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0岁...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

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例文 题目:行为与位置,相互影响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都在阅读,而在普通舱侯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这种现象不免引起人们的思考,人的行为与位置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首先,说位置影响了行为。在安静的图书馆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就连翻书声都很轻,大家都在阅读,图书馆里鸦雀无声。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下刚刚进入图书馆的人也会闭上嘴巴,轻声慢步的走进来找他想看的书。在这种比较好的环境下,很少有人愿意让自己成为异类与他人不同。所以,哪怕不习惯也会让自己融入进去眼前的环境,这说明位置影响人们的行为。 后说,行为也会影响位置。社会分为不同阶层,而这阶层的划分正是由我们的行为所决定的。爱学习肯吃苦的人考上了好大学,以后就有了一份好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有了高收入。他所处的阶层肯定与高考落榜没有工作的人不一样。当初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有的人有毅力肯学习,有的人贪玩游戏人生。因此,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行为便影响了人的不同位置,也就会有不同的人生。 统而言之,行为与位置是互相影响的。不同行为的人有不同的位置,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的行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八个字便直白的说明了这种关系。 再说,位置行为互相转化。行为与位置的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毛泽东年轻时有意在闹市中读书,他并没有因外界的喧嚣而改变自己专注的行为,所以当我们所处这种不良位置时,一定要坚定自己的行为,不要为其所变,要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相反,国外有一知名大学的一位教授,其人学识渊博,在学术上取得较好的成就,但他经常辱骂学生,上课时常迟到或者接听电话。最终也被该校辞退。这说明在良好位置上的人并不一定就会拥有好的行为。我们不要因为位置的优越而忘了自己的身份,因而得意忘形。 所以,我们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不甘沉沦,心中有信念有信仰,并为实现目标努力拼搏,增加正能量,积极向上,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朋友,如果你现在身处一个好的位置,请你更加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让你变得更加优秀吧。即使有缺点和毛病,也不可怕,从现在就开始改变自己,为自己提升到一个优秀的位置,那里有更多的更优秀的人才,用正能量感染着你,带你一同进步。 【点评】 1.题目“行为与位置,相互影响”,能够深入地挖掘材料,准确地立意,拟题精准。 2.本文分三个小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抓住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事例,正反对比,深刻地阐述了行为与位置的辩证关系。特别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给那些具有缺点的人改正错误,带来希望,给那些正在优秀位置的人以极大的鼓舞鞭策。 3.论述过程中有特点。每段论述,正反对比之后,都有一段专门的论述。“统而言之”、“ 所以”使上文的论述更加深刻,结构更加严谨。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材料作文,格式是材料+要求。材料从飞机及机场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问题具有思辨性。 “行为”词典解释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活动”,写作时,“行为”可以引申,可以具体化,如“勤奋苦读”是行为,“踏实苦干”是行为,“执着追求”是行为,“在困难面前毫不屈服”是行为;反之,“懈怠懒散”是行为,“萎靡不振”“自暴自弃”亦是行为。“位置” 词典解释为“(1)所在或所占的地方;(2)地位。”从材料中看,正因为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所以他们分别处于“头等舱”“公务舱”“经济舱”,由此,写作时,“位置”可以理解为人的社会地位、人的生命价值以及社会的评价等。 就这道作文题的“立意”看,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行为影响了位置 意思是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改变甚至决定他的位置、成就、社会评价等。 二、位置影响了行为 意思是当一个人身处其位、身处其境时,会影响他做事的方式及行为,正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三、从辩证的角度考虑,位置与行为相互影响。 所选立意属于以上三种情况之一的都是切合题意的较佳立意;如果所写内容只涉及“行为”或“位置” 的一个方面,却没有涉及“行为”“位置”的关系的,属于基本合题;如果所写内容与材料毫无关系另起炉灶的,则属于跑题。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从在飞机上的不同舱别和自己的习惯的之间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     市

                张瑞明

早市八点钟散,街对面的姑娘微笑着向我摆手,蹬着三轮走了。烤白薯三块钱一个,从她摊位的顾客看,除去她自己吃的一个,再除去她送我的一个,我能大概判断她挣了多少钱。

可她不知道我挣了多少钱。她专心致志地烤白薯,没在意有多少人从我面前走过,有多少人在我面前的瓷盆里扔钱。瓷盆里大大小小的票子,加上钢镚,有一百多,我的利润应该是她的几倍!

我在她对面摆摊整一个月了,挣的钱足够买一车皮白薯。一个月,我吃了她三十个白薯。开始几天,我给她钱,她对我摆着手微笑,后来,我就不再客气。

她再忙也忘不了来送早餐。她用草纸包着一个热气腾腾的白薯,从熙熙攘攘的街道穿插过来,左躲右闪走向我。她的身材匀称丰满,一头乌发在晨曦中摆动,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眼睛亮得让我心慌。她不想打断我的弹唱,躬身把白薯放到瓷盆里,对我点点头,示意结束这一曲后就赶快吃。一曲弹完,我放下吉他,去瓷盆里拿起白薯,白薯的温度刚好,不冷不烫。

我吃白薯时就望着街对面,视线被来往的车流人流切割成秋天的麦子,三轮车后面那个身影一帧一帧播放,在雾气里缥缈成一幅水墨。

街对面那个小伙太可怜了,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双腿。他坐在轮椅里弹吉他的姿势很酷,他的歌声也一定很美。只是他最近的头发太长了,已经垂到了下巴。他的鼻梁那么高,眼睛那么亮,他干吗要在脸上抹上锅灰呢?他如果能够站立起来该多好,一定会有很多姑娘愿意嫁给他。

他从早上五点一直唱到八点,一定很累吧?还好,他可以吃到我送的早餐。他吃白薯的样子好可爱,双手捧着放到嘴边,两眼直视过来,像是兔子吃草。哦,一小块白薯从他的唇边掉到他的膝盖上了,他捡起来放到嘴里。那条牛仔裤至少一个月没洗了吧?那块白薯一定粘上了灰尘。

轮椅边那块木牌上,写明他悲惨的命运,他父母双亡,举目无亲,是车祸夺去他的双腿。我想,那条污秽不堪的牛仔裤里,装着的该是一对假肢吧。裤腿很长,一直盖住鞋面,僵硬地撑着吉他。

又是一个美妙的黎明,日头还在睡着,我能感觉到是个晴天,蓝悠悠的空中没有一丝云彩。五点的街上还没怎么上人,两边的马路牙子上,商贩叮叮当当摆列着商品。她来得比往日早,我的瓷盆刚摆好,她就烤熟了一个白薯。

她左手托着白薯,右手提着一个纸袋,迈开脚步向我走来。她把发烫的白薯放到瓷盆里,从袋子里取出一把剪刀。她绕到我的背后,纤细的手指捏住我一缕头发。我双手捂住头顶,示意她不要剪掉我的头发。那头乱纷纷的长发,如同脸上的锅灰一样,是我增加利润的手段。

她掰开我的双手,左手摁住我的后脑,右手的剪刀麻利地一开一合。耳边响起咔嚓咔嚓的响声,像是春蚕噬桑,毡片般的灰发一缕缕飘落在两只金属轮子下。不到十分钟,就有空气在头皮间流通,一片舒经活血的板寸顶在我的五官上方。

她拿着剪刀满足地走了,把那个纸袋留在轮椅边。纸袋里装着一条折叠整齐的蓝色牛仔裤,布料还透着商场的味道,我看出裤子是男式的。我举着裤子向对面摆动,她微笑着摇摇手,又指了指我的下身。

他终于回归本色,褪去了肮脏的外壳。那条裤子的腰肥和裤长正合适,在两只轮子中间笔挺地支撑住地面,膝盖上托着的吉他也有了神采。他的头一定洗过了,板寸在一轮新的朝阳下闪着乌黑的光亮。他那褪去锅灰的脸好白净啊,没有一条皱纹,没有一粒斑点。

他吃白薯的姿势换了,右手捏住白薯,左手一点点剥皮,剥出一点蛋黄色,就慢慢举到唇边,咬下来含在嘴里,然后把紫红色拿开,闭着嘴唇咀嚼。优雅的吃相,再没有白薯渣掉到膝盖上。

我没收他的裤子钱,我把白薯放到那个瓷盆里时,他抽出一张大票递过来,我看见他的眼神中有渴望,他多想让我伸手接过,可我没有。我知道他比我有钱,可他的钱是用双腿换来的。某一天,我们都老去,我依旧能佝偻着脊背,蹬起三轮卖烤白薯,他或许再无力施展歌喉。

连续多个晴天后,今天阴了天。阴云遮住阳光,我洗干净的短发不再油亮。快收摊时,风裹着积雨云向街道上方压迫过来,马路上躁动不安,车来人往和老天争抢时间。

她打发走几个顾客就托着白薯走过来。她走得匆忙,走到路中时,白薯从手中脱落,那张沾着热气的草纸贴着路面飞舞。她弯腰拾捡白薯,一辆汽车冲过来。司机估计是个新手,车速不减反快,一定是踩刹车时踩了油门。人群躲闪到两旁,唯有她还在俯身捡白薯,衣摆在风中抖动。

人群大喊,可她听不见,就像她听不见车声一样。从生下来她就听不见任何声音,也不会说任何语言,她是个不折不扣的聋哑人。汽车飞速逼近她,她对身处的危险一无所知,她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个冒着热气的白薯上。

我看见他倒在血泊中,汽车的前轮滑过路面,留下一道清晰的擦痕。他的双腿被车轮压住,血,竟然有血喷溅出来。不!一定是眼花了,他是装了假肢的,怎么会有血?是的,那就是血!那条崭新的牛仔裤已经撕裂,露出的分明是骨骼和肌肉。

我记起来了,在死神逼近我的刹那,他如离弦的箭一样猛扑过来推开了我。是这辆本来冲向我的汽车,撕破了他的伪装,也撕破了我的心。

雨,铺天盖地倾泻下来,那条沾满血污的牛仔裤,泡在一层水汽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开头写姑娘“从熙熙攘攘的街道穿过来,左躲右闪走向我”,这一描写为后文出现车祸埋下了伏笔,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B. 卖唱小伙虽然父母双亡、失去双腿,但他坐在轮椅里弹吉他的姿势很酷,他的歌声也很美,有很多姑娘愿意嫁给他,这使得烤白薯的姑娘对他格外关心。

C. “这辆本来冲向我的汽车,撕破了他的伪装,也撕破了我的心”,这话运用心理描写手法,表明烤白薯的姑娘识破了卖唱小伙的真面目,内心十分失落和痛苦。

D. 作品采用电影蒙太奇剪辑手法营构故事,缺乏情节的完整性和故事的流动感,对人物的塑造也只是简单勾勒,因而人物形象不够丰满。

E. 本文选取“早市”的几个镜头,运用交替平叙的手法,分别从男女主人公各自的视角观察对方,隐去了许多无谓的描写,故事却讲得分外动人。

2.小说第五部分告诉读者“她是个聋哑人”,其实小说中有一些地方已经为“她是个聋哑人”作了暗示和铺垫。请列举。

3.烤白薯的姑娘最终会爱上卖唱小伙子吗?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才告结束。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 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   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和我坐在书房里烤着火,爸爸划了一根火柴,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雪花覆盖了每一个屋顶,矮小的桑椹树在我们这条街排开,树枝上也堆满了积雪。一夜之间,雪花塞满了所有的裂缝 和水沟。哈桑和我走出锻铁大门时,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 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了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已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

  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你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快赢了!”哈桑兴奋得直喘气。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我收 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天就快黑了。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 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不仅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浓郁的异域风情,而且深刻揭示了家庭、友情、人性的丰富内涵。

B. 小说写得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这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阿米尔与哈桑两人的不同性格特点。

C. 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成功刻画了哈桑的形象,特别是“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一个性化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感人品格。

D. 小说最后一段中“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一句,采用比拟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我”再次面对哈桑时的复杂心情。

2.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改造反省来提升自己的《劝学》中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写道:“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然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的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   石

韩愈

山石荦确(2)行径微(3),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4)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5)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6)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7)?

嗟哉吾党二三子(8),安得至老不更归。[1]

题目 ⑴山石:这是取诗的首句开头二字为题,乃旧诗标题的常见用法,它与诗的内容无关。一般认为本诗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慧琳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等人。⑵荦(luò)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3)微:狭窄。(4)佛画:画的佛画像。(5)疏粝(lì):糙米饭。这里是指简单的饭食。饱我饥:给我充饥。(6)当流:对着流水。(7)比喻受人牵制、束缚(8)吾党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几个朋友。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四句以白描手法,写诗人“黄昏到寺”时所见的自然风光,既有蝙蝠自在飞舞的动态景致,又有“芭蕉叶大栀子肥”的静态美景。

B. 七、八两句写寺僧热情招待诗人一行,亲自“铺床拂席置羹饭”,但诗人觉得山中饭菜比较疏粝,仅能填饱饥肠而已。

C. 前八句描绘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与下文所写“为人靰”的幕僚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篇末的抒情议论作了充分的铺垫。

D.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朴实平易,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

2.这首朴素简洁的记游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美,沔阳人。初名廷瑞,避太祖字,易名美。初仕陈友谅,为江西行省丞相。太祖既下江州,遣使招谕美。美遣使诣九江请降,且请无散部曲。太祖初难之,刘基蹴所坐胡床。太祖悟,赐书报曰:“使至言足下有效顺之诚此足下明达也又恐分散所部此足下过虑也吾起兵十年奇才英士得之四方多矣。尝推赤心以待,随其才任使之近龙湾之役,予所获长张、梁铉、彭指挥诸人,用之如故,视吾诸将,思均义一。长张破安庆水寨。梁铉等攻江北,并膺厚赏。此数人者,其自视无复生理,尚待之如此,况如足下不劳一卒,以完城来归者耶?足下当早为计。”美得书,乃遣康泰至九江来降。太租遂如龙兴,至樵舍。美以陈氏所授丞相印及军民粮储之数来献,迎谒于新城门。太祖慰劳之,俾仍旧官。

美从征武昌,美与徐达等帅马步舟师取淮东,进伐张士诚,下湖州,围平江,别将取无锡,降莫天祐。师还,加荣禄大夫。其冬,命为征南将军,帅师由江西取福建。美遂渡杉关,下光泽,邵武守将李宗茂以城降。次建阳,守将曹复畴亦降。进围建宁,守将同佥达里麻、参政陈子琦谋坚守以劳我师。美数挑战,不出,急攻之,乃降。整军入城,秋毫无所犯。会汤和等亦取福州、延平、兴化,美遂遣降将谕降汀、泉诸郡。福建悉平。美留守其地。寻召还,从幸汴梁。

太祖即位,以美为中书平章、同知詹事院事。洪武三年冬论功,封豫章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诰词以窦融归汉为比。十三年改封临川侯,董建潭漂府于长沙。

(节选自《明史·胡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使至言/足下有效顺之诚/此足下明达也/又恐分散所部此/足下过虑也/吾起兵十年/奇才英士/得之四方多矣/尝推赤心/以待随其才任使之

B. 使至/言足下有效顺之诚/此足下明达也/又恐分散所部/此足下过虑也/吾起兵十年/奇才英士/得之四方多矣/尝推赤心以待/随其才任使之/

C. 使至言足下/有效顺之诚/此足下明达也/又恐分散所部/此足下过虑也/吾起兵十年/奇才英士得之/四方多矣/尝推赤心/以待随其才/任使之

D. 使至/言足下有效顺之诚/此足下明达也/又恐分散所部此/足下过虑也/吾起兵十年/奇才英士得之/四方多矣/尝推赤心以待/随其才任使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功能类似小板凳,凳面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B. 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如《荆轲刺秦王》:“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C.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始设于战国,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设丞相。选文叙写的是元末明初之事,“行省丞相”应为宰相。

D. 即位,亦作“即立”,指开始成为帝王、皇后或诸侯。如《史记.孝武本纪》:“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为孝武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美颇识时务,追随太祖。明太祖攻下江州后,派使者带一封劝降书给胡美,胡美收到信后便派康泰到九江来降。

B. 胡美关爱部下,军纪严明。归附太祖时,请求太祖不要解散他的部队;攻下建宁时,整顿军队开进城内,秋毫无犯。

C. 胡美能征善战,所向披靡。他先后平定湖州、无锡、邵武、建阳、建宁、汀州、泉州等地,为太祖立下汗马功劳。

D. 胡美屡建奇功,深受赏识。太祖先后让胡美担任征南将军、中书平章、同知詹事院等,并把他跟窦融相提并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数人者,其自视无复生理,尚待之如此,况如足下不劳一卒,以完城来归者耶?

(2)进伐张士诚,下湖州,围平江,别将取无锡,降莫天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