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

②百米决赛开始了,我们班的运动员一马当先冲在了前面,顿时同学们沸反盈天,用整齐响亮的口号为他们加油助威。

③“‘镇水神兽’被挖引发四川暴雨成灾”的言论在网上流传,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相关专家,专家表示,这样的说法纯属不经之谈

④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⑤在《竹竿舞》《壮族婚礼》节目互动环节中,很多观众蠢蠢欲动,希望亲自体验中国传统民俗,现场沉浸在一片欢歌笑语中。

⑥人才选择去环境好、待遇高的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无可非议,这促使我们做好留住人才的体制改革,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①③⑥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畏葸”见课文《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注解;使用正确。②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见课文《祝福》的注解),与句中“整齐”相矛盾;③不经之谈: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见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注解)使用正确。④少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不更事”见课文《祝福》》的注解);⑤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含贬义。用在此句感情色彩不当,可改为“跃跃欲试”;⑥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使用恰当。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比如“蠢蠢欲动”属于贬义词,这与句中整体的感情色彩不合。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比如“沸反盈天”,成语本身形容人声喧嚣杂乱,但句中说“整齐”,故矛盾;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2)李白《蜀道难》中直接描写剑阁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

(3)杜甫《登高》中道出诗人郁积心中的凄苦之情、难以排遣的国运之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暄风迟日春光闹

谢逸 (宋代)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①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注】①李白曾在《襄阳歌》中写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重酿未滤的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为春闺怨词。一开始词人用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春日冶游图景. “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暄、迟”二字,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 “春光闹” 化用北宋初期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 “葡萄水绿”是指河的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在水中,把水都染绿了。

D. “黛浅”眉间浅浅的黛色,意味着残妆未整,“花影”由廊外移入“廊腰”,可见女主人公花下对月独酌已久。而喝闷酒最易醉人,看她已不胜酒力,面泛红潮了。如此复杂的心绪,如此难状之情景,词人笔下表达得竟是如此轻灵。

E. 上阕写春游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写到“青山啼子规”,时间由白天推移到晚上。

2.这首词上阕写景很有特色,是如何描绘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濙,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皇太子监国南京,汉王为飞语谤太子。帝改濙官南京,因命廉之。濙至,密疏驰上监国七事,言太子诚敬孝谨无他,帝悦。

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转太子宾客,兼南京国子祭酒。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时国用渐广,濙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帝尝曲宴濙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景帝即位,进太子太傅。王文恶林聪,文致其罪,欲杀之。濙不肯署,遂称疾,数日不朝。帝使兴安问疾。对曰:“老臣本无疾,闻欲杀林聪,殊惊悸耳。”聪由是得释。

英宗复位,力疾入朝,遂求去。赐玺书、白金、楮币、袭衣,给驿,官其一子锦衣,世镇抚。濙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

                                          (选自 《明史•胡滢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B. 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C. 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D. 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 “迁”与文中的“授”“ 擢”“ 转”“ 进”都是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其中“迁”指贬官。

C. “北狩”,一是指到北方狩猎,二是指向北进军,三是指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文中采用的是第三个义项。

D. “中外”,在文中指朝廷内外或中央与地方的意思,此外该词还有“内心与外表” “中国和外国”等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濙忠于朝廷。他曾上书太子监国七事,据实陈奏;英宗北狩时他反对南迁,与于谦联合,使朝廷内外有了坚定的心志。

B. 胡濙备受器重。皇帝曾派他暗访建文帝的情况;太子监国时,汉王制造谣言诽谤太子,皇帝又派他查访此事;皇帝曾设宫中私宴宴请胡濙等人。

C. 胡濙德高望重。他年高德劭深受朝臣称赞,包括皇帝在内都对他敬重有加。

D. 胡濙屡任要职。他在将近60年的为官生涯中,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礼部左侍郎、太子太傅、太保等职。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濙不肯署,遂称疾,数日不朝。帝使兴安问疾。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厨师

帕乌斯托夫斯基

一七八六年一个冬天的傍晚,维也纳城郊的一间小木屋里,一位失明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几年前,这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了眼。从那时起,伯爵夫人的管家就让他住到这间岗棚里,偶然想起时才给他几个佛罗伦。

厨师和他女儿玛丽亚住在一起,她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小屋里全部家什只有一张床、几条瘸腿的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满是裂纹的瓷碟和玛丽亚的惟一财产——一架拨弦古钢琴。

玛丽亚给她临终的老父亲擦过身,穿上冰冷干净的衬衫,这时老人说:“我从来不喜欢神甫和修道士。我不能请牧师听忏悔,但是临终前我要净化一下我的心灵。”

“你到街上去,”老人又说,“把碰到的第一个人请到家里来,听取一个临终人的忏悔吧。我想谁也不会拒绝你的。”

街上空无一人。风把落叶刮得满街跑,昏暗的天空落下冰冷的雨点。

玛丽亚等了很久,才碰到一位陌生人。她用颤抖的声音向他转述了父亲的请求。

“好吧,”那人平静地说,“我虽然不是神甫,但没关系,走吧。”

他俩进到屋里。这个陌生人麻利地把凳子拉到床边,坐下来,俯下身,愉快地注视了一下临终人的面孔。

“您说吧!”他说,“也许我不是用上帝给予的权力,而是用我所从事的艺术的力量,让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轻松下来,并卸下您心灵上的重负。”

“我干了一辈子活儿,直到双目失明,”老人小声说,并把陌生人的一只手拉到自己身边。“干活儿的人是没工夫去犯罪的。我的妻子,她叫玛尔塔,她害上肺病以后,医生给她开了很多种珍贵的药品,还叮嘱要给她吃鲜奶油和无花果,喝滚热的红酒,我于是从杜恩伯爵夫人的一套茶具中偷了一只小小的金盘子,把它砸成碎块卖了。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心里很难过,我对女儿隐瞒了这件事,一直教育她,别人的东西一点也不要动。”

“伯爵夫人的仆人中有人为这事受到牵连吗?”陌生人问。

“我发誓,先生,绝对没有,”老人回答说,哭起来。“要是我知道黄金救不了我的玛尔塔,我怎么会去偷呢!”

“那好,约翰•梅耶,”陌生人说,把一只手放在老人失明的双眼上,“您在人们面前没有罪。您所做的,说不定还该算是您对爱情奉献的壮举。”

“阿门!”老人小声说。

“现在您告诉我您最后的心愿吧。”

“我希望有人能照顾玛丽亚。”

“这由我来做。您还希望什么呢?”

这时,即将逝去的老人忽然露出微笑,大声说:“我希望能再一次看见玛尔塔,像我年轻时看到她那样。我想看见太阳,看见这座古老的花园百花盛开的春天。”

“好吧,”陌生人说着站起来,走到拨弦古钢琴旁边,坐到钢琴前的凳子上。急促的琴声忽然从岗棚里飘散开来,仿佛千百颗玉珠散落到地上。“听吧,”陌生人说,“一边听,一边看。”

“我看见了,先生!”老人说着,从床上微微欠起身来。“我看见和玛尔塔相遇的那一天了,那天她由于难为情,打破了牛奶罐。那是冬天,在山里。天空像湛蓝的玻璃一样透明,玛尔塔笑了,她笑了。”陌生人弹奏着,一边看着黑洞洞的窗口。“现在呢?”他问,“您看见什么了吗?”

老人默默地谛听着。

“难道您没有看见,”陌生人一面弹奏,一面匆促地说,“夜由黑变蓝,之后由蓝变成蔚蓝吗?热融融的阳光已经从什么地方的上空投射下来,您家这些古树的树枝上已经绽开了白色的花朵。依我看,那是苹果树上的花。您看,第一道阳光已经投射到石砌的围墙上,把围墙晒热了,上边直冒热气。可能是浸透着融雪的青苔水气正在蒸发吧。天空变得更高,更蓝,更美了,鸟儿已经成群地从古老的维也纳上空往北飞去了。”

“这些我全都看见了,”老人喊道。老人倒在枕头上,急促地喘息起来,双手在被子上摸索。他气喘吁吁地说:“我像很多年前一样清楚地看到了一切。但是我不能不知道……你的名字就死去。名字!”“我叫沃尔夫康•亚马德•莫扎特,”陌生人回答说。玛丽亚离开床边,双膝几乎触到地,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深深施礼。

  当她直起腰来时,老人已经死了。窗外已是朝霞满天,洒满湿润雪花的花园沐浴在霞光中。

(节选自《帕乌斯托夫斯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作者在文中着力介绍老厨师家的全部家什,说明厨师家的贫困,为后文厨师因为妻子的缘故迫不得已偷主人家的金盘子做铺垫.同时还特别提到一架古钢琴,这为莫扎特为实现厨师的心愿弹钢琴做铺垫。

B. 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围绕一个卑微而自私的灵魂如何得到临终关怀而展开的,莫扎特的音乐让临死的老厨师感受到抚慰与温暖。

C. 小说巧妙设置悬念。文章一直没有对陌生人的身份进行说明,只是以陌生人睿智的语言和高超的弹琴技术令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直到末尾才在读者面前揭示出莫扎特这位大师,构思巧妙。

D. 莫扎特答应玛丽亚为老厨师弹琴,老厨师希望莫扎特能够照顾玛丽亚,他也答应了,这些都表现了莫扎特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E. 作品通过老厨师描绘听到琴声后看到的景象来直接表现莫扎特高超的弹琴技艺。

2.文章开篇交代故事发生在冬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老厨师形象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其庸先生:荷蕖发幽香 昭然历劫新

黄殿琴 孙维媛

很难用“某某家”来确切框定冯老的身份。如果说他是一个画家,那他的书法作品严谨而潇洒豪放,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书卷气;如果说是书画不分家,那他在诗词上也颇有建树;如果说诗书画本是一体,那他同时还是优秀的摄影家、戏曲评论家,甚至是一位探险家。他属于这些集合的交集,有人称他为“国学大师”,他却拜托媒体不要再用这样的称呼,并幽默地说,要是“大师”理解为“大学教师”,自己倒很符合。

而作为红学家的冯其庸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等专著20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近30年来,中国红学界几乎所有的重大活动都有他的功劳,比如说中国红学会的创立,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创立,《红楼梦学刊》的创立。就学术研究本身,冯其庸对曹雪芹的生平、家事、祖籍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对《红楼梦》思想内容的研究,也卓有成就。

冯老回忆说:“中学有一位范先生叫我读《红楼梦》,我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觉得婆婆妈妈。我喜欢《三国演义》、《水浒》,看这个觉得没劲。”那时候冯其庸19岁,年少的他热爱读书,却和《红楼梦》擦肩而过,直到过了而立之年才与红楼再续前缘。1954年,冯其庸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正好赶上批判新红学派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运动。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冯其庸不得不重新读起《红楼梦》。这一看,就再没放下。一本书如同一个人,认识与熟悉以至于了解一个人都不难,而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却是不易之事,但如果你和他有着相似的经历,彼此之间心灵就有了契口。

真正让冯其庸与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产生共鸣的,是在抄写《红楼梦》以后。“文革”一开始,冯其庸被打倒。他怕红卫兵抄家把书抄走,就偷偷抄了一本《红楼梦》保留下来。这项抄书工程是秘密进行的,每天夜静人深后,冯先生就挑灯夜战,每次抄几个小时,抄不动了就睡觉,第二天再去挨批。整整一年,冯其庸按照《红楼梦》的原行原页,用朱墨两色抄成,一共16本,终于在1970年下放前抄完了。在那个雨夜,冯其庸在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又赋诗一首:“《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这些经历也让冯其庸先生对曾经觉得没劲的《红楼梦》有了新的认识。他说:“《红楼梦》实际上是写一个人的人生。这个人生的遭遇啊,你了解曹雪芹一家的遭遇就知道了,《红楼梦》实在是辛酸得很。等到经历了这一场‘浩劫’以后再看《红楼梦》,觉得《红楼梦》写了多少他个人的辛酸,尤其他隐蔽写的,当初看不出来,后来慢慢看史料以后慢慢地懂了。”

冯其庸先生研究《红楼梦》从研究曹雪芹家世入手,基本方法是用古文献结合地面调查、地下发掘。他对《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考证,找到了大批有关曹家的早期信史,从而对曹雪芹的祖籍也得出了确凿无疑的以信史和实物为根据的新的结论,这就是辽宁的辽阳。对《石头记》早期抄本的研究是另一个重点,他深入研究,发现了己卯本避“祥”、“晓”两字的讳,从而考出了它是怡亲王允祥和弘晓家的抄本。由于怡亲王府抄本由曹雪芹原稿直接抄录,己卯本等于是保存了《石头记》原貌。而冯其庸在研究中发现了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的珍贵价值得以揭示。由此冯其庸完成了《论庚辰本》一书,这是最早的一本系统研究己卯本与庚辰本关系的学术专著。

冯其庸,涉足领域之广、造诣之深,后学难望其项背。没有肝胆人生,哪有血泪文章?只有把今天铸成青铜才无愧那一沓厚厚的历史,冯老就是这样做的。   

相关链接:

①其庸192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困家庭,少时因家贫多次失学,但于放羊种地之余不忘读书。后来由中学教师奉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这也得益于他喜欢读书的习惯。

(摘自《百度百科》)

②冯其庸在一篇评析曹雪芹生平的文章中说:“在我看来,曹家的飞黄腾达,宾客盈门,固然是对曹雪芹的培养,而曹家的衰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培养’。”同理,冯其庸遭受的苦难,何尝不是造物主按照特定的意志在对他精雕细镂?  

                                                     (摘自卞毓方《京东瓜饭楼》)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本选材详略得当,详写了冯其庸对《红楼梦》的研究及成就,略写了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为读者展现了一位既专又博的大师形象。

B. 冯其庸,涉足领域广泛,于绘画书法诗词摄影戏曲评论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且为人谦逊,曾拜托媒体不要称他为“国学大师”。

C. 而作为红学家,冯其庸在曹雪芹的祖籍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他以信史和实物为根据,得出了曹雪芹的祖籍是辽阳的结论。

D. 《石头记》己卯本直接抄录曹雪芹原稿,保存了《石头记》原貌,而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无疑是珍贵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冯其庸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时,为了帮助身陷批判新红学派唯心主义思想运动的胡适,冯其庸不得不重新对《红楼梦》进行研究。

B. 冯其庸不仅在理论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还积极参与红学界的重大活动,比如说中国红学会就是他一手创办的。

C. 中学时代的冯其庸,缺乏人生阅历,没能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看不出他隐含的个人辛酸,与《红楼梦》擦肩而过。

D. 人们称冯其庸为“国学大师”,是因为他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很难用“某某家”来确切框定冯老的身份。

E. “文革”时,冯其庸怕红卫兵抄家把书抄走,就偷偷抄一本《红楼梦》保留下来,在秘密抄写《红楼梦》后,他对《红楼梦》产生了共鸣,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3.“冯其庸遭受的苦难,何尝不是造物主按照特定的意志在对他精雕细镂?”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