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则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 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 诗歌的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 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AD 2.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选项中A律诗是近体诗 ;D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颔联“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切地表现了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的深沉忧患。 点睛: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从动静角度来写景的。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答题区间“最后两联”,“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秉忠,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已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至元初,帝命秉忠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

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云禅师被召,云中          过:经过,路过。

B. 复以云南所言力于上          赞:赞颂,赞美

C. 帝命秉忠地于桓州东滦水北    相:审察,勘查。

D. 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      宪:法令,制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 “癸丑”“己未”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个天干和十个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 “世祖”是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B. 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宽厚。在攻打宋时,他以天地有好生之德劝喻皇上不要滥杀无辜,因他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可胜数。

C. 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D. 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2)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下列对以上两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得到任用就努力去做,否则,就应该隐藏起来修养自己的才能,只有他和颜回能够这样做。

B. 子路颇不服气,他以勇著称,于是提出了“老师如果统率三军,那么您会和谁在一起共事”的疑问。

C. 孔子说“对于宰予嘛,有什么可责怪的呢?”可见孔子对“宰予昼寝”这件事情并无责备之意。

D. 孔子认为“宰予昼寝”这件事情对他影响很大,他从此改变了判断一个人的方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有光

他生于常州,长于苏州,学于上海,游历日美,最终落叶归根;他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历经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因而被戏称为“四朝元老”。他就是经历丰富、成就卓著的周有光先生。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十岁时,举家移居到苏州,这一搬家可以说改变了周有光的命运。当时的常州人会说,读完中学就行了;苏州人则说,一定要上大学;与苏州近在咫尺的上海,则盛行“一定要留学”的观念。

17岁时,勤奋好学的周有光考上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当时的人说,考上这所大学,比以前中状元还难。自嘲是“土包子”的周有光,上了大学,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学会了英文,阅读英文报刊,了解世界发生的新鲜事儿。将近100年后的今天,他依旧保持着阅读外文报纸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学到专业的经济学知识,为他找到谋生之道。

当时在上海,念完大学的,只要有条件,大多都会选择去外国留学。刚毕业的周有光没钱,只能留校教书,顺便在银行做事。这段时间,他结了婚生了子。不过随后,抗战开始了。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百废待兴。上海银行业为了尽快恢复元气,就派了一批优秀的员工去美国学习。周有光就是其中之一。在美国,他工资高、福利好、生活也幸福。但是经历过抗战的周有光,还是决定选择回国。“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我们当时的感觉……我们都认为中国有希望。解放之后,中国最缺乏的也是经济建设,所以我就立志回国搞经济。”

1949年6月回到上海,他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还兼任新华银行秘书长、人民银行华东区行第二业务处处长。1949年香港经济导报社出版他的专著《新中国的金融问题》。

50岁以前,他全心全意搞经济。

正所谓五十知天命,前半辈子差不多就这样了,后半辈子还能蹦跶到哪里去?但周有光不竟从理科的经济学跨到文科的语言学,重新出发。

1955年,他被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让他速速去往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当时要建设一个新中国,可是老百姓85%都是文盲,文化不提高,国家怎么建设?我本身是搞经济学的,研究语言、文字只是我的业余爱好,可当时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领导却让我转行。”说起这段经历,周老还哈哈大笑:“我对领导人说,我是个外行啊,领导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嘛!”“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这个‘安’不是安静的意思,是要认认真真工作。”

说自己是外行,不过是周老的谦辞。长期以来,周有光名声在外,素有“周百科”之称,精通多门外语,发表出版了许多和拼音、文字改革有关的论文,早在社会上引起重视。

在周老加入之前,汉语拼音方案讨论了两三年,但迟迟没有一个结果。随后那三年,在周老带领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革故鼎新,在不断的争论和探索中,1958年正式创定汉语拼音方案。周老因此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同年,汉语拼音成为全国小学的必修课。拼音为中国的文化普及、消除文盲发挥了重大作用。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假如当初没研究好,有漏洞,就遗憾了,毕竟要弥补就很麻烦了。”不过,“汉字为主、字母为仆。字母的任务是侍候汉字,不是代替汉字。”

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50岁以后,他认认真真搞语言。

60岁退休之后,周有光走出语言学专业领域,乐此不疲地搞起了创作。周老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思考引发写作。他的作品探讨现代化、全球化、中东局势、印度经济、人权保护、公民意识等诸多领域方面的问题,且见解深刻独到,常引起社会关注,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对他来说,退休只是换了个工作的地方而已。82岁,周老学习使用电脑,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完成《朝闻道集》,105岁开始玩微博,110岁时仍有《逝年如水》和《从世界看中国》两本新书问世。据统计,周老迄今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他的粉丝很多,得知老先生百岁之后仍可以每月写一篇思想深刻但语言平易的文章,更加惊喜感佩。

有人说,他一生好比人家的几辈子。

除了学术和创作,他的爱情婚姻也很值得大书特书。在近70年的婚姻中,他和夫人张允和相濡以沫、相爱如初。周有光说古代讲举案齐眉,而他与夫人上午喝茶、下午喝咖啡,都要碰碰杯子,叫“举杯齐眉”。他说:“这个小动作好像是玩儿,其实有道理,就是说夫妇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要敬重对方,双方才会和谐愉快。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离婚啊,一些人结了婚就不尊重对方了,那么你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你,就吵架离婚。家庭不愉快其实是很痛苦的。你下班回来,家庭愉快,就会得到很大安慰。”

一直到张允和去世,他们的日常就是形影不离:要么就是张允和给周有光翻书,要么就是周有光带着张允和出门赏花,照相的时候一定要握着手才好。2002年8月,93岁的张允和重病在床,那个特殊的早上,张允和是握着周有光的手离开人世的。

张允和去世之后,周有光把之前举杯齐眉的地方,两个椅子一个茶几换成一个沙发,他每天晚上在沙发上去过夜,不再回到卧室去;而且,他时常还会写信给张允和,而落款永远是“人间周有光”。

周老在107岁生日时曾开玩笑说:“上帝太忙,竟把我忘了。”如今,上帝还是想起了他,终于收回了人间的这束神奇的光。

相关链接

①诗人邵燕祥说:“他是当代难得的智者、仁者和勇者。”

②周有光105岁时曾说:“我的一生是很普通的,我也是个平凡的人。”

1.下列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篇典型的“他传”,以叙述传主的求学经历和家庭生活为重点,略述其学术成就。

B. 周有光大学毕业后就去了美国留学,在抗战胜利后选择回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C. 虽然周有光在语言文字领域是个外行,但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8年正式创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D. 周有光退休之后,搞起了创作,有《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20多部作品出版,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标题“人间有光”,一语双关:既表示人间的周有光先生,也有赞美周有光的意思,他经历丰富、成就卓著,犹如照亮人间的一束神奇之光。

B. 周有光一家移居苏州的事件深刻地改变了周有光的命运,否则他难以考取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更不可能选择学习经济学。

C. 1958年发布的汉语拼音方案有违周有光提出的“汉字为主、字母为仆。字母的任务是侍候汉字,不是代替汉字”的观点,存在一些有待弥补的漏洞和遗憾。

D. 周有光“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这思考引发了他的创作。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语言平易,且常引起社会的关注。

E. 在近70年的婚姻中,周有光和夫人张允和相濡以沫、相爱如初、形影不离。后来,虽然夫人已逝,但周老每天依旧写信给她,且不再回卧室过夜。

3.周有光先生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根据所给材料进行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

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

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佛教融入了本土文化之中,成为华夏文化主流的一部分,被百姓和士族文人广泛地接受了。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

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

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

在汉朝,有一种“博山炉”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炉子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此这种香炉就称作博山炉。

此外,香炉在材质上逐渐出现了青瓷或白瓷做的瓷香炉,香炉的样子也不再是单一的仙山了。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金兽便是做成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香炉是为了燃香取味,打造得小巧可爱;也可以装点室内陈设,这些金兽就有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样子,看上去一定萌萌哒。

李清照这首词曲中的“瑞脑”,便是南宋文人焚香时用的香料了。汉朝时期博山炉都是有盖子的,应该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屈原说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茅香或蕙草,将草放置在香炉中直接点燃。草叶燃烧后产生馥郁的香气,但有个毛病,就是烟火气比较大,烧太猛了还挺呛人的,所以得盖上盖子。

汉朝之后,南海地区树脂类的龙脑香和苏合香传入,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在下面放上炭火,高温将这些香料一点点烫燃起来,香味也很浓烈,烟火却少了很多,于是香炉在造型上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做成金兽等造型之外,也出现了各种敞开式的香炉。香炉的广泛应用促进其自身在宋朝获得了大发展。宋代的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特别是宋徽宗最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加上宋代文坛中古文运动,也追求文以载道,反对浮靡的风气,素雅而简洁之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风尚。

宋代重视金石之学,仿古蔚然成风。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便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可以方便地在室内移动,受到广泛的喜爱。

于是,追求雅趣的李清照自然会喜欢上当时广泛流行的香炉了。她将自己的忧伤化作精致的悲情,投射到了一切美的事物上,香炉便与春花、微雨一起,成了李清照最喜爱的审美选择。

但是你会发现,在李清照的词曲中,虽然香炉、香烟屡次出现,却从未提到香枝。其实线香在明代才出现。在宋代,燃香常用的方法还不是直接点燃,而是透过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气。因此我们在宋代绘画中只见形象各异的香炉,却看不到插在炉中的线香了。

(选自《青年时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香炉”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香炉是专门用来焚香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香炉与青铜鼎有相同的作用,都是用来表达对祖先与天地的尊敬。

B. 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的传入有关,每日的敬佛礼佛过程使焚香成为大众的生活习惯。

C. 小型香炉甚至成为文人随身携带的物品,由此可知宋代香炉使用的普遍性。

D. 汉朝的“博山炉”炉体为金属制作,后来香炉逐渐出现了瓷制的,并且香炉的样子也不再单一,有了各种动物造型。

2.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宋代,焚香受众面广,并且适用的场所也广,敬神祭祖要焚香,厅堂卧室要焚香,一些宴会、庆典也要焚香。

B. 博山炉出现在汉代,流行于皇宫和贵族中,炉体为金属制作,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故得名。

C. 香炉不仅可以用来焚香,小巧可爱的各类造型还可用来装点内室。如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即是动物造型的香炉。

D. 由于宋代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再加上古文运动反对浮靡的风气,所以香炉在宋代获得了大发展。

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茅香或蕙草,但焚这种香需要直接点燃,烟火气大,就需要香炉上有盖子。

B. 汉朝之后,由于所焚的香料有所改进,并且焚的方式也有所改变,烟火较以前的燃香草少了许多,也就逐渐出现了敞开式的香炉。

C. 由于宋代仿古蔚然成风,所以出现了各种精致的青铜小香炉,这也使追求雅趣的李清照喜欢上了这样的小香炉。

D. 由最初的点燃香草,到后来的通过炭火焙烤取其香气,直到明代点燃线香,这基本上是焚香发展的历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班里的28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她认为这些学生素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这引起了家长的反对,他们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成绩。学校不堪重压,迫令她屈从。她严词拒绝,辞职而去。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人为女教师点赞,有人对学生家长的做法表示理解,也有人对学校先前的做法提出质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