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路 龙应台 五万人涌进了台中的露天剧场;有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路

龙应台

五万人涌进了台中的露天剧场;有风,天上的云在游走,使得月光忽隐忽现。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像一个用手掰开的大半边葡萄柚,随意被搁在一张桌子上,仿佛寻常家用品的一部分。一走进剧场,却突然扑面而来密密麻麻一片人海,令人屏息震撼;五万人同时坐下,即使无声也是一个隆重的宣示。

歌声像一条柔软丝带,伸进黑洞里一点一点诱出深藏的记忆;群众跟着音乐打拍,和着歌曲哼唱,哼唱时陶醉,鼓掌时动容,但没有尖叫跳跃,也没有激情推挤。这,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

老朋友蔡琴出场时,掌声雷动,我坐在第二排正中,安静地注视她,想看看——又是好久不见,她瘦了还是胖了?第一排两个讨厌的人头挡住了视线,我稍稍挪动椅子,插在这两个人头的中间,才能把她看个清楚。今晚蔡琴一袭青衣,衣袂在风里翩翩蝶动,显得飘逸有致。

媒体涌向舞台前,镁光灯烁烁闪个不停。她笑说,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然后音乐静下,她开口清唱:“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被遗忘的时光》)。蔡琴的声音,像大河般深沉,黄昏般惆怅,又有宿醉难醒般的缠绵。她低低地唱着,余音缭绕然后戛然而止时,人们报以狂热的掌声。她说,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

在海浪一样的掌声中,我没有鼓掌,我仍旧深深地注视她。她说的“事”,是五十九岁的导演杨德昌的死。她说的“人生”,是她自己的人生;但是人生,除了自己,谁可能知道?一个曾经爱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蔡琴,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别?哪一首歌,是在重新许诺?

挡了我视线的两个人头,一个是胡志强的。一年前中风,他走路时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来特别憨厚。他的身边紧挨着大难不死的妻子,她少了一条手臂。胡志强拾起妻的那只纤弱的手,迎以自己一只粗壮的手,两人的手掌合起来鼓掌,是患难情深,更是岁月沧桑。

另一个头,是马英九的。能说他在跟五万个人一起欣赏民歌吗?还是说,他的坐着,其实是奔波;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他,和他的政治对手们,所开的车,没有“R”挡,更缺空挡。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蔡琴开始唱《恰似你的温柔》,歌声低回流荡,人们开始和声而唱: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张破碎的脸

难以开口道再见就让一切走远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却都没有哭泣

让它淡淡的来让它好好的去……

我压低帽檐,眼泪实在忍不住了。今天是七月七号的晚上,沈君山三度中风陷入昏迷的第二晚。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照亮了粉红色的天空。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有删改)

【注】①胡志强:台湾国民党前副主席、台中市前市长。其夫人邵晓玲,台湾著名演员,因车祸而失去一条手臂。②马英九:台湾地区前领导人、台湾国民党前主席。③沈君山:台湾物理学家、著名作家、台湾清华大学校长。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作者写“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是为了与下文写剧场作对比,突出朋友演唱会的成功圆满。

B. “第一排两个讨厌的人头挡住了视线”与下文写胡志强、马英九相照应,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政治人物的反感和厌恶。

C. “蔡琴的声音,像大河般深沉,黄昏般惆怅,又有宿醉难醒般的缠绵”,一连三个比喻,巧妙地表现出蔡琴音色的丰富内涵。

D. “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本文将“歌”与“事”结合起来,人生感悟和曼妙歌声交汇成中年人生。

E. 五万人的“掌声、笑声、歌声”和城市的灯火混杂在一起,与加护病房里的沈君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众人的庸俗和无聊。

2.文章为什么以“山路”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中出现了两首歌,作者问:“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别?”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1.CD 2.①文章写的是歌声,其实写的是人生。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的人生。②这一代人的人生就像行进在山路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 3.《被遗忘的时光》是在悼念,《恰似你的温柔》是在告别。因为“她笑说,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然后音乐静下,她开口清唱”,说明这首歌是为了表达对杨德昌的悼念。而《恰似你的温柔》从歌词来看,应该是为了表达告别。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A.“突出朋友演唱会的成功圆满”误。B.“表达出作者对政治人物的反感和厌恶”,过度解读。E.“突出了众人的庸俗和无聊”,理解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运用的手法和小说的主题等角度切入思考。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点睛: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目,题干中答题关键词“追悼””“告别”“ 结合文章谈看法”,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题。《被遗忘的时光》是在悼念,《恰似你的温柔》是在告别,注意结合歌词分析。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考古学家的陨落

索马里

1911年,陈梦家出生在浙江上虞的一个基督教家庭,1931年陈梦家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同年在闻一多的指导下出版了《梦家诗集》,一跃成为著名诗人。这一年12月,陈梦家奔赴淞沪前线——“在蕴藻滨的战场上/雪花一行行涧着新鬼的坟墓间/开在雪泥/那儿歇着我们的英雄——静悄悄……”

他的老师闻一多不仅教会了他新诗的格律,更让陈梦家确立了学术的志趣。1932年,在闻一多的建议和父亲旧友司徒雷登推荐下,陈梦家进入燕京大学,在这里,他遇到了未来的妻子、燕京大学校花赵萝蕤。陈梦家的兴趣逐渐变得聚焦:古文字学研究和古史研究。

西南联大时期的陈梦家维持了他广泛的交友网络,闻一多、冯友兰、吴有训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朋友,这些丰沛的友谊让陈梦家得以在不同领域之间穿梭自如。在费正清和金岳霖的举荐下,陈梦家和赵萝蕤获得燕京学社的资助去美国访学。芝加哥大学访学一年期限结束后,陈梦家给冯友兰去信,试图向清华大学申请一年的休假,陈梦家向冯友兰谈了自己的计划:除了继续学习考古学,还将寻访全美40多家藏有中国青铜器的博物馆和私人藏家,系统性编一册青铜器图录。校方答复令他失望,但34岁的陈梦家矢志要完成这项计划.他继续频繁地给友人写信获取帮助。在胡适、驻英国大使陈源、汉学家高本汉、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的帮助下,问题得以解决。在美国的第二年,他开始遍访美国藏有青铜器的人家、博物馆、古董商,然后回到芝加哥大学的办公室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打出清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韩巍说:“陈梦家去美国的前后,他的学术体系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化。比如研究甲骨文或者青铜器,有哪些重要的材料,以往的研究到了什么水平,有哪些问题现在要去推进。他的书等于是一个学术指南。”加州大学艺术史教授、国际知名的东亚考古学家罗泰对陈梦家在考古学界的地位很是推崇:“《殷墟卜辞综述》是一本经典之作。他作诗的经验影响了他对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当宏观的视角。”

1947年9月,陈梦家带着成堆的文献资料回国时,身上只剩10元。

1947年11月,清华大学决议筹设文物陈列馆,梅贻琦委任陈梦家为筹委会主任。陈梦家带着专款,在北平物色各样古物。当时解放军已经从东北逼近北平,很多清朝和民国的遗老遗少都准备撤退,陈梦家趁机经常上袁世香(袁世凯妹妹)和其他大户人家的府上去购买私藏的古董。这一时期,他一边为清华购置文物,一边收藏明清家具。著名收藏家王世襄一直说陈梦家是自己明清家具收藏的启蒙者。因为收藏陈梦家不时会向亲戚朋友借款,发了薪水,第一时间还清欠款。尽管如此,他从未停止照顾师友的困窘。某日在路上遇到闻一多的遗孀诉说艰辛,他当即将刚领的一笔俸禄赠予她。

1952到1966年,他确立了作为考古学大家的身份——《甲骨断代学》《殷墟卜辞综述》《殷代铜器》《西周铜器断代》《商殷与夏周的年代问题》《六国纪年》相继问世。关于陈梦家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韩巍总结:“他的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材料为中心。他研究一个领域,总能将其中涉及的重大历史问题点出来,有一个整体的角度。”考古学家王世民先生回忆:“他总是购买两套工具书,一套放家里一套放办公室。他和我们说,做研究不是8小时工作,除了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都应当用来做学术。”陈梦家坦承自己为了研究侯马盟书,将《左传》认认真真读了一遍。“一般人不会对后学这么诚实。”王世民说。

1952年院校合并,陈梦家被调到考古所。1956年他被定成右派。妻子赵萝蕤、岳父赵紫宸都曾积极参加对陈家梦的批斗。陈梦家最欣赏的一个学生在《考古学报》上发表《评<殷墟卜辞综述>》,对陈梦家展开了无情的批判。

1966年9月2日,陈梦家自杀身亡,日记里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是我最后的一天。”

(摘编自2014年第21期《三联生活周刊》)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闻一多亦师亦友的关系,对陈梦家影响很大。闻一多不仅指导了陈梦家的新诗创作,更让陈梦家确立了学术研究的志趣。

B. 访学一年期限结束后,陈梦家试图向清华大学申请一年的休假,但末获校方同意,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C.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梦家凭借在甲骨文研究、青铜器研究、年代学研究领域里的一系列重要著述奠定了他考古大家的地位。

D. 陈梦家不仅在古文字学研究和古史研究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明清家具收藏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开创了家具收藏的先河。

2.陈梦家在治学上有些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3.陈梦家取得了哪些成就?除了他个人的品质、天赋、能力而外还有哪些因素帮助他取得了这些成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秦始皇的形象,《过秦论》《史记》《战国策》《新语》《淮南子》《盐铁论》《汉书》等典籍都有不同程度的描述,主要是“刑法太酷、奢靡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亦有对秦始皇形象的刻画,虽然对秦始皇的描述性文字不多,但却非常具体,从不同侧面彰显了秦始皇将死之时的悲痛、疑虑、惆怅、不舍的感情。这为我们加深对秦始皇的了解提供了更好的资料。

秦始皇的“天命观”在传世文献中很少涉及,《赵正书》则可以补充这方面的资料。秦始皇曰:“吾自视天命,年五十岁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岁矣。吾当以今岁死,而不知其月日,故出游天下,欲以变气易命,不可于?……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据此,秦始皇的“天命观”可总结为:知天命但却想易命。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逻辑。

简文中秦始皇以“霸王”自居,《管子》:“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秦始皇自视功绩很大,“功盖五帝”,自当享有“至尊之寿”。《新书》:“至尊之寿,轻百年耳。古者,五帝皆逾百岁,以此言信之。”由于此时秦始皇才五十岁,其“霸王之寿”相较于《新书》所言“轻百年耳”的“至尊之寿”明显差距太大,这对秦始皇来说,似乎很难接受。“吾霸王之寿足矣”之语,亦不能当真,其本质还是想“变气易命”。

“变气说”曾出现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变虚篇》,其文曰:“说灾变之家曰:人在天地之间,犹鱼在水中矣。其能以行动天地,犹鱼鼓而振水也。鱼动而水荡,人行而气变。”《赵正书》所言的“变气”无疑是灾变家所说的“人行而气变”。

孔子主张“知天命”,《论语·为政篇》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秦始皇虽然此时也是五十岁,但他的“知天命”自然与孔子不同。其“知天命但却想易命”的态度,说到底还是对长生的渴望,也即希望打破“天命”的束缚。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评价秦始皇道:“他的人生观自然是一位非命主义者,他不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所以他想永远长生,而富贵始终在他自己的手里。”无疑是《赵正书》中秦始皇的注脚。

秦始皇“长生”之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借助于“仙药”,而《赵正书》则依赖于“出行变气”。仙药不易得,“出行变气”则容易得多,知秦始皇再次被术士所欺骗。

(摘编自《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中的秦始皇形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秦始皇的形象,从流传至今的相关文献来看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述,主要是“刑法太酷、奢靡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B. 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亦有对秦始皇形象的刻画,虽然描述性文字不多,却为加深对秦始皇的了解提供了更好的资料。

C. 秦始皇的“天命观”在传世文献中很少涉及,但从《赵正书》的记载来看,与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并没有什么不同。

D. 秦始皇“长生”之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借助于“仙药”,而《赵正书》则说依赖于“出行变气”。其实都被术士骗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据北大汉简《赵正书》的记载来看,秦始皇晚年巡游的主要目的是视察各地风气,了解民情,督查军政。

B. 《新书》认为:“至尊之寿,轻百年耳”,秦始皇却说自己“吾霸王之寿足矣”,秦始皇这句话是不能当真的。

C. 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说秦始皇是:“不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个论断是有一定道理的。

D. 秦始皇求“仙药”而不得,又搞“变气易命”的把戏,这反映出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非命主义”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大汉简《赵正书》虽然对秦始皇的描述性文字不多,但却非常具体,弥补了传世典籍的不足。

B. 《赵正书》对嬴政不称“始皇”而称“赵正”,说明该书写于先秦而未经“焚书”之祸,弥足珍贵。

C. 《赵正书》不以“始皇”称,而称其在赵同为质子时的名字,可见该书不应该是秦国史官所写。

D. 《赵正书》对秦始皇描述性文字不多,却从不同侧面彰显了他将死之时的各种无异于常人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鸡汤”与“反鸡汤”,如今在网络上逐渐成为一种现象。有的人在朋友圈里乐此不疲地转发各式各样的鸡汤,有的人则对这些嗤之以鼻,更有人专门对心灵鸡汤进行调侃、解构、证伪,成为坚定的“反鸡汤党”。双方最喜欢在如何面对自身失败的问题上“较劲”:当你“又丑又穷”时,鸡汤劝你只要努力就能“迎娶白富美”,反鸡汤则告诉你休想做白日梦;当你没有把握时,鸡汤鼓励你“你是最棒的”,反鸡汤则会说“先掂量掂量自己吧”——“鸡汤”喜欢进行心理按摩,要你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反鸡汤”则喜欢给你当头一棒,要你认清现实。

对“鸡汤”与“反鸡汤”的现象,你怎么看?请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一分钟试卷”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测试形式。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要求:要点完备,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25字。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人社会意识、社会整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为他人尽义务、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西方人则不同,①         ,②               。其实,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因此,要建立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在文化取向上就不应该在中西文化中作“非此即彼”的单向度思考,而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