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曹操军队的军容之盛。

(3)李商隐在《锦瑟》中曲折地表达自己惆怅苦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2)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3)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艺术。

2.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蚤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命,侍明宗于籓邸。寻入国子学为诸生。 八番宣抚司长乃其世职,英宗遂授八番宣抚司长。既至,宣布国家恩信,峒民感悦。有累岁不服者,皆喜曰:“吾故贤帅子孙也,其敢违命。”率其十四部来受约束。

至顺元年,丁内艰还京。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岁漕米由海道达京师,别儿怯不花董其事。寻除礼部尚书,特命领宿卫。凡宿卫士有从掌领官荐用者,往往所举多其亲昵。至别儿怯不花独推择岁久者举之,众论翕服。

至正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行至淮东,闻杭城大火烧官廨民庐几尽,仰天挥涕曰:“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织坊减元额之半,军器、漆器权停一年,泛税皆停。事闻,朝廷从之。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又请岁减江浙、福建盐课十三万引。或遇淫雨亢旱,辄出祷于神祠,所祷无不应。在镇二年,虽儿童女妇莫不感其恩。召还,除翰林学士承旨,仍掌宿卫。 

四年,拜中书左丞相。朝廷议选奉使宣抚,使问民疾苦,察吏贪廉,且选习北籓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又奏发使谕诸王,赐以金衣重宝,使各抚其民,毋逾法制,于是内外震肃。明年,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七年,进右丞相。十年正月卒。追封冀王,谥忠宣。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B.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C.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D.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

B. “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汉武帝时。

C. 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又称“丁内忧”。

D. 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谥号有褒也有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别儿怯不花的先辈很有声望。他担任八番宣抚司长时,有多年不愿臣服的,知道他是贤帅的子孙后,就率部归服了。

B. 别儿怯不花正直无偏私。他掌管宿卫之事时,一改前任任人唯亲的做法,举荐那些任职时间长的人,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

C. 别儿怯不花很受信任和重用。他八岁时就被派入王府侍奉明宗,长大后被任命为高官,巡行地方,察访民情官情,他的建议也总是被采纳。

D. 别儿怯不花有爱民之心。杭城遭遇大火,他急速前往,请求朝廷减免种种赋税;发生饥荒时,他赈济灾民;他还派遣使者请求诸王,各自安抚好所管辖的百姓。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

(2)且选习北籓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卬áng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

是时,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江军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常还,具为丹、卬言之。丹、卬负其众,皆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独归汉,乃稍晓说其将帅曰:“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 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下江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即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合。

及诸将议立宗室,唯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wěi、张卬等不听,欲立更始。及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光武见常甚欢,劳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厄,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常顿首谢曰:“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帝笑曰:“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

十二年,薨于屯所,谥曰节侯。

(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B. 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C. 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D. 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纪年的名号,如建武;也可用于称呼皇帝,如更始。

B. 肉袒指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意。

C. 顿首此处意为磕头。古时也常用于书、表、奏等文章的结尾,表示敬意。

D. 薨在唐代以前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后来也用以指皇帝之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常与王凤、王匡等起兵,大破荆州牧。王常他们起兵后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号称下江兵,后来又大败荆州官兵,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

B. 王常希望辅助汉朝,成就功业。王常听了伯升的建议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向成丹、张卬说明,但成丹、张卬不同意,认为应该各自做主。

C. 王常素有威望,以理服人。王常想归顺汉朝,便把归顺的道理对将士们陈述,最终他促成了下江兵和汉军、新市军等联合抗击王莽。

D. 王常一心为汉,备受重用。他在更始帝时拜将封侯,更始帝兵败后投靠光武帝,光武帝虽对他有所不满,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

(2)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 此行之,灭亡之道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领导人访问非洲,接受的最高礼遇是舞蹈夹道欢迎。其实世界各国许多重大外事活动,也常使用不同的舞蹈方式。它跟三军仪仗队一样,其内涵都包含一种国力或文化的炫耀。舞蹈代表这个民族早在人类语言没有产生前的文化成就。凭借舞蹈原始遗存,一些人类学家、哲学家们达成一个共识:“舞蹈是人类一切艺术之母。”

舞蹈虽然很古老,但其文化意义却常遭到误解。当代美国符号美学家苏姗·朗格说:“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比舞蹈蒙受到更大的误解、更多的情感判断和神秘主义解释了。”舞蹈是一种非语言艺术,也是非文字文化。但人们在认识或评价它时却用语言艺术或文字艺术的标准来判别,这样就会张冠李戴。如同艺术史家约瑟夫·马库利斯所说:“在综合性美学观点的评述中。要么几乎从不提及舞蹈本身的艺术特性,要么就是硬性地或直接基于其他门类艺术的立场。”

    舞蹈的感性材料是人自体,这是舞蹈与其他艺术文化最重要的区别。即使其他与人体有关的艺术,在作品完成后,作品与人都可分离,唯人体与舞蹈永不分离。真正的舞蹈不是说的也不是理论的,而是由人跳出来的。这便决定了它必定具有鲜活性、现场性,表演时故在,表演结束舞蹈随即消失。因此,古代舞蹈很难真实地保存下来,现代虽可通过影像设备做记录,但它已不是舞蹈家作品,而是摄影家的作品了。

    舞蹈是人体艺术,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动态来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和情绪。它的接受也不依赖语言,或主要不依赖语言。那么靠什么呢?意会。人们常说优秀的舞蹈“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舞蹈家看来,最美的舞蹈用语言说不清楚,即使能说出来,也会变得不仅词不达意而且浅白而失却生动性。因此全世界的舞蹈家都不喜欢用嘴巴去诠释自己的舞蹈,即使节目单要写上几句暗示的话,他们也尽可能采取很抽象的语言。这当然也会带来误解,以为舞蹈家没理论,或不善理论。不善理论可能是对的,因为舞蹈家最善于用肢体说话,但不等于没有理论,只是这种理论也不是语言性理论。口头语言或文字确实不能准确说清舞蹈,文字理论在舞蹈面前永远是灰色的,第二位的。人类发展舞蹈理论,只不过是让它帮助人自己加深与舞蹈本体的接近罢了。

    上演了一百多年的芭蕾舞小品《天鹅之死》,没人问它到底要说什么,也无人怀疑人体到底像不像天鹅,作品在讴歌生命的这一深层内涵,即使说不出来,也不愿用“天鹅临死不想死,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话来浅白它。常人白话会砧污作品的美,优秀舞蹈的思想内涵所具形而上的哲理,需给予深层意会。

中国当代古典舞《扇舞丹青》,人人都喜爱,人人都能感受到它那传统美的意味。如非要问表演的是谁?她在干什么?她在什么地方?她是文人才女还是画家手中的笔.她是色彩还是线条……不要说编导抑或演员无可回答,任何人都会觉得这种发问不正常。该舞获了那么多奖励,久演不衰,被行内外普遍认可,也是在意会作用下的接受。

(摘编自吕艺生《舞蹈文化面面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代表着这个民族远古时期的文化成就,它产生的时间早于语言艺术和文字艺术。

B. 世界各国在重大外事活动中常使用不同的舞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内涵包含一种国力或文化的炫耀。

C. 舞蹈是人跳出来的,具有鲜活性和现场性的特点,表演时存在,表演结束就消失,致使舞蹈无法保存。

D. 舞蹈主要通过人体动作、动态而非语言来表情达意,欣赏舞蹈也一般不依赖语言而依赖意会这种特殊的内心体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约瑟夫·马库利斯的话说明,不以舞蹈自身而以其他门类的艺术特性来阐释或评价舞蹈,会让舞蹈失去它的独特性。

B. 优秀的舞蹈“不能言传”,即使能说出来也会词不达意而且浅白不生动,这种说法恰好为舞蹈的艺术特征作了注脚。

C. 舞蹈家最善于用肢体说话,但不善于文字理论,这使得欣赏者在欣赏舞蹈时难以加深和舞蹈本体的接近。

D. 作者以《扇舞丹青》为例,说明了真正的舞蹈欣赏者不会去追问角色的信息,而是通过意会感受古典舞的传统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舞蹈是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为媒质的艺术形式,从原始社会开始,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舞蹈的呈现依然须臾难离人类自身的形体。

B. 舞蹈是人体艺术,不是语言的艺术,但也可以让语言参与舞蹈,只要语言是补充舞蹈的内容而不是参与舞蹈的感情表达。

C. 通过影像设备记录的舞蹈不是舞蹈家的作品而是摄影家的作品,因为记录者都有自己的审美,记录时难以客观呈现。

D. 《天鹅之死》上演百多年而不衰的原因在于舞蹈本身的美和形而上的哲理,中国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雀之灵》与其有相似之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