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读高一的16岁女孩武...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读高一的16岁女孩武亦姝凭借不俗的实力,成为新擂主。她不仅在节目的第一环节中斩获了第二季开播以来的最高分,还在第二环节中频频说出流传度较低的诗词——据统计,她的诗词储备量达到了惊人的2000首。

一旦一个人在某方面出类拔萃,或者成为所谓的“网红”,总会有不同声音。对这位女生来说亦是如此。有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背点有益无害;有人说,肯定是从小被父母逼的,童年比较缺失;有人还说,会背那么多诗又怎样,高考又不考......

要不要从小让孩子背那么多古诗词?会不会对孩子成长不好?某报的“学生心声”栏目,就此事开展了专题讨论。请你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比2000首古诗词更可贵的 一旦一个人在某方面出类拔萃,或者成为所谓的"网红",总会有不同声音。对这位复旦附中女生来说亦是如此。有人说,她肯定是个"天才",否则学业那么重,哪儿有时间背会那么多古诗;有人说,肯定是从小背父母逼着背的,肯定"童年比较缺失"之类;有人还说,会背那么多诗又怎样,高考又不考...... 这些声音其实都正常。不过事实是怎样的呢?在2000首古诗词之外,更可贵的是至少三件事。 一是,武亦姝并不是一个偏执狂,也并没有偏科。据悉,她文理发展均衡,还是班级的化学科代表。(其实,就算偏科,又怎样?) 二是,她坚持背古诗词,特别在学业繁重的时候还能如此,是出于热爱。用她的话来说,"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就够了。" 第三点尤其值得一提,就是她所在的复旦附中,重视古诗文教育的环境。 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背诵的带"月"字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出自《诗经·七月》,而这首诗均收录于复旦附中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 据悉这套校本教材一共6册,在复旦附中和语文课本同为必修,融入日常教学,其教学内容大大超出考纲要求。 这套校本教材的主编之一、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说,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说的一个故事也让人印象深刻。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在复旦附中平常的测试中都要占到二三十分。因此,常有家长质疑学校这个安排会浪费孩子时间,甚至有个学生在两年里找了他五六次,问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诗文,可不可以不背。 因此,黄荣华说,武亦姝的走红,只能反衬出古诗文教育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为(学生)普遍对古诗文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出现了这种追捧。" 换言之,不是武亦姝在古诗词方面的造诣有多深,是很多孩子在这方面的修养已经少得让人担心。 能够率真地表达这样观点的老师是难得的。他曾多次对记者说,他担忧的是中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正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很多老师正在做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材料作文的题目,考生要注意材料作文首先要理解材料,材料的主人公是高一的16岁女孩武亦姝,小女孩身上的特点是古诗词的积累特别多,结果这件事引起人们的争论。写作者要注意你也要作为评论者身份,交代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点睛:本题是一篇现实材料作文,这个材料贴近生活。所以考生要身在其中,作为参与这一事件的品论者的身份,深入思考材料中的话题和内含。写作中要注意结合身边事情深入挖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3)______________,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5)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对于“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和渔父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渔父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试举出学过的作品,说说这一原型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宋 蒋捷①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释:①蒋捷:咸淳十年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1.从体裁常识看,梅花引是__________,荆溪阻雪是_________,全词表现了他乘船阻雪于荆溪时的_______之情。

2.下阕表现情感的手法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用“/”给下面画线文字断句。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选自《孟子》)

 

查看答案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方丈:一丈见方

B.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C. 已为墙,凡变矣。           再:第二次

D. 后五年,吾妻来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客逾庖而宴,鸡栖厅     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

B. 垣墙周庭,当南日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 汝姊在吾怀,呱呱泣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 ,持一象笏至         凌万顷茫然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是对项脊轩环境的介绍,把原来的情况同修葺后的情况比照起来写,十分生动。景物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感情。写项脊轩旧状和新貌,把一间极普通的斗室写得那么可爱,正是作者喜爱这间书房的感情的反映。

B. 第二段写轩中怀旧,先用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作承上启下的过渡,接着用“先是”转入追叙,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人亡物在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

C. 第三段写他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的神奇。这里稍加点染,不仅深化了前文的悲情,也表现出对项脊轩的深情。

D. 本文文气贯通,浑然一体。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写的是生活琐事,但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起来,又以或喜或悲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全文浑然一体,一点没有松散凌乱的感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