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邸”本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早在战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邸”本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早在战国时就出现了,后来作为地方高官驻京的办事机构,专为传递和沟通消息而设。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此外还有“辕门抄”,即明清总督或巡抚官署中发抄并分寄所属各府、州、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清廷内阁还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叫做抄写房的专门机构,负责朝政新闻的发布。报房每天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除朝廷政事、谕旨和动态的报道全部照登外,奏折因数量较多而适当选用。

明清很多知识分子都有阅读《邸报》的习惯,顾炎武说他的祖父七十几岁了,还每天牵挂着朝廷的事,不间断地阅读《邸报》,甚至抄录成帙。以文人形象风靡于晚明的袁宏道,辞官归隐后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每日一见《邸报》,必令人愤发裂眦,时世如此,将何底止?……万一世界扰扰,山中人岂得高枕?”这些都显示,知识分子在《邸报》的阅读中,感受到朝廷乃至天下国家的具体存在,这就造成了知识分子对朝廷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在《邸报》的传播下,《邸报》光头强别耍赖的读者共同立足在务实层面上,共同思考政府的运作——朝廷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已成为裁断“天下”各种实际事务的权力机构。知识分子透过对这种具体事务的“参观”,进一步理解朝廷与天下的意义。这样,《邸报》就成为了知识分子与朝廷、天下,或者说是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一个中介。明末东林党的成立与发展,就与《邸报》有著密切的关系。《明史·顾宪成传》中说,顾宪成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而朝廷的官员也和他“遥相应和”。这是因为有《邸报》作为中介,他可以及时获得信息、了解朝政,并和朝廷官员互通声气,乃至于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邸报》作为中介,这批立足于江南的知识分子,如何能够持续他们对北京事务的参与,并凝聚成一股跨地域的政治势力。可以说,明代的信息传播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地域和社会阶层的隔阂。

当《邸报》透过行政系统由权力中心向外扩散,以至于构成传播网络时,它也就成为一个天下人共同观看的“舞台”。在空间上各自分散的读者,透过这个共同媒介的阅读,形成了共同的观看交集。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参与共同的事件,在共同事件的参与中,他们置身在一个共同的“参观”情境中,不只是观看,也可以进一步成为参与者。在这个参观的过程中,他们在理性上逐渐对耳目所不能及的社会情况有所认知,而在感情上也开始对“事不关己”的社会事件发生兴趣,因此逐渐培养出关于社会的想象,在想象中他们的社会意识也相随成长。可以说,社会尤其是跨地域的社会,就是因为有传播媒体在中间发挥了它的价值,不断刺激一般民众对社会的想象,使得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真实可感的存在。

    (摘编自《明清的信息传播与公众社会》作者王鸿泰)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邸”作为地方高官朝觐京师的住所,在战国时就已出现,汉代以后,朝廷将“邸”设置成传递朝政信息和政治情报的办事机构。

B. “邸报”是一种专门传递朝政文书、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员升降调迁等朝政信息的新闻文抄,由各地派驻京城的邸吏负责抄录。

C. 清代的“抄写房”代表朝廷对外发布朝政新闻,其发布的内容除朝廷政事、时局动态和谕旨外,还有大量的臣僚奏折。

D. 明清时期,《邸报》已经成为许多知识分子了解朝政、关心国事和参与政治的主要媒介,知识分子通过阅读《邸报光头强别耍赖》,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汉代和唐代,“邸报”的读者主要限于郡国和藩镇的高层官员,而到明清以后,《邸报》的读者范围已经扩大到了一般官员和士人。

B. 以《邸报》作为媒介,明清许多知识分子理解了朝廷的权力运作,认识到朝廷在处理社会事务中的意义,从而增强了他们参与政府事务的意愿。

C. 明代东林党充分利用《邸报》的信息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与朝廷官员互通声气,积极参与朝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D. 当《邸报》不再受政府权力的控制,发展成一种传播网络的时候,每个置身于该网络的人都有了进一步认识和参与社会政治的机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邸报》类似于今天的报纸,随着明清新闻发布和传播机构的完善,它在构建个人与社会政治关系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B. 顾炎武的祖父和袁弘道都是《邸报》的忠实读者,他们非常关心朝政和时局的动向,袁弘道更担心世事动乱会让他的隐居生活不得安宁。

C. 《邸报》让跨地域社会中的人获得了共同面对社会事件的可能性,从而在理性和情感方面改变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D. 在不断阅读《邸报》及参与社会事件的过程中,民众逐步产生了关于社会的想象,并藉此增强了个人的社会意识。

 

1.A 2.D 3.B 【解析】本题属于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1.试题分析:A项错误,由“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可知“邸”为地方政府所设。 2.试题分析:D项错误,原文“当邸报透过行政系统由权力中心向外扩散”,意思是邸报的阅读范围扩大到一般民众之间,并没有“不受政府权力的控制”的含意。 3.试题分析:B项错误,“袁弘道更担心世事动乱会波及到他的隐居生活”表述错误。“每日一见邸报,必令人愤发裂眦,时世如此,将何底止?……万一世界扰扰,山中人岂得高枕?”从这段文字可看出,袁弘道虽隐居山中,可心里却时时为国家着想,甚至有打消隐居的念头,另外后文“这就造成了知识分子对朝廷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也对此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 点睛:解答本题时,除了需要认真读题,分析所给阅读材料外,还要注意阅读题的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①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的语言形式。②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③弃含蓄为直接,弃分说为概括。④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某报刊进行了一场题为“寻找传家宝”的问卷调查活动,借以调查人们心中最值得传承的优良品质。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诚信”作为“传家宝”的占比最高。在选择理由中有人认为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的美德,也应该成为现代人不可丢弃的“传家宝”。也有人认为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是连接友谊的纽带,获得成功的法宝。因为以诚待人的人,别人也会以诚相见。还有人认为当今社会“假”的太多,诚信是唤起整个时代道德良知的最好方法。

对于这一结果,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诚信是最美的传家宝”为中心论点,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维码已经很常见,扫码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的同时,___,二维码提供者可能会借此收集您的个人信息从事不法活动,比如把信息卖给不法分子进行电信诈骗。另一个更大的风险则是,如果该二维码本身就是一个木马病毒,只要扫了,___包括手机银行、支付宝等账户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您的资金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转走。因此,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会潜藏很大的风险,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女兵作家谢冰莹的《故乡》中写道:长期漂泊在外的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越来越浓。此文还塑造了忠厚善良、关爱子女、慈祥温和的父亲形象。

B. 杨小凡的小说《桥墩儿》以顺叙、插叙的方式记叙了主人公九妮先后失去丈夫、儿子的不幸的命运。在结构上采用双线结构法,以对儿子兴旺的介绍、村里人称她为“九妮”的来由以及九妮与建国的爱情经历为主线,以九妮思念和寻找儿子为辅线。

C. 狄更斯的小说《穷人的专利权》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以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为中心构思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堕落、丑恶的本质。

D. 凤凰的小说《医生》叙述了一个大地震后灾民自救的故事,以巧妙的构思,演绎了地动山摇时的一个感人瞬间:生死相处的人们,对只有百分之一希望的生命,给予百分之百的人性救助,而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由于特朗普此前的一系列政策引发巨大争议和政治动荡,把这次演讲看得很重,认为这是美国新总统集中阐述施政纲领、缓解国会种种顾虑的一次难得机会。

B. 学习任务虽然很重,但是它对于想进一步到大学深造的高三学生还是有信心完成的。

C. 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D.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