大川,结识过许多著名史家学者,因而她在文坛上的起步高于其他女作家。

E. 剑桥一带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对林徽因影响很大,在这里,她感受到皇家教堂散发的宁静、优雅的气息,领略了美丽的风景。

3.结合文本内容归纳林徽因建筑上取得的成就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工程遗存反映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考古学是显微镜,能够观察历史遗留的微痕;考古学也是望远镜,能够探测历史发展的长河。通过考古学,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而成为信史。然而,考古发现显示,中华文明形成的实际年代极有可能比目前流行的五千年说还要久远,年代早于夏代的“龙山”和“仰韶”时期同样有着波澜壮阔的文明发展大潮,尽管缺少文献支撑,可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大工程遗存却放射出只有文明时代才能拥有的夺目光辉。比如,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里,有着周长近2000米、宽10余米、深4米环壕拱卫的中心聚落;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类似的大工程遗存还有不少,它们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综合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是难以完成的。这种强大的号召能力、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

古礼体系揭示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那些与大工程形影相随的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都不是普通民间行为的结果,而是古礼仪式的物质遗存。礼制的凝聚力、感召力激励着早期先民艰苦奋斗,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文明。这些史实已经并不断被中国考古学所揭示。古礼在距今6000年前后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有多个类型:杨官寨遗址反映的是“彩旗飘飘,仪礼草创”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址讲述的是红山文化的“庙坛玉佩,祭祀神话”,良渚遗址展示的是“仪式道具,傩礼崇拜”的良渚文化。那个时期,纯粹的自然神已经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分别祭祀,与殷墟卜辞记述的情况大体相同。

国家起源和演进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些故事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其中交战双方正是中华古代文明中的联盟。先秦文献关于早期中国盟誓制度的记载几乎可以信手拈来。在考古发掘中,山西侯马与河南温县都曾发掘出盟誓遗存。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从陕西高陵杨官寨到辽宁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渚,是彩陶瑞玉交相辉映的古礼成熟时代,是文明进程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代。此后,黄河、长江流域在距今5000年后进入酒礼时代,联盟集团的规模更加庞大,邦国社会已然成型。再到后来的夏代,由于盟主世袭制颠覆了联合结盟的初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国出现于历史舞台。从古国、邦国到王国,中华文明的农耕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礼仪传统传承有序、精神观念逐步趋同。

(摘自卜工《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考古学,我们既可以观察历史遗留的细微痕迹,也可以探测历史发展的长河,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B. 中华文明形成的年代可能比五千年更久远,虽然已有的文献资料不足以支撑,但从大工程遗存中可以找到文献佐证。

C.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里的环壕拱卫中心聚落、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的水利工程系统等放射出文明时代的夺目光辉。

D. 古代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往往与大工程遗存相连在一起,它们是古礼仪式的物质遗存,而不是普通民间的行为结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那些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的大工程遗存体现了当时社会严密的组织体系、综合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B. 古礼在距今6000年前后就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此时纯粹的自然神已经被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分别祭祀。

C. 先秦文献记载了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早期中国联盟之间战争的故事,体现中华古代文明中的联盟制度。

D. 距今5000年后,黄河、长江流域进入酒礼时代,出现了更大规模的联盟集团,邦国社会已经成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A. 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已经成熟。

B. 杨官寨遗址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红山文化、良渚遗址的良渚文化体现出中国古礼体系具有多个类型。

C. 通过考古学研究发现,从陕西高陵杨官寨到辽宁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渚,这些遗址表明文明进程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D. 夏代盟主世袭制颠覆了联合结盟的初衷,邦国社会退出历史舞台,天下皆为“王土”“王臣”的王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是一首很有意蕴的诗,从这首诗中,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受。

根据你读这首诗的体会,选好角度,联系实际,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长期以来,①_____是在世界的认同中,②_____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特色的。③_____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④_____人文情怀,⑤_____在书法中获得了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⑥_____可以说,在中国众多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A

不管

还是

因此

/

所以

B

尽管

/

甚至

因此

C

无论

还是

/

乃至

甚至

D

不仅

而且

因而

以及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期待“五四的火炬”再次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注入青春的能量,激励新时代的广大青年,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新的青春乐章。

B. 每一件青铜器如果说都铭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那么青铜器修复工作便是将这些破碎的记忆重新拼补起来。

C. 莫言的小说,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以及对有尊严的,轰轰烈烈的生活的憧憬。这两个主题也是我们阅读莫言小说,走进他的文学世界的钥匙。

D.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中国读者还比较陌生,但她以丰富多元的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丰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