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国内某杂志进行了就业选择调查。2012年的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国内某杂志进行了就业选择调查。2012年的调查显示,68.5%的受调查者择业时优先选择“机关公务员”,选择“外企白领”、“国企员工”和“民企骨干”等几项相加的总和占31.5%。2015年的调查显示,57.5%的受调查者表示公务员是自己最心仪和比较好的职业选择,26.5%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或身边报考者想考一下,只有13.0%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或身边的人不会将公务员纳入职业考虑范围。

(1)概括上面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2)针对调查结果,提一条合理的就业选择建议。

 

(1)公务员是不少人的首位(或“第一”)求职目标。 (2)社会需要各种人才,不能光挤“公务员”的独木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就业选择”,而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优先选择“机关公务员”,故可以得出结论,也即小题(1)的答案,然后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建议即可。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___。一种更可信的说法是,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___,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成了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这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___,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是巨大的。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清明节蕴涵着中国人的人文情怀。清明节祭奠,是一种仪式,但其背后的情和理,又远远超越了仪式的范畴。在祖先坟前放一挂鞭炮,哭一曲悲歌,烧一沓纸钱,看袅袅青烟腾上天空,继而消散,那一刻,                    ,就像人生流淌在无边无垠的时间里。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因为有了这天地之间的广阔背景,而显得更加豁达。

A. 不仅仅是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更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那喧闹芜杂的声音和晦明晦暗的火焰化入青山白云

B. 不仅仅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思考。那喧闹芜杂的声音和晦明晦暗的火焰化入青山白云

C. 不仅仅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思考。那晦明晦暗的火焰和喧闹芜杂的声音化入青山白云

D. 不仅仅是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更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那晦明晦暗的火焰和喧闹芜杂的声音化入青山白云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能不能像讲故事一样讲课、传授知识,能不能改灌输式、填鸭式教育为交互式、探讨式教育,这才是决定我们当下课程建设走向的关键。

B. 每年夏天,母亲都会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们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是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C. 恒泰裕工业园在发生山体滑坡后,中央有关部门指导地方深入细致开展安全检查,制定预案,努力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D.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钱钟书的夫人、著名作家杨绛先生今年迎来105岁生日,这位优雅、博学的百岁老人现在身体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仍然爱清净。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初到西方时,张大千的创作以水墨画为主,但水墨画在西方并无        ,张大千只好全力攻克西方油画技艺。

②黄世博又跟随厦门东屿行、厦门骏豪、福建骏豪、石家庄永昌一路从丙级、乙级、中甲打到了中超,并且在中超赛场上拥有自己的         

③宁夏战役失利后,五万红军被围困在甘北          ,形势十分严峻。不仅作战回旋余地太小,还有粮食和冬装也极端匮乏。

A. 一隅之地    一席之地    立锥之地    B. 一席之地    一隅之地    立锥之地

C. 立锥之地    一席之地    一隅之地    D. 一席之地    立锥之地    一隅之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窗昏晓送流年

——追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童庆炳先生

2015年6月14日,北京的天空澄碧如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离去了。

先他而去的妻子曾恬曾在文章中这样描写自己的老伴儿:“他一直是个‘努力型’的人……他在10年前就为自己的退休生活画了蓝图:写哪几本学术书,写哪几本小说,上午工作几个小时,下午工作几个小时,写的书名叫什么……也说退休后要加强锻炼,一周多爬一次香山,等等。他说,人如果有工作做,又有能力做,是福气;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是大福气。”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创始人黄药眠先生去世,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危难之中,童先生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与程正民老师一起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使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并跻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

与他一起奋斗的学生们都记得被称为“四大战役”的学术创新活动:1986年到1992年,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西比较文论研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卷,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较诗学著作;1990年到1994年,完成国家社科“85规划”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心理美学丛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1993年到1994年,撰写出版具有开拓性的“文体学丛书”和“文艺新视角丛书”;1990年到1997年,编写出观念更新的《文学理论教程》等教材,至今仍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

“团队学术成就的取得,靠的正是坚硬如钢的顽强意志、毅力。北师大文艺学学科正是先后凭借黄药眠先生和童庆炳先生两代统帅的统领,建设起了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时为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的王一川说。

童先生在学术上通达开明,善于包容不同的见解,是学界素来称道的。他常常告诉学生,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没有什么可怕的,千万不要视若洪水猛兽,关键是开放而有自己的主见,容纳新知而又有消化之功。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童庆炳曾诚恳地指出,现在的文学理论界有种风气,认为西方的理论一定比中国的高明,因此不加辨别地搬用、套用西方理论,直接造成很多文章内容空洞,下定义者和推论者多,分析现实、讲道理者少,这不可取。西方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与我们有很大差异,我们可以有所借鉴,但绝不能照搬照抄。

作为作家型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生活之帆》和《淡紫色的霞光》。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联合开设了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童庆炳不仅担任了总导师,还为学生开设了“创作美学”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得益于童先生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也是他将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在中国当代文坛,作家通常不把文学理论家当回事,理论家一般也对作家不服气。但在童先生看来,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是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前者是理性的、逻辑的,后者是审美的、直感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合作,有助于推动彼此向更高水平发展。越是名作家的创作就越需要严格的批评,因为他们的作品影响很大,读者对他们期待很高。所以评论家不仅对艺术负有责任,而且对社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评论家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学理念、生活信念和社会理想。

多年之后,人们还不时回忆:他学识渊博,授课深入浅出,流畅而不急切,精细而不烦琐,理性而不艰涩,论点阐释必结合实例分析,追根溯源之后又有理论提升。虽然是理论课,他却有许多贴近生活的比喻,他的声音回旋于静空,在学生们的心里形成共振。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是启功先生赠给童庆炳先生的墨宝。窗外绿树成荫,窗内书香迎面。想必,童先生是欢喜的。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依然会延续这样的日子。 (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靳晓燕)

相关链接:①童庆炳,1936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童庆炳是中国文艺学理论领域的泰斗,培养出大批学者、作家,莫言、刘震云、余华、迟子建等知名作家都曾是他担任总导师的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学生,其中莫言、刘震云等在当时就已成名,其他的大多数则在学习期间起步,在毕业后才逐渐成为“大腕”作家。②童庆炳确认了文学的审美品质,把文学创作看作一种以审美活动为核心的精神活动后,还从社会现实、心理美学、社会学、文体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等诸视角,在与古今中西各种文学理论的对话和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着自己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而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吴子林《童庆炳与中国审美论文艺学的创构》)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童庆炳及其学术团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推出的一系列著作,具体而充分地表现了他们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

B.童庆炳认为西方的文学理论并不比中国的高明,他对当时的文学理论界照抄照搬西方理论的风气提出了批评,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国情对其适当借鉴。

C.文章引述童庆炳的妻子曾恬对丈夫的描写和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王一川对童庆炳的评价,侧面表现了他的精神品质和学术贡献,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

D.针对当时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互相轻视的现象,童庆炳认为,评论家对艺术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评论家应该比作家具备更高的素质。

E.“一窗昏晓送流年”是对童庆炳学者生活的诗意描述,但其中也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一代学术泰斗离世的深深惋惜之情。

(2)童庆炳为把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建设成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童庆炳“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对他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童庆炳在文艺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