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7年初,“共享单车①”在天津逐步推广开来,至今仍呈现蔓延态势,其在使用过程...

2017年初,“共享单车①”在天津逐步推广开来,至今仍呈现蔓延态势,其在使用过程中先是一片赞誉,随后便出现了种种非议。某校园广播电台为此策划了一期访谈节目而。请你从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要求120字左右。

【注】“共享单车”:这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等公共服务区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 

(1)选择一个角色(如德育教师、家长、创客、运营商等)围绕“共享单车”阐明观点。

(2)请你以该校学生会的名义,为校园广播电台写份倡议书,号召同学们文明使用“共享单车”。(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注意选择其中一个题目,结合要求论述。主要是围绕“共享单车”,可以是带给人们的方便,可以是体现生活中人们观念的转变等。注意字数的要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夏日里那一片荫凉

王政

乡村人家的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树,把村子遮掩在浓密的树荫里,像村子的衣裳。炎炎夏日,浓密的树荫洒下一片片阴凉,乡村的夏天便有了一种天然的凉爽。

乡村的日子里填满了辛苦,农事劳作几乎不避风雨烈日。夏收便是最典型的烈日下的劳作。空阔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涌动着丰收的喜乐,也散发着令人生畏的火辣和酷热。但是,麦熟不等人,头顶的太阳如大火球般洒下利刃一样刺目耀眼的光茫,人们依然要下地割麦。上中学时夏天就跟着大人们夏收劳动,每当割麦割得腰酸臂软、满头是汗时就想,麦地边要是有一颗树多好。困乏了到树下小憩片刻,享受一下树荫的清凉,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事实上,有时候也会不堪酷热劳累,不顾大人的责怪,放下手里的镰刀,跑到离麦地稍远的河边或土崖下有树的地方去歇息。坐在树荫里,沐浴着在汗水中渴盼而来的阴凉,那种浑身的凉爽和快意,真是舒坦得无法形容,也加深了我对树下阴凉的留恋和期待,我甚至为人们不在地头栽树而深感不解。一次农闲时,和母亲一起清理地边的杂草刺棘,看见草丛里有一棵自然生长出来的幼小的椿树,我欣喜地告诉了母亲,并提议把椿树留下,不要和杂草一块清理掉。这种树在故乡野生的很多,长得也快,所以,我算计着不几年地边这棵小椿树就能长大,长出繁枝,在夏日里给在地里劳动的我们撑起一片可以休憩的阴凉。母亲却说,不行的,地边上不能有树,不然树荫遮住阳光,会影响庄稼生长。那棵让我期待阴凉的小树最终还是被母亲连同杂草一起清理了。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夏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麦子收回来晾晒时就不一样了。人们把新打的麦子在地上撒开摊薄,让太阳一览无余地暴晒着,人坐在麦场边上那棵柿树的阴凉里。那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仅暴露在地面上错综盘缠的树根就有一片席子那么大,浓密的树冠足够有一栋房子那么高大,洒下的阴凉就可想而知了。偌大的麦场空空旷旷,就场边这么一颗大树。这个时候,麦子都收完了,大家刚从紧张劳累的夏收中解脱出来,晒麦就可以悠闲一点了。头顶着厚厚的树荫,或拉闲话,或在地上画几个方格,拿几根柴棍,盘起腿来做游戏,或铺个装麦子的袋子席地而睡,有的还端一壶茶水,边说话边品茶,只是隔一会儿起身去用木耙翻搅一下麦子。妇女们则边说话边纳鞋底,孩子们更不知困乏,也围拢在大人身边,追逐撵打,玩闹嬉戏。有时候,大人也会让玩耍的孩子去搅一下麦子。满场的麦子,搅起来要有章法,不能东一耙子西一耙子,而是从一个边角处开始,一耙一耙挨着搅。我就是那时候学会搅麦晒麦的。一场麦搅下来,就被火一样的太阳晒的满头是水,扔下耙子就往树荫底下跑,也更加感到树下阴凉的美好。

老家的屋舍都是瓦房,而且前后开门。夏天里前后门都开着,风从屋子里穿过,清爽而又凉快,但是人们似乎更喜欢树荫下的凉爽。正午时分即便不下地干活,左邻右舍,也喜欢坐在村边的树荫下天南海北地扯闲话、说笑话。女人们也喜欢把针线活儿拿来坐在树底下做。记忆中,母亲就常常把过冬的棉衣棉被拆洗了,放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去做。午后的太阳把门口重重叠叠的树影拉得长长的,洒下满院子的阴凉。母亲就在这大片的阴凉里,铺一张竹席,把棉衣棉被铺在上面,一针一线地缝啊纳啊。有时是一个人做,有时还约了邻家的女人一起做,有时是母亲纳棉衣,邻居的女人拿着鞋袜之类的小件,和母亲一块坐在席子上,一边说着闲话,一边飞针走线。农家的日子大多都是琐碎而单调的,甚至有些苦涩和无奈。但是,在那一片片树下的阴凉里,在乡亲们那轻松地言笑里,在母亲那轻轻地针线里,我觉得,一切的单调、琐碎和苦涩,甚至劳累和烦恼,都被那大片大片的阴凉吸收了、融化了、遮盖了,留下的都是轻松和美好。

夏天的乡村,除了房舍里,过了正午那一时半刻,麦垛旁、屋檐下、土崖边,到处都是阴凉,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长在麦场边、田野里、院门口这些地方的大树给人的阴凉最是凉爽。在这些地方,没有麦垛里积蓄的闷热气息的影响,没有屋墙和崖壁的遮拦,树荫洒下的阴凉不但更纯粹,而且空气通畅,时有轻风拂过,更加为那一片阴凉锦上添花。这样的凉爽是自然的、淳朴的,所以,在夏日里,坐在空调房里,看见外面浓浓的树荫和树荫下那厚厚的清凉,我总会想起在故乡的树荫下乘凉的情景,想起在田间劳动时渴盼着有一片树荫让我小憩的心情。甚至想着像古诗写的那样“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或者像一个放牛童子那样,“童子柳荫正眠着,一牛吃过柳荫西。”然而,时过境迁,不要说在树下的阴凉里美美地睡一觉,连轻松地在树荫下乘凉的机会也极少。

夏日里那一片树下的阴凉只能永远地洒在我的记忆里,洒在我心里了。

(选自《光明网·文荟频道》)

1.作者多次写到了夏天的太阳。太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3.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情节和文本具体谈一谈。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表面写“夏日里那一片荫凉”,实际上处处在写乡村生活,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幅真实的乡村生活图景。

B. 文章结尾处两句古诗的引用,写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也反映出了作者对当前城市生活的厌恶。

C. 文中多次写到母亲和“邻家女人”的日常生活,既表现了她们勤劳乐观的品格,也反映了作者对她们深挚的情感。

D. 作者对荫凉的特殊情感来源于它能为夏日乡村劳作的人们提供庇护,尤其是能为他带来凉爽和惬意。

E.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行文简练晓畅,字里行间却饱含真挚情感,符合一般乡土题材文学作品的特点。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而刘夙婴疾病,         ,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

(2)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4)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蜀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南乡子

朱熹【宋】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注】危弦:演奏乐器时的变调改曲。

(1)本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请具体说明。

(2)结合诗句,指出词的下阙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请从词中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诗句,并给予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无名擒盗

牛肃【唐】

天后时。尝赐太平公主细器宝物两食盒,所直黄金千镒,公主之藏中。岁余取之,尽为盗所将矣。公主言之,天后大怒,召洛州长史谓曰:“三日不得盗,罪!”长史惧,谓两县主盗官曰:“两日不得贼,死!”尉谓吏卒游徼曰:“一日必擒之,擒不得,先死!”

吏卒游徼惧,计无所出。衢中遇湖州别驾苏无名,相与请之至县。游徼白尉:“得盗物者来矣。”无名遽进至阶,尉迎问故。无名曰:“吾湖州别驾也,入计在兹。”尉呼吏卒:“何诬辱别驾?”无名笑曰:“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无名历官所在,擒奸摘伏有名,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此辈应先闻,故将来,庶解围耳。”尉喜请其方。无名曰:“与君至府,君可先入之。”尉白其故,长史大悦,降阶执其手曰:“今日遇公,却赐吾命,请遂其由。”无名曰:“请与君求见对玉阶,乃言之。”

于是天后召之,谓曰:“卿得贼乎?”无名曰:“若委臣取贼,无拘日月,且宽府县,令不追求,仍以两县擒盗吏卒,尽以付臣,臣为陛下取之,亦不出数十日耳。”天后许之。无名吏卒:“缓,则相闻。”

月余,值寒食,无名尽召吏卒,约曰:“十人五人为侣,于东门北门伺之,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之而报。”吏卒伺之,果得,驰白无名,往视之。问伺者:“诸胡何若。”伺者曰:“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亦撤奠,即巡行冢旁,相视而笑。”无名喜曰:“得之矣。”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

奏之。天后问无名:“卿何才智过人,而得此盗?”对曰:“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贼既设奠,而哭不哀,明所葬非人也。奠而哭毕,巡冢相视而笑,喜墓无损伤也。向若陛下迫促府县捕贼,计急必取之而逃。今者更不追求,自然意缓,故未将出。”天后曰:“善。”赐金帛,加秩二等。

(选自《太平广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 公主之藏中            纳:收下

B. 君可先入之            白:禀告

C. 无名吏卒              戒:告诫

D. 之而报              踵:亲自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盗所将矣/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

B. 尉喜,请方/人居远未来

C. 即巡行冢旁,相视笑/吾尝跂望矣

D. 更不追求/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判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A. 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B. 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C. 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D. 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苏无名有“擒奸擿伏”之能的一组是

①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

②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

③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报

④无名戒吏卒:“缓,则相闻。”

⑤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

⑥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

A. ①④⑥    B. ①②③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武则天要求的三日破案,下放至吏卒游徼这一级,限一日破案否则死罪。作品一开始便营造了案情严重,紧张急迫的气氛。

B. 苏无名料定这伙人会在清明节后的寒食节这天,借出城扫墓之机取走藏在棺中的赃物。可见,寒食节是破案的关键时间节点。

C. 作者善于抓住读者对侦案故事的好奇心理,巧妙的运用设置悬念、引而不发的艺术手法,丝丝入扣地叙写出破案的过程。

D. 本文并未对胡人的作案时间、手法,以及苏无名如何判断胡人所窃是太平公主之物作出解释,但不影响作品的完整性。

6.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

(2)今日遇公,却赐吾命,请遂其由。

(3)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

 

查看答案

“时空共寓”的审美效果

王云涛

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古典诗词也不例外。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更倾向于以流动的时序与景观同步,融时空与物色变化于一体。许多时候,古代诗人在写时间的变化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现的,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通过视觉来记录季节的变迁。究其根源,可能与中国式的混沌思维与西方思维强调矛盾双方的斗争和对立不同,它更注重强调矛盾双方的中和与统一。这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传统中就表现文体的个性特征常常在文学的共性特征中和平共处,甚至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浑然不分,“和而不同”;在古典文学创作上的集中表现就是形成了时空一体的观念,借景(空间)而怀古(时间)的手法由此几乎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模式。以唐代文学为例,陈子昂登幽州古台,面对浩渺的无限天地(空间),感悟的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间情怀。张若虚面对春江月夜的美景(空间),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时间)的人生思索。刘希夷面对落花,触景生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崔颢观黄鹤楼而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栽空悠悠。”李白把酒望月,叹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些感怀同样是将空间和时间共同体悟。

时空共寓中的时空交融,一般情况下交融的目的或突出时间或突出空间,给人总体的时空之美。人在特定的时空中必定会有特定的人生体验,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所侧重。崔颢的“白云千载空悠悠”,“白云”“空悠悠”为空间概念,全句的重心在“千载”表的是时间。在这里,空间为时间服务,看似交融实有主次。崔颢的孤独体验透过表面的空间展现的是时间上昔今对比的失落,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等无不如此。也有时空交融中用时间突出空间的。如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典型一例。“行”“坐”都是时间化的描写,“穷处”“云起”为空间描写,是诗的中心。郭璞的“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沈全期的“山月临窗见近,天河人户低”等,显然,这种突出是为了诗歌内容上的需要,时空的合理转换本身就是展现时空内在丰富的美感质素,同时也为诗人将孤独体验的触须伸向无限时空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而下的描绘表现形而上的时空美。因为汉语句子不存在动词的单个中心,所以汉语的句式结构,通常是以时序(包括实际动作。发生次序和逻辑上所应有的因果次序)展开的流水句,将叠床架屋的空间关系构架化作连贯铺陈的时间事理脉络。于是,时空共寓的思想模式使得汉语文学的表达方式丰富起来。中国人通过一定时间里内外的空间交流,可以将宇宙融于一室之内。“窗含吴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山月临窗见近,天河人户低”,“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说的都是这种时空共寓思维下的画面。

时空共寓在刻画人物心理和抒写人物情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深入程度,为我们体认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世界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时空共寓契合了古代诗人移情体验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在科举不第或者遭遇贬谪的过程中,更容易移情于宇宙时空,从中寻找超脱,感受抽象化、普遍化的时空之美,在更深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及人生。《易经》中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可能是最早对宇宙的感知。《淮南子·诊言》中说“洞同天地,浑沌为朴“、老子说“有物混成”。这种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却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展开和审美视野的拓展。杜甫的《咏怀古迹五种》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岑参的《春梦》中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中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等,都表现了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时间中有空间,空间中渗时间,绸缪往复,盘桓周旋。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融时空为一炉的目的不仅仅是表达社会政治、个人沉浮,诗人更有感叹宇宙博大的哲理性理解和人生有限与无限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的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两句探索时间,后两句则用写空间来抒发忧伤的孤独情怀,感叹历史长河的无尽。其实,作者更有对形而上时空之美的思考,是孤独者面对永恒宇宙的深沉理性认识,是人生对宇宙、个人对历史、有限对无限的呐喊。作者对作品中的时空特征的描绘越形象生动,越能激起呼唤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体验,并且作品对时空宇宙理解得越深刻,越能打动读者。不同的时空感悟给不同的文化带来了各自的特点。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阶段之中,并与时空密切相关。

                                          (节选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时空共寓”》,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作为一种古典文学样式,是人们通过诗歌的创作为当时或后来的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审美效果。

B. 中国与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更强调矛盾双方的中和与统一,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时空一体的创作观念。

C. 时空思维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性,具有特殊意义,产生了”时空共寓“的艺术审美效果。

D. 我们民族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地理空间环境和历史时间阶段,独特的时空特点造就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借空间而怀古是古典文学的一种模式,《登幽州台歌》《书愤》就是这种模式下的作品。

B. 运用时空交融写诗表达情感时,崔颢擅长以空间突出时间,王维则擅长以时间突出空间。

C. 杜甫移情“紫台”“朔漠”“青冢”“黄昏”的宇宙时空,理性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D. 时空共寓能深入地刻画人物心理、抒发人物情感,为我们了解古人心灵世界提供了帮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岑参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从时空一体的角度看,把时间“片时”和空间“枕上””江南“融合在了一起。

B.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用时空突出时间的交融特点,“明月”“关”的空间描写突出了“秦”“汉”的时间。

C. 郭璞“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之“生”“出”都是时间化的描写,“梁栋”“窗户”为空间描写,是诗的中心。

D. 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在时空共寓中,表达了年老时归隐江湖、扭转乾坤后逍遥扁舟的心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