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钱穆先生任教于西南联大期间曾在岩...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钱穆先生任教于西南联大期间曾在岩泉寺居住一年,学人贺麟、陈寅恪、姚从吾、李珽多来探望,简陋居所一时      

结束哈佛名家讲坛后,六小龄童身穿红色外衣现身麻省理工学院礼堂为同学们做演讲,台下人气爆棚,      

③48日,西安曲江会展中心旅游文化馆内       ,人山人海,这全归功于此次展区设计的别出心裁。

A. 高朋满座项背相望座无虚席

B. 座无虚席高朋满座项背相望

C. 座无虚席项背相望高朋满座

D. 高朋满座座无虚席项背相望

 

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可根据词义及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文中这些学人均为当时学界翘楚,自然要用“高朋满座”。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与语境中的“台下”相照应,应为“座无虚席”。项背相望:原指前后相顾,后多用来形容行人拥挤,接连不断。在这三个词语中,“项背相望”较为陌生,但与后面的“人山人海”相连,也可以推断出来。多用于否定句中。所以选D。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历年高考试题表明,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考点中,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例如本题考查了几个成语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同的表达运用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3) 《鱼我所欲也》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中秋雨

萧汉杰【注】

愁似晚天云,醉亦无凭。秋光此夕属何人?贫得今年无月看,留滞江城。

夜起候檐声,似雨还晴。旧家谁信此时情。惟有桂香时入梦,勾引诗成。

注:萧汉杰,号吟所,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南宋末遗民词人。

1.

2.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

A.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B.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C.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D.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2.

A. 蛮,即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

B. 江右,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

C. 长短句,和曲子、曲词、诗余等,都是词的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成词牌,依调填词为依声

D. 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点至次日1点。

3.

A. 为整治时有作乱的湖南草寇,辛弃疾斥巨资修建营垒,招兵买马,这表现他深谋远虑,有雄才大略。

B. 辛弃疾如期建成飞虎营栅,向皇帝上书陈述事情经过,并呈上图纸,皇帝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

C. 虽然部属都反对,但辛弃疾还是坚持吧买来的粮食的十分之三赈济信州百姓,这表现了他的仁政爱民和博大胸襟。

D. 谢枋得经过辛弃疾庙宇时,听到若鸣其不平之声。文章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辛弃疾生前的愤激不平。

4.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像房事进行到一半脚抽筋一样。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 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老葛活得极其不男人”,因为女人学习开销大,而老葛为了孩子, 不得不辛苦工作,不抽烟不喝酒,活得不像男人一样洒脱。

B. 主任的儿子毛毛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不够懂事,实际上却是一个乐观向上、重亲情、有主见的青年。

C. 小说构思精巧,描写了两个父亲中秋节喝酒的场景,通过人物对话和孩子们打来的电话,巧妙地将两个孩子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

D. 从主任两次想掐掉儿子来电的举动看,主任对儿子有些不满,儿子不听他的话复读,却读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

E. 小说的结尾写老葛醉了,想和主任说说真心话,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能理解主任,主任的孩子学习不好,也很烦恼。这样写,言简意丰,回味无穷。

2.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

3.有人说,小说的标题“谁的电话”应该改成“寄月饼”,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备受关注的2016年诺贝尔奖拉开了帷幕,在273位被提名的科学家中,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最后折桂,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独自收入囊中。其获奖理由是在细胞自噬领域的杰出贡献。

现年71岁的大隅良典是日本知名分子细胞生物学家,目前担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10月3日接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通知时,他说:“我很惊讶,我在我的实验室。”之所以能走上这条科研之路,和他一直信奉的科研准则有直接关系——“做别人没做过的工作”。

1963年,大隅良典进入东京大学学习,随后他果断选择分子生物学作为自己的未来之路。1974年年底,他进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师从197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杰拉尔德·埃德尔曼。1977年大隅良典回国担任研究助理,直到1986年才晋升为讲师,两年之后成为助理教授才得以开展独立研究,此时他已43岁,但随后很快即做出“诺奖级”工作。1996年大隅良典来到国立基础生物研究所之后才成为正教授,距离他回国已将近20年。对于这样美妙的基础研究,大隅良典付出了足够多的耐心。

2012年获得“京都奖”后,大隅良典曾寄语年轻科学家:“做其他人没有在做的事,并且做你发现真正有兴趣的事。做研究并不容易。然而,如果你真的被一个课题吸引,并且对它感兴趣,那么你肯定会克服所有障碍,即便你的工作一时未获得赏识。人只能活一次。在所有事情都说完了做好了之后,你终将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取材于2016年10月4日《中国科学报》)

材料二

2016年10月3日,大隅良典因为自噬机制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21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含日裔)上升到17位。日本科学虽然取得“井喷”式成就,但大隅良典却未雨绸缪,他认为,不能因为近年来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增多就认为日本很棒,并对日本科学研究的空心化等潜在问题表现出忧虑。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张宏研究员与大隅良典熟识,两人合办过4期“中日细胞自噬研讨会”。张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先生做了很多极其重要的工作,但从来不追求CNS(Cell、Nature和Science三种最重要的期刊)。他批评过度追逐CNS的评估体系,认为CNS也有不少文章是错的;文章发出来就可以,重要的是工作扎实。”今年7月,大隅良典还在《发育细胞》杂志上发了一篇自噬机制的重要论文。张宏说,大隅良典经常跟他强调基础科学对转化医学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基础研究。

大隅良典4日在记者会上也对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深表忧虑。他坦承,日本的年轻研究人员减少,科研经费也不足。他担忧当前重视应用研究的社会现状,认为“有用”这个词戕害社会,妨害基础科学。大隅良典说,现在的日本硕士研究生出于现实考虑,很难做出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的决定。他希望能让年轻人考虑5年、10年后的事情。

          (取材于2016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三

1945年2月,大隅良典出生在日本福冈县,在兄弟姐妹四人中排行老四。祖父长沼贤海,是日本史学者、九州大学名誉教授。他的父亲大隅芳雄是九州大学工学部矿山学教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用在大隅良典身上最确切不过。他对科学的兴趣萌发于对科学书籍的阅读。比他年长12岁的大哥大隅和雄,当时还是东京大学的学生,为激活弟弟热爱科学的神经末梢,不惜省下自己的生活费为其购买科普书籍。大隅良典在很多场合回忆起小时候最喜欢阅读的书籍时,总是津津乐道,这些书主要包括八杉龙一的《生物的历史》、迈克尔·法拉第的《蜡烛的科学》、三宅泰雄的《空气的发现》等等,是这些科普读物在年少的大隅良典身上播撒了科学的种子,是这些书籍启蒙了他日后走向科学研究的殿堂。

大隅从小体弱多病,家住福冈市郊外,朋友大多是农家子弟,一到夏天他们便相约在一起捞鱼抓虾,捕获昆虫,寻觅萤火虫,采摘野芹菜、野草莓等。此外,大隅还喜欢摆弄显微镜、试管之类,还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

“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这些当时都没有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就是一切的原点吧。”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时候,大隅不由感言。

(取材于搜狐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 大隅良典在获得诺奖后,忠告年轻科学研究者,要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与其进行大家都在从事的研究,不如从事别人没有触及过的研究。

B. 21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含日裔)上升到17位,取得“井喷”式成就,但大隅良典仍旧为日本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现象深表忧虑。

C. 从大隅良典幼时的成长经历可知,他之所以能斩获诺贝尔奖,是因为有浓厚的家庭学术氛围、科学书籍的启蒙以及丰富的自然体验。

D. 上述三段材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从小即有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提倡踏实严谨治学的目光长远的科学家形象。

2.材料中有多处引用,既有对大隅良典本人话语的引用,又有对其他人物话语的引用,这两种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说大隅良典的经历对中国培养科技人才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