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作者以反问的证据表达了从师而学的标准...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作者以反问的证据表达了从师而学的标准是“道”,与年龄无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作者以水和舟的关系做比说明大鹏鸟因其大对风的依赖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_______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清荣峻茂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与年龄无关”“说明大鹏鸟因其大对风的依赖”“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峻茂”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苏轼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塘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注】:①高唐即高唐观,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梦与巫山神女相遇。

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开篇点明了两人相识的地点——画屏之间,用典型的物象代称相识的地点,凸显了主人公对两人相识的过程记忆深刻。

B. 梁间的燕子双飞,春来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对这些物象的描写写出了作者伤春之感。

C. 下片集中笔墨写相聚的快乐,正是为了反衬男主人公错失爱人的痛苦,只有享受过如此的欢愉,才能产生如此的痛苦。

D. “敛尽春山”写作者看见眼前春意盎然的山峦,想起了过去的点点滴滴,心有千言却无法言说,表达了心中的苦闷。

E. 这首词顺叙和倒叙交叉使用,使其具有了简单的情节,结构错落有致,收到了曲折生情,摇曳生姿的艺术效果。

2.这首词写出了作者对爱人无穷无尽的思念,作者是怎样做到的?请结合上片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弱冠举乡试,学大进,好言兵,且善射,正德元年冬,权阉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旧闻。忽司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弟子盈天下,世遂有“阳明学”云。十一年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游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守仁计取南昌,宸濠惧,尽发南康、九江兵。丙辰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珠死战,贼复大败。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寻在此带动当地乡村东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初,京师闻变,诸大臣震惧,王琼大言曰:“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至是,果奏捷。当是时,谗邪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乃诏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乱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平,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益文成。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原创)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旧闻                    绎:整理

B. 退师                    佯:假装

C. 宸濠舟浅                胶:黏住、搁浅

D. 谗邪煽                    构:图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勤王”多指君王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B.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故称“弱冠”。

C. “传檄”是敲打木梆子,公开宣告的意思,其中“檄”是指木梆子。

D. “赠”指在官员死后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对朝廷的贡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守仁天资聪明,潜心向学。十七岁和上饶娄谅谈论朱熹格物致知的大意,后来在阳明洞中苦思潜修,乡试之后,学业大进。

B. 王守仁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他反对当权太监刘瑾滥捕,上疏救戴铣等人,触怒刘谨,结果被廷杖四十,贬为贵族龙场驿丞。

C. 王守仁文武全才。他创立“阳明学”,弟子遍布天下;屡次剿贼平乱,战功赫赫,朝廷颂功,因此时人称赞他为神人。

D. 王守仁关于用兵,精于奇谋。巡抚南、赣,他亲率精锐士兵,出其不意直捣贼巢;计取南昌,纵火烧船,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叛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2)徽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陈独秀大事年表。

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出生在安徽省庆市城北的一间别墅里。

1897年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学习。

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

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街头亲自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捕入狱。

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7年八·七会议上撤销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主要原因是大革命失败对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强烈冲击,大批优秀干部(包括陈独秀的两个儿子)在反革命屠杀中丧生。

1929年,中共中央决议将陈独秀等人开除出党,陈独秀在1927年后反思,形势接受国际托洛茨基派的观点,反对斯大林主义的左倾暴动路线,同时也反对盲目向农村发展力量。

1932年在上海淞沪抗会战中,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卖国独裁,而后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狱,拥护国共合作和国民党领导抗日,在武汉联络民主人士和抗日军队,试图组织“不拥国、不阿共”的第三势力。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作为二十多年来一直为元首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革命战士于四川江津病逝。

材料二:陈独秀父亲早逝,少年时代有祖父“白胡爹爹”承担启蒙教育。陈独秀在《实庵自传》中说:我从六岁到八九岁,都是这位祖父教我读书。……我背书背不出,使他生气动手打,还是小事;使他最生气,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令人可怕的,是我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一声不哭,他不只一次愤怒而伤感的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迎来强盗,真是家门不幸!”

材料三:1903年3月31日晚,留学日本的陈独秀,邹容等惩治了生活腐败、思想顽固、拼命压制进步学生的姚煜,章士钊记载:姚煜一风尘下吏,偶辖一省海外学务(时充湖北留学生监督),无端撄留学生之逆鳞,由张继抱腰,邹容捧头,陈独秀挥剪,稍稍发抒割发代首之恨。驯致酿成交涉大故,三人被遣返国,邹容则乘机刊布《革命军》,激起搏满浪潮,不足十年,而清帝退位。区区一辫发去留,而关系种族存亡之大如此。

材料四:1903年陈之好友汪孟邹在芜湖开设科学图书社。次年陈“便背了一个包袱,拿着一把雨伞来了”,与汪每天共食“两顿粥”,办起了《安徽俗话报》。1922年陈在为该社20周年纪念册题词云:“我那时也是二十几岁的少年,为革新感情所驱使,寄居在科学图书社楼上,做《安徽俗话报》,日夜革新大业,何物臭虫,虽布满吾衣被,亦不自觉。”

类似故事,此前有章士钊记载陈与他1903共编《国民日日报》时“两人蛰居昌寿里这偏楼,对掌辞笔,足不出户,兴居无市,头面不洗,衣敝无以易,并也不浣。”

此后有傅斯年云:“民国二年,反袁举义,失败逃亡,在日本度他那穷得只有一件汗衫,其中无数虱子的生活。袁世凯死了,他回来,在上海开始办《新青年》。”

材料五:陈独秀视监狱为实验室,屡入狱中都坚持研究学问。1932年入狱则致力于文字学研究。当年同狱的濮清泉说:“关于研究文字学,有一段笑话,江苏南通有一位姓程的老先生也是小学家,因慕陈独秀之名,来到监狱里看他。两人一见如故,初期互道钦佩,中期交换著作,也互称对方有卓见,后期争论起来,闹到面红耳赤,互斥浅簿,两人都高声大叫,拍桌对骂,幸而没有动武。原因是,为了一个父字,陈独秀说父字明明是画着一个人,以手执杖,指挥家人行事。而那位程先生说,父字明明是捧着一盆火,教人炊饭。陈说你不通,程说你不通;陈说你浅薄,程也说你浅薄。”隔了一会,陈独秀又和程老先生和好了。他写了一封信给罗家伦(当时中央大学校长),推荐程老先生教文史,罗家伦以程老先生疑信鬼神而拒绝了。

材料六:适之兄说弟是一个“终身的反对派”,实是如此,然非弟故意如此,乃事实迫我不得不如此也。譬喻吃肉,只要味道好,不问其售自何家。倘若味道不好,因其为陆稿荐出品而嗜之,是迷信也;倘若味道好,因其为陆稿荐出品弃之,而此亦成见也。迷信与成见,均经不起事变之试验及时间之淘汰,弟两不取之。——陈独秀答胡适的一封信

材料七:《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最近二十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改革,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胡适

1.下列关于陈独秀其人其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独秀幼年丧父,祖父是他的启蒙老师。《实庵自传》的这段材料,生动刻画了陈独秀幼年的倔强,也为其一生打下了鲜明的精神底色。

B. 与小学家程先生激烈争论体现了陈独秀学术上不迷信权威;之后又写信推荐程老,体现他为人仁厚大度,做到了“恶而知其善”。

C. 胡适说陈独秀是“终身的反对派”。这一角色定位,实质上体现了陈独秀并不党同伐异、有着一种求真、独立的精神。

D. 从陈独秀一生的活动可以看出,他吃得苦,耐得穷,有一种为真理而牺牲的坚定意志和勇敢精神。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青年时期在杭州求是学院的学习,一定程度上为陈独秀后来的和思想启蒙活动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B. 留学日本时,陈独秀、邹容等强行剪掉湖北留学监督姚煜的辫子。章士钊高度评价了这一事件的意义,认为它直接导致了清帝的退位。

C. 陈独秀积极投身于民族文化启蒙活动。20世纪初,陈独秀与朋友先后创办了《安徽俗话报》《国民日日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

D. 陈独秀是一个奋斗不懈的革命战士。抗战爆发后,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积极支持抗战,谴责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后被逮捕入狱。

E. 胡适《新青年》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划时代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思想的走向。

3.有人说“解读陈独秀,首先要读出他大名中的那个‘独’字,‘秀’即在其中。”请全面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独”的含义的理解。

 

查看答案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拾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了!”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着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

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

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

智深听得,收起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

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执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得你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 说道:“店里一位官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生命。”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成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你们这两个撮鸟,快扶起兄弟,都跟洒家来!”提了禅杖先走,两个公人那里敢回话,只叫“林教头救俺两个!”依前背上包裹,拾了水火棍,扶着林冲,又替他拿了包裹,一同跟出林子来。行得三里路程,见一座小酒店在村口。

深,冲,超,霸,四人入来坐下,唤酒保买五七斤肉,打两角酒来吃,回些面来打饼,酒保一面把酒来筛,两个公人道:“不敢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救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两个公人那里敢再开口,吃了些酒肉,收拾了行李,还了酒钱,出离了村口。林冲问道:“师兄今投那里去?”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两个公人听了,暗暗地道:“苦也!却是坏了我们的勾当!转去时,怎回话!”且只得随顺他一处行路。

自此,途中被鲁智深要行便行,要歇便歇,那里敢担他;好便骂,不好便打。两个公人不敢高声,只怕和尚发作。

行了两程,讨了一辆车子,林冲上车将息,三个跟着车子行着。

两个公人怀着鬼胎,各自要保性命,只得小心随顺着行。

鲁智深一路买酒买肉将息林冲。那两个公人也吃,遇着客店,早歇晚行,都是那两个公人打火做饭,谁敢不依他?二人暗商量:“我们被这和尚监押定了,明日回去,高太尉必然奈何俺!”

薛霸道:“我听得大相国寺莱园廨宇里新来了个僧人,唤做鲁智深,想来必是他。回去实说,俺要在野猪林结果他,被这和尚救了,一路护送到沧州,因此下手不得,舍得还了他十两金子,着陆谦自去寻这和尚便了,我和你只要躲得身子干净。”

董超道:“说的也是。”

两个暗暗商量了不题。

话休絮烦,被智深监押不离,行了十七八日,近沧州只七十里路程,一路去都有人家,再无僻静处了。

鲁智深打听得实了,就松林里少歇。

智深对林冲道:“兄弟,此去沧州不远了,前路都有人家,别无僻静去处。洒家已打听实了,俺如今和你分手,异日再得相见。”

林冲道:“师兄回去,泰山处可说知。防护之恩,不死当以厚报。”

鲁智深又取出一二十两银子与林冲;把三二两与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本是路上砍了你两个头,兄弟面上,饶你两个鸟命。如今没多路了,休生歹心!”

两个道:“再怎敢,皆是太尉差遣。”接了银子,却待分手。

鲁智深看着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二人答道:“小人头是父母皮肉包着些骨头。”

智深轮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的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喝一声:“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也似这树一般!”

摆着手,拖了禅杖,叫声:“兄弟,保重!”自回去了。

董超、薛霸,都吐出舌头来,半晌缩不入去。

林冲道:“上下,俺们自去罢。”

两个公人道:“好个莽和尚,一下打折了一株树!”

林冲道:“这个直得甚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起来。”

二人只把头来摇,方才得知是实。

(节选自《水浒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不写鲁智深的外形,用了“未写其形,先使其声”的方法写鲁智深出场相救的情节,如从天而降,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用鲁智深之口——插叙了前文的情节,即避免了作者讲述鲁智深的经历,又复述了前一回林冲的遭遇,突出了董超、薛霸二人的可恶,使情节更加错落有致。

C. 董超,薛霸心怒鲁智深,言语上仍十分客气的询问对方来历,却被鲁智深当头一喝,后文用二人的对话,照应了鲁智深对二人提问用意的猜想,写出了二人的奸猾。

D. 智深救而护送到底,公人叫苦不迭,“却是坏了我们的勾当”;四人在店,两人暗商,其心头口头,除了十两金子别无他事——这些描写表现了有钱可以通神的主题。

2.请简要分析鲁智深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3.鲁智深要杀了董超,薛霸二人,林冲是直接受害人却为二人求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原创)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德格尔的艺术观

艺术是什么?海德格尔指出,他所谓的艺术绝不是柏拉图式的理念,即那种规定一切艺术现象之共同本质的最高概念,它不是时空之外,永恒不变的存在者。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思考是从艺术作品入手的。海德格尔说,从表面上看,作品和一块石头、一把斧头没有什么两样,是一件物或器具,但实际上,作品比一块石头和一把斧头多一点什么,那多一点的什么使作品成了作品。换句话说,艺术作品自身自有其存在的特殊本源。

在此,海德特尔批判了流俗的浪漫艺术观,后者认为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作者,因为作品显然是作者的产儿。但海德特尔问道:作者又是谁的产儿呢?显然是作品使作者成了作者,是《浮士德》造就了作家歌德。如此看来,作品和作家互为因果,但是什么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呢?海德格尔认为还有一个第三者,即作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之共同本源的“艺术”。而艺术的本源是“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因此,作品的真正作者不是作家而是世界与大地的冲突,是真与非真的冲突,作家只是这一冲突成为作品的中介而已,作家创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在对此冲突的领会中勾勒这一冲突。

海德格尔的“世界”和“大地”这一对概念充满隐喻性,它们主要指“意义化”(世界)和“无意义化”(大地)的对立冲突,以海德格尔之见,艺术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同时了展示了大地,作品描述的存在者既显示(获得意义)又隐匿(失去意义)地出场,艺术作品因此成其所是。

海德格尔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凡·高的一幅画,一双粗糙的农民的鞋子,别的什么也没有。实际上,这幅画描绘了无。”但是,海德格尔又说:“从鞋破损了的、敞开着的黑洞中,可以看出劳动者的艰辛的步履,在鞋的粗壮的坚实性中,投射出她在料峭的风中通过广阔单调田野时步履的凝重与坚韧,鞋上有泥土的湿润与丰厚。当暮色降临时,田间小道的孤寂在鞋底悄悄地滑过。”海德格尔以充满诗意的描述谈到他在凡·高《农鞋》中看到的农妇的世界与大地,以及在这世界与大地之间一双农鞋的“存在”。就此,海德格尔批判了艺术模仿说,后者基于自然实在的态度误以为艺术作品只是逼真地模仿摆在我们面前的东西,误以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就是它的全部存在。事实上任何可见之物的存在都在不可见的世界和大地之间。正是由于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并展示了大地,处于其间的存在者才因有意义而显现,因无意义而隐匿。

由于作品存在于世界和大地的冲突中,因此,作品一经产生就呼唤人的保护或保存。离开了人的观赏和阅读,被创作和安顿在作品中的世界和大地的冲突就会消失,作品也就成了纯粹的物。

正是经由作品的创作和保存,真之事件(即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便以艺术的方式发生了,作为创作者和保存者的人也由此介入了世界与大地的冲突,遭遇到既澄明又隐匿出场的万物,从而进入到生存的历史。

摘编自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超越一件器具的部分,即世界与大地的冲突,构成了作品的本质。

B. 作品是世界与大地冲突的产物,在作品行成的过程中,并没有作家主观意识的参与。

C. 凡·高绘画中的一双农鞋既属于大地,又属于世界:既显现意义,又隐匿意义。

D. 作品离不开欣赏者,否则它将丧失它的本质,从而沦为纯粹的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浪漫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本源是作者,而海德格尔认为,作品是作者的本源,是作品造就了作者。

B. 柏拉图的“艺术”理念,是一种超越个别艺术现象的最高概念,它是时空之外的,永恒不变的存在者。

C. 海德格尔说凡·高画作中一双农鞋的“存在”,意味着它不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样东西,而且还显示意义。

D. 因为作品的本源是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因此,逼真地模仿一双农民的鞋子并不是艺术的全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家的真正使命是坚守艺术的本源,深刻领会并如实勾勒出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从而重建人们对存在的记忆。

B. 海德格尔批判艺术模仿说,主要原因是他认为艺术不仅要建立一个世界,还要展示大地。

C. 海德格尔认为,一切可见之物的存在都在世界与大地之间。所以一旦迷失世界,它们就沦为器具或一件纯粹的物。

D. 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读者看护了作品中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另一方面作品使读者进入存在状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