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翠兰的爱情 李伶伶 翠兰看上了村里的单身汉马成。马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翠兰的爱情

李伶伶

翠兰看上了村里的单身汉马成。马成媳妇没了,自个儿带着儿子过;她自己男人没了,自个儿带着女儿过:俩人走到一起,多好的一家!

翠兰托媒人去马成家说媒,媒人回来说,马成不同意。翠兰问为啥?媒人吞吞吐吐不想说。翠兰直着急,让媒人尽管说。媒人才说,马成说翠兰太厉害,不敢娶。翠兰一听,心里这个气,心说,你不是不敢娶吗,我偏要嫁给你!

翠兰家的米快吃没了,地里的活太多,她没时间去买,就想让谁上集帮她捎一袋回来。正在街上等着,马成骑车子过来了。翠兰叫住他,问他是不是上集去?马成说是。翠兰就说:“那你帮我买一袋大米吧。”马成因为拒绝了翠兰,再见到她,有点儿不好意思。正犹豫呢,翠兰说:“咋,求你这点儿事都不行?”马成忙说“行”,骑着车子逃也似的离开了。

翠兰去地里干活,把大门从里面锁了,从后门走的。中午回来见大门被人动过,就知道肯定是马成送米来了,没能进来。翠兰洗洗手,换件衣服,想去马成家取米,想了想,又没去。吃了饭,歇一会儿,又去地里干活了。晚上翠兰刚吃过晚饭,就听见有人敲大门,马成的声音在外面喊,翠兰,翌兰。翠兰没作声,听了一会儿,没动静了,才脱衣服睡下。

第二天一早,翠兰早早去了马成家。到了他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喊:“马成,马成,你昨天是不是去我家了?”那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能听见。翠兰喊完了就在外面等。马成还没出来,马成的邻居晓芳先出来了,看见翠兰,脸一沉,转身又回去了。

翠兰见晓芳这样,就知道媒人说的是真的。媒人说,马成之所以不同意和翠兰的亲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心里惦着晓芳呢。晓芳是个“剩女”,晓芳对马成也有意思,可晓芳的家人不同意,俩人的事就一直悬着。

晓芳已经回自个儿屋去了,马成才出来。见是翠兰,就说:“我昨天给你送两趟米,你都没在家。”翠兰说:“我昨天在地里干一天活,晚上吃完饭,到吴二婶家坐一会儿。”马成也没细宄,就把大米送到翠兰家。

早饭后,翠兰又去地里干活,在地里碰见吴二婶。吴二婶悄声问她:“你跟马成啥时候到一起的?”翠兰说:“二婶你可别乱说。”吴二婶说:“我怎么是乱说呢,马成上你那去,谁不知道啊。”翠兰笑着也不辩解。

没过多久,翠兰听说晓芳和马成闹僵了,晓芳说马成心不诚,和别的女人不清不白。翠兰心里喜,可表面上却显得很焦急,她去找马成,问他传言是不是真的,晓芳是不是在说她,她可以跟晓芳解释清楚。马成说:“不用解释,越解释越不清。”

夏天还没过完,晓芳就嫁了,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马成很失落,经常望着晓芳住过的院子发呆。翠兰见马成这样,也不去打扰他。

秋天说来就来了,家家户户都忙了起来,恨不能一下子就把庄稼都收完。翠兰也忙,她割完了豆子想割高梁时,发现镰刀坏了,就去马成家借。一进院就听见一阵哭声,是马成的儿子小东。马成没在家,小东饿了,想自己泡碗方便面吃,结果弄倒了暖壶,烫伤了手。

翠兰抱起小东就往医院跑,医生把小东受伤的手包扎好了,马成才赶到。马成心疼地看着儿子,想抱抱他,被翠兰一把推开了。翠兰说:“有你这样当爹的吗?把孩子的手烫成这样!”说完,抱起小东就走。马成在后面跟着,几次想接过小东,翠兰都不给。

翠兰把小东抱回了自己家,马成也要进来,被翠兰挡在了门外。晚上马成来接小东,小东不回。小东说:“翠兰婶做的饭比你做的好吃。”马成想进屋去坐会儿,被翠兰拦住了。翠兰说:“太晚了,你就别进了。”

小东住在翠兰家不愿意走了,马成来接了好几次,小东都不回。马成说:“这孩子,真不懂事。”翠兰说:“大人比孩子还不懂事。”说完,又要关大门。马成说:“等等,等等,你怎么总不让我进门呢?”翠兰说:“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马成愣了愣,没说话,走了。

当天晚上,媒人就来了,来替马成说媒。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线索清晰,情节环环相扣,首尾圆合;小说结尾“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与开篇翠兰对爱情的憧憬相呼应。

B. 晓芳本来对马成有意,但却因为马成与翠兰之间关系暧昧,马成还帮翠兰买大米、送大米,所以与马成闹僵,嫁到一个偏远的地方。

C. “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这句话内涵丰富,翠兰既要借此表现自己的矜持,也意在挽回自己之前被拒的颜面,更是暗示马成找媒人来提亲。

D. 这篇小说塑造了个性鲜明的翠兰的形象,虽然没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大主题,但却更真实的反映了农村女性对爱情的追求。

2.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巧合法”,请结合小说加以赏析。

3.对于翠兰追求爱情的方式,赞同者有之,贬斥者有之,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B 2.文中主要有两处明显的巧合: 巧合一:翠兰想找从集市上捎大米,碰巧就遇到了要上集的马成。这一巧合,推动了下文送大米等情节的发展。 巧合二:翠兰到马成家借镰刀,碰巧遇上马成的儿子小东独自在家,泡面烫伤了手。这一巧合,推动了马成与翠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突出了翠兰性格中善良、能干的特点。 (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3.观点一:赞同翠兰追求爱情的方式。 理由:翠兰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情。她看上马成,就托媒人去说媒。‚翠兰勇于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尽管开始被马成拒绝,但她依然不放弃。ƒ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她能耐心等待。他在晓芳远嫁之后,不主动去找马成,而是让马成逐渐了解她,主动找媒婆上门提亲。 观点二:不赞同翠兰追求爱情的方式。 理由:她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破坏马成与晓芳的爱情。她明知道马成和晓芳彼此有意,却故意制造与马成相好的舆论,导致晓芳与马成闹僵。‚她在追求自己的爱情过程中,处处用心机、施手段。她故意制造和马成相好的舆论假象,让晓芳对马成产生误会;面对吴二婶的询问,故意不辩解,再次制造似乎和马成相好的假象;后来把小东留在自己家似乎也别有心机。ƒ爱情应该两情相悦,她不该爱一个心里没有自己的人。她明知道马成心里没有自己,还费尽心机去“追求”马成,即使追到手,也不一定能获得幸福。(每个观点,答出两个理由,即可给满分;只有观点不给分;理由总说各1分,联系文本分析各2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所以与马成闹僵”牵强,主要是因为误会,觉得马城心里不真诚。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的情节设置特点。题干提示“巧合法”,结合文本内容,找到前后巧合的事件或者语言等。如翠兰到马成家借镰刀,碰巧遇上马成的儿子小东独自在家,泡面烫伤了手。这一巧合,推动了马成与翠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突出了翠兰性格中善良、能干的特点。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对翠兰追求爱情的方式的看法,首先,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即可。 点睛: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本题需要主要小说的文体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而言,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这样由内心品质与外在表现结合形成的、战胜了所有人格弱点的完人形象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追求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君子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道德完人: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无论在道德还是在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很多论著都被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做过阐释,而在中国把“君子”作为理想道德人格的典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B. “君子”在《论语》中是几乎有着完美的人格的人,因而他们既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又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

C. 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基础和前提,是君子拥有独立于世的能力及洞穿宇宙人生的眼光与视野的条件。

D.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追求的君子形象就是由内品质与外在表现结合形成的、战胜了所有人格弱点的完人形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在《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名句,他认为学习与思考是互为补充,不可或缺的。

B.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对待义利的态度,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从不追求物质和名利。

C. 仁义、知礼是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的体现,《论语.里仁》篇认为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违背仁义。

D. 《论语》中“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追求的人格美典范,不会因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改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人人都想得到的富裕和显贵,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是《论语》对于人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选择的看法。

B. 在周礼几近消亡之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时,孔子表现出的不舍,正是君子好礼品质的体现。

C. 孔子对周礼难以割舍的是其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社会秩序的不舍。

D. 君子是在道德和行为上由内而外散发着令人神往的人格魅力的道德完人,君子的品格正是古今中外知识分子追求的完美人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设想徐志摩活在21世纪,在英国忽然有一天傍晚想起康桥,悄悄地出去,看到余晖下的康桥,拿出手机,咔嚓一下拍照,再发到朋友圈或者微博,写了句“夕阳下的康桥很美”,然后就没有了下文,文字没有了,《再别康桥》没有了,诗歌没有了。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打一个电话

李登建

从窗前我看见她又出现在楼门口,我决定推迟下楼,我得避开她。

近来我怕碰见她,甚至有点像老鼠害怕猫一样躲着她,可是有时“冤家路窄”,越想躲越躲不开。大前天我一出楼门,她正提着一桶水从水管子那里走过来,问我电话打了没有,我应着一定打,一定打,慌忙脱身;昨天我刚下楼梯,她又攥着笤帚幽灵似的从楼道后转出来,还是问打电话的事,我早把这事忘在脑后了,支支吾吾,贼也似的溜走。

她是新来的清洁工,半个月前才接替了她的前任小刘。与她的前任明显不同的是,她特爱说话,远远地就跟你打招呼,嘘寒问暖,又是长又是短说个没完。那天我在楼梯上头一回见到她,她就问我在哪个部门上班,孩子学习好不好,又对我说她的孩子大学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在家闷着,动不动就发脾气,爷爷一样地难伺候。她就说自己家在南面六里路外的疙瘩李村,人家都有大厦檐砖房她还没有,就得想法出来挣钱。她每天早晨骑着车子来,晚上回去。下雪那天在路上滑倒,从车子上摔下来,现在腿还疼。我问她能拿多少工钱,她前后指了指说,这6座楼12个楼道的卫生都是她打扫,一天下来腿发胀,一个月才500块钱。我说太少了。她说是少,可你不干还有人抢着干,都是托人来的,人家都有关系,她老担心被辞退。说到这里她朝我跟前凑过来,说:“你给俺公司打个电话行不?”我问:“打电话干什么?”“你就说我在这里干得挺好,你们很满意。”她又说,“你不知道,我以前在东区干,大伙儿都夸我干得好,你们不愿意用刘庄的小刘,才把我调过来的,你放心,我保证好好干。”我不假思索地说:“好,我打。”她追着我喊:“我叫李玉梅。”

不打这个电话恐怕我就摆脱不了她的纠缠,可是打吧,虽然她来后楼道的卫生状况好像比以前好了,但这才是个开头,现在就下结论是不是为时尚早?而且我打这个电话应该征得全楼住家的同意啊。不过,我自己打个也没有多大关系,她不就是为了保住这个差使吗?这个要求也够可怜的,为她说几句好话也没什么不应该?于是我从桌子上的书堆里翻出她告诉我的那两个号码,抓起电话拨通一个。电话那端的声音很冷漠,我详细说明了情况,为引起他的重视,甚至适当作了艺术夸张,可那苍老的声音只无所谓地“哦哦”了两声,就挂断了。我不甘心,又拨另一个号码,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对方就笑起来:“这个李玉梅又来这一套了!”我急了,很严肃地说:“是真的,她真的干得不错!”对方没再说什么,“哈哈”的笑声却更大了。我感到很泄气。我能把这个结果告诉李玉梅吗?

转眼春节到了,春节在国人心目中是压倒一切的大节日,放长假,什么活儿都撂下,痛痛快快地玩、闹,沉浸在浓似酒的欢乐气氛中。到除夕夜,燃放大雷子、钻天猴、彩筒的阵势简直就像当年辽沈战役发起总攻,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下半夜才归于沉寂,像这场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早晨我起床后,走到阳台向外面一望,下雪了!晶莹透亮的雪花正粉蝶似的纷纷扬扬地飞舞着,站在窗前似乎能听见蚕食桑叶似的沙沙声。楼外的空地、花池,铺了厚厚的一层雪,丛丛花木变为了琼簇。我家阳台视野开阔,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①正在我出神眺望时,忽然发现一豆红粒儿在洁白的雪野上浮动,仿佛丹青妙手的彩笔在一张阔大的宣纸上滴了一点红,又仿佛千树万树梨花中竟有一枝红梅孑然地绽开花瓣,那么鲜艳、动人。它的出现立刻使茫茫玉宇生动无比,这是一首意趣盎然、境界壮丽的诗。渐渐地,这点红在拉长,原来是个红衣女人。红衣女人正朝我们楼走来,近了看清恰是李玉梅。大年初一不在家过年来做什么?我怀着好奇心出来看。

李玉梅已经从楼道后的“仓库”里取出扫帚,刷刷地扫楼门前的雪。我受到感动,也拿了一张锨,一边“帮”她干,一边问她为什么今天还来。她说雪得趁早打扫,结了冰就不好扫了,鞭炮皮也得扫掉,要不会刮得到处都是。

我问她:“步行走这么远全身不冻透了?”

她说骑车子怕再摔倒。

扫完我们楼前,她还要到别处去扫。②临走,她又央求我:“你能不能给他们打个电话啊?”

                                        (选自《名家精品微型小说排行榜2009》)

1.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①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2)分析画线②处的含意。

3.小说以“打一个电话”为关节点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的是关于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民生大事,却用“打一个电话”这样一个小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澎湃新闻的报道《大学青年教师①有的未升副教授被炒,有的拼命代课》,引起了不少大学青年教师的共鸣产生:②“青椒们”在高校教职的生态圈中面临生存困境③因此,学者廉思说:“青年教师是学术体制中最辛苦的” ④而恰恰是这些“青椒们”夯实了中国学术大厦的基础⑤地基。所以给他们宽松的学术研究和教科研的环境,就要逐步⑥取消行政对学术资源配置的主导权,依照学术标准学术规则⑧配置学术资源,让每个青年教师都有机会成长。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准确和简明,文中必须删掉划线的两个词语,序号分别是___________

(2)划线的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四个关键词。

当地时间2016年11月30号,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专家表示,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有利于提升这些节气的知名度、保护其文化内蕴。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专家认为,传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气”,让习俗也能与时俱进,“只有将之与老百姓的生活衔接,才能让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下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