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
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此为话题范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全文不少于800字。
根据情境,回答后面的问题。
湘西山高林密,森林资源丰富。某中学组织了有关“湘西的明天”的讨论会,下面是讨论会发言的片段。
甲:我们湘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富有特色的地方资源,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乙:那可不行。我们应努力保护好这一资源,限制无节制的开发,如果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我们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甲:别管那么多,最实惠的是搞好经济。拥有这么好的资源却不利用,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
乙:……
针对甲后面的发言,请你替乙写一段话反驳甲。注意语言简洁,有针对性。
找出文中用词不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
某业余作者带着他创作的电影剧本千里迢迢去见一位电影导演。导演生病,正躺在床上。作者恭恭敬敬地递上剧本,说:“请您拜读。”
导演是个生性幽默的人,接过本子来,说道:“对不起,我正病着,拜读大概是比较难以从命了——我躺着读行不行?”
作者似乎感觉到了出语有错,一时却又想不起来错在了哪里,只好连连告退,说:“您休息,您休息,等您病好了,我再来上门赐教。”
按照例句的特点仿写句子。
例句:伪友是一个影子,阳光明媚时紧紧相随,风雨交加时悄然离去。
下面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两个人的判词,请写出姓名及所用典故。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 渡
柯灵
①你可曾到过浙东的水村?那是一种水晶似的境界。
②村外照例傍着个明镜般的湖泊,一片烟波接着远天。跑进村子,广场上满张渔网,划船大串列队般泊在岸边。小河从容向全村各处流去,左右萦回,带子似的打着巧妙的花结,把一个村子分成许多岛屿。如果爬到山上鸟瞰一下,恰像是田田的荷叶——这种地理形势,乡间有一个“荷叶地”的专有名词——从这片叶到那片叶,往来交通非得借重桥梁了。但造了石桥,等于在荷叶上钉了铁链,难免破坏风水,因此满村架的都是活动的板桥,在较阔的河面,便利用船只过渡。
③渡头或在崖边山脚,或在平畴野岸,邻近很少人家,系舟处却总有一所古陋的小屋临流独立——是“揉渡”那必系路亭,是“摇渡”那就许是船夫的住所。
④午后昼静时光,溶溶的河流催眠似的唱着,远处间或有些鸡声虫声。山脚边忽传来一串世俗歌曲,接着树林里闪出一个人影,也许带着包裹雨伞,挑一肩竹笼担子,且行且唱。到路亭里把东西一放,就蹲在渡头,向水里捞起系在船上的“揉渡”绳子,一把一把将那魁星斗似的方形渡船,从对岸缓缓揉过,靠岸之后,从容取回物件,跳到船上,再拉着绳子连船带人划向对岸。或者另一种“摆渡”所在,荒径之间,远远来了个外方行客,惯走江湖的人物,站到河边,扯开喉咙叫道:“摆渡呀!”
⑤四野悄然,把这声音衬出一点原始的寂寞。接着对岸就发出橹声,一只小船咿咿呀呀地摇过来了。
⑥摇渡船的多是老人,白须白发在水上来去,看来极其潇洒,使人想到秋江的白鹭。他们是从年轻时就以摆渡为生,还是老去的英雄,游遍江湖,破过运命的罗网,而终为时光所败北,遂不管晴雨风雪,终年来这河畔为世人渡引的呢?有一时期我曾谛视一个渡船老人的生活,他像是极其冷漠的人。
⑦这老人有家,有比他年轻的妻,有儿子、媳妇,全家就住在渡头的小庙里。生活虽未免简单,暮境似不算荒凉,但他除了满脸皱纹,还永远挂着严霜似的寒意。他平时少在船上,总是到有人叫渡时才上船。平常绝少说话,有时来个村中少年,性情急躁,叫声高昂迫促一点,下船时就得听老人喃喃地责骂。
⑧老人生活所需,似乎由一村中大族祠堂供给,所以村人过渡照例不必花钱。有些每天必得从渡头往返的,便到年终岁尾,酬谢他一些米麦糕饼。客帮行脚小贩,却总不欠那份出门人的谦和礼数,到岸时含笑谢过,还掏出一二铜子,当啷一声,丢到船肚,然后挑起担子摇着鼓儿走去。老人也不答话,看看这边无人过渡,便又寂寞地把船摇回去了。
⑨每天上午是渡头最热闹的时候。太阳刚升起不久,照着翠色的山崖和远岸,河上正散着氤氲的雾气,赶市的村人陆续结伴而来了,人多时俨然成为行列,让老人来来回回的将他们载向对岸;太阳将直时从市上回村,老人就又须忙着把他们接回。
⑩一到午后,老人就大抵躲进小庙,或在庙前坐着默然吸他的旱烟,哲人似的许久望着远天和款款的流水。
⑾天晚了,夕阳影里,又有三五人影移来,寂寞而空洞地叫道:“摆渡呀!”
⑿那大抵是从市上溜达了回来的闲人。到了船上,还剌剌地谈着小茶馆里听来的新闻,还有些评长论短意见。讲到得意处,清脆的笑声便从水上飞起。但老人总是沉默着,咿咿呀呀地摇他的渡船,仿佛不愿意听这些庸俗的世事。
⒀渡头光景,似乎总使我十分动心,到路亭闲坐一刻,岸边徘徊一阵,看看那点简单的人事,觉得总不缺乏值得咀嚼的地方。老人的沉默使我喜欢,而他的冷漠却引起我的思索。岂以为去来两岸的河上生涯,未免过于拘束,遂令那一份渡引世人的庄严的工作,也觉得对他过于屈辱了吗?
注:本文写于1935年
1.文章题目为《野渡》,文中也有多处是紧扣“野渡”而写,突出了“野”的特点,试举出两处
2.第四段写“揉渡”人时是怎样描写的?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3.文章着重描写了一位摆渡老人,突出了他什么性格特点?根据文章你做出推想,可能会是什么原因形成老人的如此性格?(至少答两点)
4.第二段中用了两个比喻,生动而传神。它们各自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