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处于中古早期的魏晋南北朝,         。从政变频繁、外族入侵和国家分裂的角度来看,          ;但是,如果以个体觉醒和文学、哲学、艺术的灿烂成就为出发点,看上去却是一个开明的时期。同时,魏晋的士大夫大多儒、玄兼修:他们一方面追求道家理想,另一方面又执着于儒家观念。按照常理,          ,然而在魏晋时期,这两种哲学观念却共存于许多士大夫的思想体系之中。

 

①似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②这无疑是一个黑暗的年代。③这两个思想体系本不会走到一起。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由“从政变频繁、外族入侵和国家分裂的角度来看”“如果以个体觉醒和文学、哲学、艺术的灿烂成就为出发点,看上去却是一个开明的时期”可知①有“充满矛盾”的意思,联系前文“魏晋南北朝”,所以写“似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②由“但是”“开明”等词可知“这无疑是一个黑暗的年代”。③下文“然而”一词,表明要写与之相反的语意。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_________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________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________包装出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A. 况且   何况   而且    B. 况且   而且   况且

C. 何况   而且   何况    D. 何况   况且   而且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现在,我国生产和科研等领域,英制计量制度基本上淘汰了,可是提到外国事物时,英制计量单位名称在语言、文字中还不能不使用。

B. 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C.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D. 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②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③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④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⑤在灿若群星的世界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卓尔不群、久享盛誉,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⑥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泽厚自传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困顿。做小学教师的母亲为供我兄弟二人上学,惨淡经营,备尝艰苦。当时有人说,等儿子长大,你就可以享福了。母亲回答:“只问耕耘,不求收获。”此话今犹在耳,却不幸竟成谶语。每念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不免泫然涕下。每当年春节,亲戚家大鱼大肉,热闹非常;而我们母子三人,冷冷清清,相依为命。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初中时所以酷爱鲁迅和冰心,大概也与自己的家境和母爱有关。鲁迅教我冷静地、批判地对待世界;冰心以纯真的爱和童心的美给我以慰藉和温暖;而母亲“只问耕耘”的话语,则教我以不求功名富贵,不怕环境困苦。我最近讲,搞美学应具备两方面条件:清醒的思辨能力和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我放弃中学时代成绩一直很好的数理化,而搞上了美学,不知是否也应追溯到自己那个孤独的、清醒的、感伤的少年时代?

1945年秋,我初中毕业,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那个时代进步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时局日趋动荡,学校却充满复古气氛,死气沉沉,保守到连《大公报》都少见。我只好每星期天,到城里的书店站上一整天,饿着肚皮贪婪地翻阅着各种杂志、书报,其中主要读物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新书。我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就是在书店里站着读、在课堂上偷着读、甚至冒险读着“禁书”得来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比被动灌输的东西印象要深得多。在这样的阅读中,我逐渐培养和增强了判断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不喜欢人云亦云,比较注重科学上的争议、论辩,这恐怕要追溯到自己的这个时期。

1950年,我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时期,我生活仍然非常穷困;加上得了肺结核,我便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了。我独住在宿舍顶楼的一间“阁楼”里,利用藏书极为丰富的北大图书馆,翻阅、抄录和整理了许多原始资料。我1979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还利用了当年所作的资料卡片。

我虽已发表不少文章,但面临的环境压力很大,非议颇多。下乡劳动和工作,我是单位里时间最长的一个,身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也是最多的一个。这使我抑郁和孤独的性格一直延续下来,但也让我学会了思想不受外界影响。我沉默而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信念,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文革”时我在干校,读书非常困难,只能偷偷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972年回家后,我便利用在干校时偷做的笔记暗暗写起来。因为我坚信政治灾难终会过去,只要一念及“只问耕耘”的话,我就会坚持干下去。1976年发生地震,我就在条件简陋的“地震棚”里写完了《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

有人说,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里,我的好些思想远没有充分展开,只是点到为止。其实,“语焉不详”的还包括我的美学著作《美的历程》、《美学三题议》等。因为我喜欢先画一个“粗”线的轮廓和框架,等有时间和机会再去“工笔细描”。“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夺也”。我也曾搞过“小”的试验,结果愈积愈细,不能自拔,与我的兴趣、个性颇不合。治学之法有多途,各人宜择性之所近。“见木不见林”和“见林不见木”虽都有偏颇,但毕竟要有所偏重。科学事业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不能一人独揽,不妨各就性之所近,发挥所长。

也有人说我“杂”,说我又搞中国思想史,又搞外国哲学,又搞美学等等。今天固然不可能再出现像如亚里士多德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科学分工愈来愈细。但也要看到,如今边缘科学方兴未艾、各科知识日益融合。社会科学亦然。中国文史哲素来不分,就是好传统。当今学界主要问题,恐怕也不在于杂。古今中外,第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名家都是知识极为广博,能多方面著书立说的。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节选自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吾友黄振中,治中国哲学有年。其于并世之学人,独服膺于李泽厚,且誉为半世纪以来,气象最博大之学人。每问余之意见,吾则以为不然:夫李氏者,乃思想界之陈涉也,非学术界之项王也。——选自困学纪闻、荆楚风云《与友人论李泽厚》,来自李泽厚的博客

②李泽厚是中国大陆当代人文科学的第一小提琴手,是从艰难和充满荆棘的环境中硬是站立起来的中国最清醒、最有才华的学者和思想家。像大石重压下顽强生长的生命奇迹,他竟然在难以生长的缝隙中长成思想的大树。——选自《二十四名学者眼中的李泽厚》之刘再复评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

A.李泽厚放弃了中学时代成绩一直很好的数理化而选择从事美学研究,他少年时代的家庭环境和母亲的言传身教起了决定性因素。

B.李泽厚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时代已在变化,而学校的教学仍笼罩着死气沉沉的复古气氛,教学方式仍是灌输式的。

C.李泽厚是单位里下乡劳动时间最长的一个,身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也最多,这反而使他成为中国最清醒、最有才华的学者和思想家。

D.有人说李泽厚著作里的思想没有充分展开,而是点到为止,李泽厚承认这固然有“见木不见林”和“见林不见木”的偏颇,但却认为是科学分工的不同。

E.有人认为李泽厚的治学特点是“杂”,可李泽厚认为自己追求的是“博”,他把知识广博的第一流哲学社会科学名家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2)李泽厚的治学观念主要有哪些?请简要分析概括。

(3)本文作为学术性质的自传,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4)李泽厚是我国著名学者,根据全文,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李泽厚的治学道路。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连续设喻——登高博见、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写出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暮年多病生活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用“美人”作喻来表达自己遭朝廷小人妒忌陷害的苦闷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