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虚下”从元刊杂剧即开始使用,顾学颉、王学奇《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虚下”从元刊杂剧即开始使用,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解释说:虚下,元剧术语,意谓在这出戏里某演员暂时无戏退到左边入口处,旋即上来,表示他已离开刚才演出的现场,又到了另一场合,故不是真的下场,因称“虚下”。齐森华等主编的《中国曲学大辞“虚下”与杂剧、传奇表演形态的演进典》“虚下”条、蓝凡的《传统戏曲的“虚下”表演》一文,也大同小异。

从元刊杂剧到清初的传奇,“虚下”这一术语经过数百年的使用,不仅越来越普遍,而且越来越注意关目的合理性,它所提示的演出形态也越来越戏剧化了。只是,戏剧术语与演出形态之间毕竟不可能完全划等号。即便是再当行的舞台演出本,由于作家写作个性与书写习惯的不同,戏班演出情况的千差万别以及剧本刊刻时的遗漏或疏忽等原因,不少在当时应当使用“虚下”的地方,有的缺乏提示,有的用“闪下”或“暗下”等其他术语提示,还有的直接用“下”提示,或令粗心的读者以为演员真的下场了。

明万历以后,“虚下”与剧情的密切结合使其本身成为关目的一部分,同时由于这一术语的普遍使用,使其正在向一种表演程式过渡,或可称其为“准程式”或“亚程式”,其特征就是提示用语的不太固定和表演形态的不尽相同。然而,无论使用“虚下”还是“作出介”、“躲科”、“避介”等,它们所提示的舞台效果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从金、元至清初,中国戏曲缓慢地走过了从“曲本位”向“剧本位”的发展历程。金、元杂剧从讲唱诸宫调脱胎而来,一人主唱的“曲本位”体制决定了它必然尽可能避免演员尤其是主唱演员在同一套曲子中下场;为了给后上场的演员腾出表演空间,“虚下”的表演形态及其术语被创造出来。这时的“虚下”,只考虑场面调度而与情节无关。到明中叶之前,“虚下”的内涵有所扩大,兼顾场面和情节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整体上从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代万历时期,最初运用于杂剧的这一术语也在传奇中被普遍使用并且反过来影响到杂剧。

晚明以来,“虚下”及其相关词语所提示的舞台动作的普遍化,体现了舞台表演复杂化和程式化的统一。与此同时,自觉重视剧情关目的合理化、脚色行当的细化、人物形象类型化与性格化的统一、曲词的去典雅化等也势不可挡地蓬勃涌现,接着便出现了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作为世界戏剧的一部分,中国戏曲在没有外来文化影响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终于迈开了戏剧化的重要一步。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剧本中的“虚下”提示及其表演形态虽不是绝对标准,但却是评价传统戏曲戏剧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康保成《“虚下”与杂剧、传奇表演形态的演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万历以后在剧情有需要使用虚假下场的剧本经常使用“虚下”、“闪下”或“下”等术语来提示演员。

B. 虚下”、 “躲科”、“避介”等剧本提示用语虽然不太固定,但所提示的舞台效果往往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C. “虚下”是一元剧术语,从元刊杂剧开始使用到明中叶之前,其内涵一直以来都没有发生变化。

D. “虚下”提示及其表演形态是评价中国戏曲从“曲本位”向“剧本位”发展这一戏剧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家写作个性与书写习惯、戏班演出情况等因素是戏剧术语与演出形态之间不能划完全的等号的主要原因。

B. “虚下”这一术语虽得到普遍使用却只能称为“准程式”是因为提示用语的不太固定和表演形态的不尽相同。

C. “虚下”的表演形态及其术语是脱胎于讲唱诸宫调的金、元杂剧为了保证一人主唱的“曲本位”体制而创造的。

D. 从“曲本位”向“剧本位”缓慢发展的中国戏曲整体上由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万历年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元杂剧为了给在同一套曲子中后上场的演员腾出表演空间不得不让负责主唱的演员暂时下场。

B. “虚下”这一术语在戏剧中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注意关目的合理性及所提示演出形态的戏剧化。

C. 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世界戏剧一部分的中国戏曲终于开始走向了戏剧化。

D. 不够注意剧情关目的合理化、曲词过于典雅以及其它多种因素影响着中国戏曲的戏剧化进程。

 

1.C 2.D 3.A 【解析】本题属于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1.试题分析: C项错误,原文第四段说“到明中叶之前,“虚下”的内涵有所扩大。 2.试题分析:D项错误,原文第四段说“这时的‘虚下’,只考虑场面调度而与情节无关……而整体上从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代万历时期。”可见改变的是虚下而不是中国戏曲。 3.试题分析:A项错误,原文第一段说“虚下,……故不是真的下场,因称“虚下””可见不是真的下场。 点睛:解答本题时,除了需要认真读题,分析所给阅读材料外,还要注意阅读题的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①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的语言形式。②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③弃含蓄为直接,弃分说为概括。④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漫画一”的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故事,有描写。

②“漫画二”的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符合逻辑。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鸡鸭名家》中陆长庚和《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都很有特色。从你读过的小说中,任选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物出场加以介绍(陆长庚和王熙凤除外)。要求:写出书名及人物名字,中心突出,条理清晰。

②电影《阿Q正传》在结束前增加了画外音:“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9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理?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③请以“读小说就像找到了一面镜子”或“读小说就像拥有了一架梯子”为开头,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和《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写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表达你在名著阅读方面的感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鸡鸭名家

“三爷,鸭都丢了!”

佃户和长工一向都叫我父亲为“三爷”。

“怎么都丢了?”

这一带多河沟港汊,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有好几家养过鸭。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他要养鸭。从来没有养过鸭,这怎么行?他说他帮过人,懂得一点。没有本钱,没有本钱想跟三爷借。父亲觉得让他种了多年草田,应该借给他钱。父亲也托他买了一百只小鸭,由他代养。事发生手,他居然把一趟鸭养得不坏。

前两天倪二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运鸭,不像运鸡。鸡是装了笼的。运鸭,还是一只小船,船上装着一大卷鸭圈,干粮,简单的行李,人在船,鸭在水,一路迤迤逦逦地走。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小虾,运到了,才不落膘掉斤两,精神好看。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晚上,找一个沙洲歇一歇。

“不要!”

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

“倪二在白莲湖里。三爷赶快去看看吧。一趟鸭子全散了!”

【甲】“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各自为政,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这种事过去也发生过。白莲湖是一口不大的湖,离窑庄不远。出菱,出藕,藕肥白少渣。二五八集期,父亲也带我去过。湖边港汊甚多,密密地长着芦苇。断芦苇很高了,黑森森的。莲蓬已经采过了,荷叶的颜色也发黑了。人过时常有翠鸟冲出,翠绿的一闪,快如疾箭。

小船浮在岸边,竹篙横在船上。倪二呢?坐在一家晒谷场的石辘轴上,手里的瓦块毡帽攥成了一团,额头上破了一块皮。几个人围着他。他好像老了十年。他疲倦了。一清早到现在,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他跟鸭子奋斗了半日。他一定还没有吃过饭。他的饭在一个布口袋里——一袋老锅巴。他木然地坐着,一动不动。不时把脑袋抖一抖,倒像受了震动。——他的脖子里有好多道深沟,一方格,一方格的。颜色真红,好像烧焦了似的。老那么坐着,脚恐怕要麻了。他的脚显出一股傻相。

怎么办呢?

围着的人说:

“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

“哎,除非陆长庚。”

“只有老陆,陆鸭。”

陆长庚在哪里?

“多半在桥头茶馆。”

桥头有个茶馆,是为鲜货行客人、蛋行客人、陆陈行客人谈生意而设的。区里、县里来了什么大人物,也请在这里歇脚。卖清茶,也代卖纸烟、针线、香烛纸码、鸡蛋糕、芝麻饼、七座散、紫金锭、莱种、草鞋、写契的契纸、小绿颖毛笔、金不换黑墨、何通记纸牌……总而言之,日用所需,应有尽有。这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茶馆里备有一副麻将牌,一副牌九。推牌九时下旁注的比坐下拿牌的多,站在后面呼吆喝六,呐喊助威。船从桥头过,远远地就看到一堆兴奋忘形的人头人手。船过去,还听得吼叫:“七七八八——不要九!”——“天地遇虎头,越大越封侯!”常在后面抖着头看人赌钱的,有人指给我们看过,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说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瘦瘦小小,神情总是在发愁。他已经多年不养鸭了,现在见到鸭就怕。

“不要你多,十五块洋钱。”

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红了一庄,方去。

“把鸭圈拿好。倪二,赶鸭子进圈,你会的?我把鸭子吆上来,你就赶。鸭子在水里好弄,上了岸,七零八落的不好捉。”

【乙】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还是那根篙,他拈在手里就是样儿),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本来平静辽阔的湖面,骤然热闹起来,一湖都是鸭子。不知道为什么,高兴极了,喜欢极了,放开喉咙大叫,“呱呱呱呱呱……”不停地把头没进水里.爪子伸出水面乱划,翻来翻去,像一个一个小疯子。岸上人看到这情形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倪二也抹着鼻涕笑了。看看差不多到齐了,篙子一抬,嘴里曼声唱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稚稚,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兵法 :用兵第一贵“和”。这个“和”字用来形容这些鸭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他唱的不知是什么,仿佛鸭子都爱听,听得很入神,真怪!

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

“一共多少只?”

“三百多。”

“三百多少?”

“三百四十二。”

他拣一个高处,四面一望。

“你数数。大概不差了。——嗨!你这里头怎么来了一只老鸭?”

“没有,都是当年的。”

“是哪家养的老鸭教你裹来了!”

倪二分辩。但也没用。他一伸手捞住了。

“它屁股一撅,就知道。新鸭子拉稀屎,过了一年的,才硬。鸭肠子搭头的那儿有一个小箍道,老鸭子就长老了。你看看!裹了人家的老鸭还不知道,就知道多了一只!”

倪二只好笑。

“我不要你多,只要两只。送不送由你。”

怎么小气,也没法不送他。他已经到鸭圈子提了两只,一手一只,拎了一拎。

“多重?”

他问人。

“你说多重?”

人问他。

“六斤四,——这一只,多一两,六斤五。这一趟里顶肥的两只。”

“不相信。一两之差也分得出,就凭手拎一拎?”

“不相信?不相信拿秤来称。称得不对,两只鸭算你的;对了,今天晚上上你家喝酒。”

到茶馆里借了秤来,称出来,一点都不错。

“拎都不用拎,凭眼睛,说得出这一趟鸭一个一个多重。不过先得大叫一声。鸭身上有毛,毛蓬松着看不出来,得惊它一惊。一惊,鸭毛就紧了,贴在身上了,这就看得哪只肥,哪只瘦。晚上喝酒了,茶馆里会。不让你费事,鸭杀好。”

“杀的鸭子不好吃。鸭子要吃呛血的,肉才不老。”

什么事都轻描淡写,毫不装腔作势。说话自然也流露出得意,可是得意中又还有一种对于自己的嘲讽。这是一点本事。可是人最好没有这点本事。他正因为有这些本事,才种种不如别人。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鸭子瘟起来不得了。只要看见一只鸭子摇头,就完了。这不像鸡。鸡瘟还有救,灌一点胡椒、香油,能保住几只。鸭,一个摇头,个个摇头,不大一会,都不动了。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

“倪老二,你不要肉疼,十块钱不白要你的,我给你送到。今天晚了,你把鸭圈起来过一夜。明天一早我来。三爷,十块钱赶一趟鸭,不算顶贵噢?”

他知道这十块钱将由谁来出。

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

“没有!还剩一块!”

一九四七年初,写于上海

(取材于汪曾祺的同名小说)

1.根据文意,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迤迤逦逦(婀娜多姿)    B. 诨号(绰号)

C. 分辩(分辨)    D. 轻描淡写(漫不经心)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地人习惯称陆长庚为“陆鸭”,汪曾祺却以“名家”冠之,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劳动者持有的温情和对劳动技艺的欣赏。

B. 偷偷赶鸭、弄丢后呆坐、不肯承认裹来别人的老鸭、被识破后“只好笑”,这些内容表现了倪二笨拙、狡猾、贪婪的特点。

C. 小说对茶馆中聚集的各色人物和经营的各种物品的介绍,对赌钱的热闹场面的细致描写,生动写出了当地的市井风俗。

D. 小说展现了陆长庚赶鸭时的得意和风采,也写了他身为赶鸭名家却遭遇养鸭失败、混迹茶馆常输光本钱的失意与无奈。

3.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安排陆长庚出场的。

4.陆长庚是当地“放鸭的第一把手”,从文中看,他高超的技艺有哪些具体表现?

5.请结合小说【乙】段的内容,解释画线句中“和”字的含义。

6.本文语言颇具表现力,请从【甲】段中选取一例,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①

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硫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②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杭州任职期间所作。太冲、表之、公实,是作者三位友人的字。②武陵源:指桃花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写诗人于初夏的傍晚同友人在郊野漫步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B. 首联以山峦耸立、田野葱翠、村落绵连,写出了乡野秀美而淡远的特点。

C. 农人“插秧针”的场景让诗人若有所思,更坚定了其辞官归隐的决心。

D. 诗歌通过描写、议论等方式,表达了对田园风光以及农事的喜爱之情。

2.下列与“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表达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王硅《金陵怀古》)

B.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C. 造物陈诗信奇绝,匆匆摹写不能工。(陆游《日暮自湖上归》)

D. 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范成大《明日分弓亭按阅,再用西楼韵》)

3.诗歌第二联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景物,请任选其中两种加以赏析。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洪炎《野步》诗的首句运用叠词“矗矗”和“田田”,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且富于音乐美。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也运用叠词“寻寻觅觅,①           ②            ”,有评价说“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③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④           ,不绝如缕”,也使用叠词来渲染箫声的悲凉幽怨、婉转悠长。

洪炎诗第二句“近是人烟远是村”一句,又让人联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描写“村与烟”的诗句“⑤           ⑥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文山观大水记

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问”,而焉。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①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时馆中有临川杜伯扬、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大学试,群走京师,推孙子安未尝往。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而约子安后至。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垅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垤然隆 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知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谙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予曰:“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伯扬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曰:“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举。”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将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倚阑逾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

他日,子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岂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恍然有。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②同游者发噱。

(有删改)

【注】①禁庐:宫廷。②谂(shěn):劝告,告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焉                 止:停止,此为“到了终点”

B. 建瓴千万丈          建瓴:倾倒水瓶,形容水势大

C. 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   委折:回环,曲折

D. 予恍然有             间:机会,机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吾里之士大学试   岂昔而乐

B. 与二客疾驰观焉     则今之所欣者又忽忘之

C. 垤然隆起       自今而言

D. 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    令车马从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这就是文山临江一带的概貌

B. 有偃蹇不伏之状

呈现出傲岸、不肯屈服的样子

C. 以庶几其万一

能大致写出这种奇绝景色的万分之一

D. 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5.从全文看,“乘兴而为之记”的“兴”指        之兴,      之兴和      之兴。

6.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王羲之与“客”对人生的认识有何不同。你更认同谁的看法?

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