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国学大师,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可见陈先生的幽默。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陈寅恪自小博闻强记,打下坚实旧学基础,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他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他学习了梵文、印地文、希伯莱文等22种语言。

在德国,陈寅恪的资料很少,因为他有自己的主见——他不要学分,完全是一种中国传统文人游学。陈寅恪说,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终生没有文凭的陈寅恪, 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要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要介入世界学术的大潮流,否则的话你没有办法跟人对话,你必须通过镜子才能了解自己。

每逢上课,陈寅恪总是抱着很多书,吃力地走进教室,他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来的;而讲其他的课程,他带来的书则是用黑布包裹着的。他的讲课旁征博引,慕名而来的学生常常听不懂,听课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少,但他的学生,都一定是后来的大家。

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把中国的学术提升到一个很新很高的领域。

陈寅恪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陈寅恪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对传统语文充满自信。193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陈寅恪应系主任之邀出考题,除了一篇命题作文,只有一个三字对子,上联_——“孙行者”。

北平沦陷,陈寅恪流亡云南。藏书悉数焚毁在战火中,陈寅恪在几乎汉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仅凭记忆,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大灾难面前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到岭南大学——也就是后来的中山大学任教。

陈寅恪有无边的勇气,到广州五年后,陈寅恪放弃熟悉且擅长的国学领域,开始了学术转向——探索明清的历史和文化,写就两部经典: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著的,讲述了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

陈寅恪浸润在自己那个纯粹的学术世界中,他拒绝为官,说那样会影响自己思想的自由。他坚持用文言文写作,他还倔强地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陈寅恪以此表彰其学术思想——“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最后的7年,大部分时间是不能站立的,他在一次洗澡时摔跤骨折。长年卧床,妻子唐筼又竭尽全力护理丈夫。

陈寅恪葬于江西庐山。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垂范着后世的中国,学术思想,影响至今;毫无疑问,陈寅恪先生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 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然有多年留学经历,却终生没有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B. 陈寅恪虽然有西学经历,但更看重国学。193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时,他出的考题只有一个三字对子——“孙行者”,成为一时佳话。

C. 陈寅恪一生为国学做出了不朽的功绩,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是学术领域的有重要地位的大师。

D. 陈寅恪通过《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以明末清初的孟丽君和柳如是为描述对象,赞美她们在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

E. 陈寅恪多年眼疾,后来又摔跤骨折,长年卧床,妻子唐筼竭尽全力护理丈夫。陈寅恪经常教育子女要孝敬自己母亲,表现了他们夫妻间的深爱。

2.文章说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影响至今,他的学术思想是什么?

3.为什么不管是本国培养的学者还是有留学经历的学者,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CE 2.①中国学术要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要介入世界学术的大潮流。 ②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对传统语文要充满自信。 ③学术要有“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3.①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清华四大导师之一。 ②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有宽阔的学术视野。 ③陈寅恪的研究,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把中国的学术提升到一个很新很高的领域。 ④撰述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经典。 ⑤他的学术成就,垂范着后世;学术思想,影响至今;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解析】应从陈寅恪的成就、影响、地位等方面筛选信息。 4、C 3分,E 2分,A 1分,答B、D不给分。解析: 1.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A项,因为“没有文凭,从而形成宽阔的学术视野”,因果关系牵强。文章第五段说的是“终生没有文凭的陈寅恪, 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文中是转折关系。B项,文章第九段说的是“193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陈寅恪应系主任之邀出考题,除了一篇命题作文,只有一个三字对子”,陈寅恪出的考题还有一个命题作文。D项,孟丽君不是明末清初人。文章倒数第四段说的是“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 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文章说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影响至今,他的学术思想是什么”,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应先找到“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影响至今”这句话的所在位置,这句话在文章最后一段,这就要求考生到上文筛选陈寅恪的“学术思想”。文章倒数第三段“陈寅恪以此表彰其学术思想——‘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倒数第七段“陈寅恪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陈寅恪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对传统语文充满自信”,倒数第十段“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要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要介入世界学术的大潮流,否则的话你没有办法跟人对话,你必须通过镜子才能了解自己”,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对于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比如本题中,考生要抓住题干中“学术思想”这一筛选依据,再依据“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影响至今”这一内容确定答题区域,最后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进行筛选。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什么不管是本国培养的学者还是有留学经历的学者,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第一段说“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国学大师,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第四段“陈寅恪自小博闻强记,打下坚实旧学基础,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第八段“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把中国的学术提升到一个很新很高的领域”,第十段和第十二段写其创作的作品,文章最后一段说“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垂范着后世的中国,学术思想,影响至今;毫无疑问,陈寅恪先生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考生应先到文中找出题干中的引文,“不管是本国培养的学者还是有留学经历的学者,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句话在文章第三段;然后分析其原因,考生可以把文中对陈寅恪做出评价的内容圈出来,最后依据分值进行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保定老调是河北省的戏曲剧种之一,保定老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保定老调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

保定老调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汉族民歌俗曲河西调,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袍带戏。1884年左右,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1918年左右,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

老调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受到流行在当地的高腔和河北梆子的影响,并吸收当地说唱艺术的精华,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出现较正规的职业班社,并开始进入城市,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繁荣时期。1949年后,保定一带成立了高阳、定县、阜平等专业老调剧团。知名艺术家有崔澄田、刘守谦、王贯英等。老调成为河北省特别是冀中一带农村观众最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

唱腔是保定老调音乐的主体,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老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老调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较强,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忠烈、慷慨的民族特质。

保定老调唱腔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唱腔板式有十余种,曲牌多来自于京剧、河北梆子、昆曲,常用的曲牌有军乐类、喜乐类、哀乐类、宴乐类等。文场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武场与河北梆子相同,都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保定市老调剧团是在高阳县老调剧团的基础上组建的。1953年,高阳县老调剧团成立。1958年秋月,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在保定市河北礼堂(现河北影剧院)观看了演出。邓小平同志称赞“保定有宝,应加扶植”。为此,保定地委、专署于1959年5月,调配干部并充实艺术力量,成立了保定专区老调剧团。1960年,剧团带着经过重点改编的《潘杨颂》进京演出,获得了成功。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北京的艺术界专家观看了演出。同年,《潘杨颂》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在全国放映,引起很大反响。

“文革”期间,保定市老调剧团一度改唱京剧现代戏。1973年,老调恢复,先后移植了《红灯记》《平原作战》《盘石湾》《小刀会》《朝阳沟》《红灯照》等剧目。1978年,又恢复了《潘杨颂》等一批保留传统剧目。1980年8月,排练了该团创作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忠烈千秋》,再次进京,为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和正在召开的全国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及首都群众演出,获得成功。同年12月,《忠烈千秋》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

保定市老调剧团全体演职员坚持文化下乡,走遍了保定的山山水水,河北、山西、河南等省的大部分城市、乡村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由于老调不断更新剧目,年年创出精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市场的强者。

从2003年开始,连续三年春节期间在市内演出,给市民送上了丰盛的节日文化大餐,填补了城市观众多年看不上大戏的空白。这一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赞赏。

1.下面对保定老调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保定老调是河北省戏曲剧种之一,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保定老调曾先后在北京演出四次,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其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强,雄浑宽厚、粗犷高亢,具有忠烈、慷慨的民族特质。

C. 1949年后,老调为河北省特别是冀中一带农村观众最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保定一带成立了一些专业老调剧团。知名艺术家有崔澄田、刘守谦、王贯英等。

D. 保定老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曲牌源于京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唱腔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其文场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武场与河北梆子相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调发展中有一些前辈艺人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开创了老调先声的生行演员韩大仓,1918年左右的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

B. 保定老调的历史已有二三百年,可以追溯到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保定老调擅演老生和袍带戏,多以大戏的姿态出现。

C. “文革”时期,迫于形势,保定老调剧团一度改唱京剧现代戏。73年老调恢复后,又移植了这些剧目。78年又恢复了《潘杨颂》等一批保留传统剧目。

D. 保定市老调剧团是在1953年成立的高阳县老调剧团基础上组建的。1958年秋月,国家领导人观看过剧团演出,邓小平给予高度评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1980年,保定市老调剧团创作了历史故事剧《忠烈千秋》,该团携该剧再次进京,为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和人大代表及首都群众演出,获得成功。

B. 邓小平同志看了演出后,称赞“保定有宝,应加扶植”。而保定地委、专署也于次年调配干部并充实力量,成立了保定专区老调剧团,促进了老调的发展。

C. 保定市老调剧团不断更新剧目,坚持文化下乡,走遍了保定,甚至河北、山西、河南等省的部分城乡,因而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市场的强者。

D. 城市观众也有看戏的需求。从2003年开始的连续三个春节期间,保定市老调剧团都在市内演出,给市民送上了丰盛的节日文化大餐,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赞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生活中,我们总是说,信任是一切之源,只有切实地相信,才可能有美好的结果;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但丁却说,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而“英国文学之父”杰弗雷·乔史又说,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得抄袭,套作。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嗟乎!大阉之乱,_______________,四海之大,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2)_______________,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3)____________,佯狂不知所之者,__________,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4)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________________,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折桂令·客窗清明

元·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晏殊《破阵子》的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少女形象?

2.两首诗歌都是在写清明,但情感意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三、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诟虏帅失信,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督诸路军马                    都督:统率

B. 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状

C. 奔真州                    间:机会

D. 穷饿无聊                        无聊:内心烦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求救国之策                    呼中丞之名詈之

B. 资政殿学士行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D.而不在使者                    予犹记周公被逮

C. 日与北骑相出没长淮间            郡之贤士大夫请当道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羁縻不得还

A. 而幸生也何为    B.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 坐桂公塘土围中    D.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则直诟虏帅失信    B. 北虽

C. 买五人之头而    D. 去今之而葬焉

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德祐二年,南宋形势危急,一个“迫”字反映了元军长驱直入的凌厉攻势,“不及”暴露了南宋满朝文武官员的惊慌失措和腐败无能。

B. 南宋作为战败国在议和时已经陷入被动局面,文天祥之所以“辞相印不拜”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主要是为了降低自己被杀的风险。

C. 文天祥初至元营,不辱使命,捍卫朝廷尊严。“抗辞慷慨”表现出他大义凛然、敢于抗争的气节。“上下颇惊动”显现出“抗辞”的重大影响。

D. 作者善于将感情融入叙事。例如选文第4段,既写出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7.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