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新葫芦兄弟》遭差评引发的思考 毛建国 国产动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新葫芦兄弟》遭差评引发的思考

毛建国

国产动画片《新葫芦兄弟》自7月11日上线以来,网友一直吐槽不断,纷纷称其“糟蹋经典”“毁童年”。在豆瓣网上,网友给出的评分仅为3.7分。不过,相较于网友的差评,出品方的态度更值得玩味。从“一部拍给小朋友看的动画片,为什么要迎合80后的口味”这句话中,大致可以了解出品方的态度。这也引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动画片到底应不应该考虑成年人的口味?

《新葫芦兄弟》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合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网友的吐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造型上,从中国风变成了日版萌娃;剧情上,爷爷变成了土地公公,会法术,还像唐僧一样啰唆;语言上,使用了“吓死宝宝了”等较多网络流行语。很多孩子可能连上网打字发表评价都做不到,可以看出,这些吐槽多是成年人发出来的。可是,出品方真调查过,孩子喜欢什么动画片吗?

不必讳言,现行的中国动画存在“甘蔗两头不甜”的情况。一方面,很多动画出品方把目标受众锁定于儿童群体,忽视了成年人的感受,一些动画甚至没有过硬的故事,穿帮画面比比皆是,让成年人极其不爽;另一方面,很多动画出品方在研究儿童心理上远远不够,不能说真正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动画片没有,最起码不多。看起来现在有一些国产动画片很受欢迎,其实这是无奈的选择。哪些动画片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电视台决定的,它取决于电视台播什么以及播出的频次。

之所以把“成年人口味”作为一个命题抛出来,不仅是因为成年人也有观看动画的需求,而且是因为成年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动画的打开方式,决定着孩子看什么。有统计表明,虽然《新葫芦兄弟》的主创团队将该片的主要观众定为7~11岁的小学年龄段儿童,但事实上,真正的儿童观众只占不到五分之一,大多数的观众其实还是成年人。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在观看人群上本就应该跨界,比如《猫与老鼠》这些经典片,就是“老少通吃”。更何况,很多80后已经为人父母,他们决定着自己的孩子能不能看、看多长时间。既然如此,又怎么能不在乎80后的感受呢?

相比较而言,研究儿童心理远比研究成年人心理复杂和艰难得多,怕只怕既研究不了儿童心理,又不去研究成年人心理。从这个视角来看,有必要强调一点,动画片不能缺少成年人视角。

想拍出一部叫座的动画片,确实不容易;在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之间找到平衡,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就现实而言,我们最怕的是出品方既不研究儿童心理,也不研究成人思维,只是把精力用在公关和宣传上。至此可以回答,儿童动画该不该考虑成人口味?识者自有答案。

《人民日报》(2016年08月2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文中举“《猫与老鼠》”这部动画片的例子作用何在?

3.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动画片应该考虑成年人的口味的理由

 

1.首先由《新葫芦兄弟》遭差评引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动画片到底应不应该考虑成年人的口味?;其次分析了遭差评的原因,以及现行的中国动画片缺乏对儿童和成年人的心理研究;最后指出儿童动画该不该考虑成人口味,识者自有答案。 2.文中举《猫与老鼠》这部动画片的例子,来证明“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在观看人群上本就应该跨界”的观点;用它和中国动画片对比,说明中国动画片应该考虑成年人的口味。《猫与老鼠》是世界经典动画片,这样的例子使说理更有说服力。 3.成年人有观看动画的需求,动画片大多数的观众是成年人;成年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动画的打开方式,决定着孩子看什么(决定着自己的孩子能不能看、看多长时间)。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是概括和理解文意的一道试题,注意本文是一篇论述性的文本,要理清论述的思路,首先由《新葫芦兄弟》遭差评引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动画片到底应不应该考虑成年人的口味?;其次分析了遭差评的原因,以及现行的中国动画片缺乏对儿童和成年人的心理研究;最后指出儿童动画该不该考虑成人口味,识者自有答案。 点睛:论述性文本的论述的思路是围绕一个问题为中心,接下来展开对中心问题的分步论述,所以作答这类问题要把握住作者的行文的思路。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写法上的问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准确分析其作用,文中举《猫与老鼠》这部动画片的例子,来证明“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在观看人群上本就应该跨界”的观点;用它和中国动画片对比,说明中国动画片应该考虑成年人的口味。《猫与老鼠》是世界经典动画片,这样的例子使说理更有说服力。 3.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意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题干的要求,理解文中的内容加以作答本题,成年人有观看动画的需求,动画片大多数的观众是成年人;成年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动画的打开方式,决定着孩子看什么(决定着自己的孩子能不能看、看多长时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担个日头回家

帕蒂古丽

我和弟弟抬着一塑料桶柴油,追着日头往西边赶。日头矮矮的,从弟弟的棉帽上,滚到他窄溜溜的肩上。

赶累了,弟弟蹲下来,把担子的一头撂在雪地上。日头从弟弟斜下去的担子那头,滚到了雪丘背后,像一个茸茸的毛线球,被几棵野柳拦住,在野柳枝挂了一下,就一骨碌扎进了雪窝子里,拦也拦不住。

家里的油灯,已经有几个月不亮了,就等着柴油点灯。

桶底最后一点柴油,被爹爹滴进了马灯里,只在夜里去羊圈看分娩的母羊时,才点一小会儿,然后又很快地被爹爹吹灭。他说,夜里没有了煤油灯,就等于没有了眼睛。

我们在太阳收回洒在雪窝子里的最后一点碎光前,抢着走完了一半的路程。弟弟回头朝我看了一眼,撂下担子的那头说:“姐,我的腿累累的,没有力气。”他乞求地把眼光投向不远处一丛灰白色的树窝子,那里是魏家庄。

爹爹带着我和弟弟住过魏家庄魏皮匠家。我给弟弟打气:“我们晚上就住到魏皮匠,再加把劲!”弟弟使劲点点头,然后蹲下身去,抬起了柴油桶。

迎接我们的是魏皮匠家的狗,它叫了几声,过来嗅嗅我和弟弟,围着柴油桶转了一圈,甩甩尾巴走开了。

魏皮匠最小的儿子七哥一掀棉门帘走出来,从屋内带出一股热热的雾气,我闻得出那时揪面的葱蒜味道。魏皮匠家装了电灯,照得屋里明晃晃的,像是白天。

吃饱了肚子,弟弟央求魏老九:“夜里我们到院子里捉迷藏。”

魏老九笑笑,摸摸弟弟的头:“捉迷藏鞋子会湿掉,明天一早就赶不成路了。”

魏老九打开了一个电匣子,里面黑白的小人都是活动的,会唱会跳。我们对着那些个活动的小人傻坐了半个晚上。

夜里弟弟爬进了被窝还在嘟哝:“黑匣子那么好看,难怪七哥不跟我们捉迷藏。”

我拍拍弟弟的脑袋:“睡一觉,日头就出来了”。

早上睁开眼睛,日头明晃晃地趴在窗户上,探着头在催我们上路。

魏老九已经从锅里捡出热腾腾的玉米面馒头端到桌上。我和弟弟抹了把脸,一人捧了一个热馒头,就去找昨晚放在门背后抬柴油的木担子。魏老九冲我们笑笑,自个儿提起柴油桶子,一掀门帘,大步跨到了院子里。

我提了担子,拉着弟弟,一路追着魏老九在雪地里踩出的大脚窝跑。等我和弟弟把馒头丢进了肚子,魏老九的身影在很远的地方晃动着,只有一个小麻雀那么大。

我们在一片坟地里追上了魏老九。他立在坟地中间的雪路上等我们,见我们呼着热腾腾的白哈气跑上来,就弓下身子冲我们笑。

“过了那片坟地就是运河,从结冰的运河上走过去,大梁坡村就不远了”。顺着魏老九手指的地方看过去,能看村口的那棵老榆树。

魏老九停在原地不走了,他看着我们抬着油桶走出坟地老远,还立在坟地中间朝这边招手。直到我们下了运河堤坝,从冰面上一边走一边滑到了对岸,魏老九的影子才往回去的方向慢慢移动。

弟弟说:“七哥有小匣子,就不捉迷藏了,鞋子也不会湿掉了。姐姐,我喜欢鞋子湿掉,夜里爹爹帮着我们烤。”其实我心里头也这么想,弟弟走在前面,看不见我点头。

“姐姐,昨个天黑我们经过了那个坟地了吗?”

“黑地有黑地的好处,黑地里,坟头也只是些矮矮的雪丘,没啥了不起。”我哄弟弟。

弟弟说:“我们朝着村庄走,日头也跟着我们回大梁坡,姐姐,日头肯定欢喜呆在大梁坡,不欢喜呆在魏家庄。”

“嗯。昨天我们快走到魏家庄,日头就藏进雪地里了。魏家庄有电灯,我们村没有,我们村有日头就行。”我应着声,换了个肩膀,日头从担子的左边移到了右边。

“对,日头出来,我们就去放羊,等日头睡了,我们就捉迷藏。”弟弟在前面看着那棵老榆树一路小跑。

我在后面护着柴油桶,它是我们担在担子上的日头,我生怕弟弟把它摇落了。

我跟弟弟说:“走稳了,咱们把日头担回家去。”

弟弟把小肩耸得高高的,冻得通红的手一甩一甩的。我在后面嘻嘻地笑,日头在担子上也乐得一颠一颠的。

(有删改)

1.请分析第二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2.文章使用了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请你说说它的作用。

3.文中多次提到“捉迷藏”,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 “日头”的丰富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各抱地势,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6)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7)____________,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咏雪

姚合

愁云残腊下阳台,混却乾坤六出开。

与月交光呈瑞色,共花争艳傍寒梅。

飞随郢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回。

其那①知音不相见,剡溪乘兴为君来。②

注:①其那,其奈。②《世说新语笺疏》,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试以本诗为例,说说姚合诗歌“刻画景物亦较琐细”的特点。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蕴含了怎样的意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生三子,子兴其仲出。始生,郭公卜之吉。及长,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至正十二年春,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太祖往从之。门者疑其谍,执以告子兴。子兴奇太祖状貌,解缚与语,收帐下。为十夫长,数从战有功。子兴喜,其次妻小张夫人亦指目太祖曰:“此异人也。”乃妻以所抚马公女,是为孝慈高皇后。

始,子兴同起事者孙德崖等四人,与子兴而五,各称元帅不相下。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子兴不能从也。

元师破徐州,徐帅彭大、赵均用帅余众奔濠。德崖等以其故盗魁有名,乃共推奉之,使居己上。大有智数,子兴与相厚而薄均用。于是德崖等谮诸均用曰:“子兴知有彭将军耳,不知有将军也。”均用怒,乘间执子兴,幽诸德崖家。太祖自他部归,大惊,急帅子兴二子诉于大。大曰:“吾在,孰敢鱼肉而翁者!”与太祖偕诣德崖家,破械出子兴,挟之归。元师围濠州,乃释故憾,共城守五阅月。围解,大、均用皆自称王,而子兴及德崖等为元帅如故。未几,大死,子早住领其众。均用专狠益甚,挟子兴攻盱眙、泗州,将害之。太祖已取滁,乃遣人说均用曰:“大王穷迫时,郭公开门延纳,德至厚也。大王不能报,反听细人言图之,自剪羽翼,失豪杰心,窃为大王不取。且其部曲犹众,杀之得无悔乎?”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乃将其所部万余就太祖于滁。

(节选自《明史·郭子兴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所抚马公女                  妻:给……做妻子

B. 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              视事:惹事

C. 乘间执子兴,幽德崖家            诸:之于

D. 大王穷迫时,郭公开门纳          延:引进,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必为所制                    项王瞋目而叱

B. 子兴是多家居不视事            往恐不听,必当傻之,是泣耳

C. 四人者粗戆,日剽掠            盖聂怒目之

D. 孝慈高皇后                 吾尝鲍叔谋事而更贫穷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

(2)有智数,子兴与相厚而薄均用

(3)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史记》

(4)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史记》

4.简述郭子兴两次从赵均用手中脱险的原因。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横线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                            。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①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

②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

③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

④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

⑤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

A. ①④②⑤③    B. ②③⑤①④    C. ①④⑤②③    D. ②⑤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