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9分) (1)下列“静”字的书法作品中,是楷书的一项是( ) A B C D ...

(9分)

(1)下列“静”字的书法作品中,是楷书的一项是(   )

A               B                C                D

A.A      B.B       C.C       D.D

(2)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富有文化传统同时也是最具有形象美感的文字这一。目前,汉字书写中的问题非常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请从以下三个题目选择一题,并按要求作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

①一位初学汉语的外国朋友有兴趣了解汉字,请写一段文字向他介绍汉字的特点。要求:内容明确具体,语言简洁有条理。

②某校语文组建议设立“汉字书写日”,请写一段文字阐述设立“汉字书写日”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条例清楚,理由充分合理,有说服力。

③很多人对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请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对汉字的情感。棣:情感真挚,表达富有文采,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1)B (2)示例1汉字,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因为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方块型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词义三者于一体,具有永不会改变也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汉字很好认,意思也很好懂,往往可以引起人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好的享受。 示例2: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但是今天,人们越来越减少了写字的几率。书写潦草、提笔忘字等现象普遍存在——汉字书写面临空前的“荒漠化”,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华文明,激发同学对汉字书写的积极性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由我校语文组发起“汉字书写日”活动。汉字书写日,期待您大力地支持。 示例3: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当走在海外的某个角落的时候,当一种慌张漂泊的失落感和孤寂感袭来的时候,当我看到一块小饭馆的中文招牌的时候,那三个汉字,就像寒冷冬夜的一团火,就像夜晚原野中的一盏灯,就像久违的一声无比熟悉的乡音,它仿佛将我带到慈爱父母的面前,让我抛却一切疲惫和恐惧,让我重拾生活的温暖和信心,让我在异乡土地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 【解析】(1)试题分析:楷书运笔要发挥它的要领,应该从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B项合适。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明确选择的内容,然后分析论述。注意题干的要求,结合“汉字”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续的一段话,请将正确的序号写在横线处。

①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

②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出温柔敦厚之美。

③中国人欣赏山水的的态度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

④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逸之中都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人觉得幽静之至。

⑥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畏惧,望而却步。

正确排序是:

 

查看答案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古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到了一定的交接班,他就来了。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有的人家当时就给钱,大多数是到节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说。叶三把果子称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声“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弟兄俩都已经成了家,老大已经有一个孩子,——叶三抱孙子了。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季陶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四太爷,枇杷,白沙的!”“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

他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用朴素的语言讲述叶三和季陶民两人身份迥异却意趣相投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理想,引导读者感受生活中的美。

B. 叶三是不一样的果贩,更是不一样的鉴赏家;他善于通过生活经验得出关于画作的真知灼见,从一个单纯的评判者变成季陶民创作的参与者、欣赏者。

C. 季陶民的“紫藤花开”“老鼠上灯台”“红花莲藕”,三幅画着力于工笔写实,色彩绚烂、生动形象,具有诗化的意境。

D. 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这篇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

E. 这篇作品与其说用诗的方法写小说,不如说用小说的方法写诗;叶三是鉴赏家,在于鉴画;季陶民亦是鉴赏家,在于鉴人。

2.结合叶三卖果子的情节,简要分析叶三的人物特点。

3.小说通过“叶三看画”——“         ”——“         ”——“         ”的情节,可以看出叶三是一个鉴赏家。

4.简要赏析第三自然段的语言特色。

5.有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应在“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后即收尾,现在这个结尾有些拖沓。对于这样的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永遇乐》)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6)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两首《早梅》,按要求回答问题。

早梅

张谓(唐)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①律:万物生长的周期,自然节候的规律。②望春台:即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1)自古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两首咏梅诗,都侧重写一个“早”字。请分别分析这两首诗的“早”是如何体现的。

(2)两首诗的题目虽同为《早梅》,表达的感情却有同有异,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高司谏书

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   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   。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   三疑之。今   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足下其间                    厕:置身

B. 然犹未一识足下之面            暇:空闲

C. 便其贤以为当黜                毁:破坏

D. 亦谏臣之一                効:作用

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噫!持此辩   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   。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   三疑之。今   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A.                         B.                    

C.                         D.                    

3.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B. 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C. 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D. 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4.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欧阳修“直言不讳”特点的一组是:

①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

②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

③信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

④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⑤《春秋》之法,责贤者备

⑥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

A. ②④⑤⑥    B. ①④⑤⑥    C. ①③④⑥    D. ②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作者以高司谏的耳闻和与之接触展开叙事,写了“三疑”:一疑其文名不彰,二疑其品节问题,三疑自己的判断近乎有误。

B. 范仲淹虽与欧阳修政见不和,但依然不影响对其的欣赏和推重:正直之人遭贬,这已使有识者气愤;而小人落井下石,更令人不平。

C. 作者通过层层铺排对比,直接戳穿高司谏虚伪、谄媚的面皮,言辞激烈而论据充足,是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作品。

D. 文章褒贬分明,直言不讳,把作者的喜怒爱憎毫无遮拦地加以表述,情愤激越,表现了一代文豪畅达的胸怀和豪迈的气节风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

(2)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

(3)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